村上春树说:“在鸡蛋和石头之间,我永远选择站在鸡蛋这一边。”我想,在钓者和鱼之间,林那北永远站在鱼这一边。阅读《钓鱼者》(载《作家》2024年第8期),读者好像变成了一条条鱼——我们可能曾经像鱼一样历险,只是懵懵懂懂、阴差阳错之间,我们没有上钩,还能在水中暂且游弋,还能相忘于江湖。
“钓”意味着阴谋,意味着倾轧与反倾轧,意味着人心险恶。人人都以为王惠是钓鱼者,其实她顶多算一个落在明处、步步为营、处心积虑的中级水平的钓者,真正的高级钓者是杨主编——小崔意识到杨光明整场谈话都像在钓鱼,一步一步诱使小崔做出他所需要的反应。杨主编的名字也耐人寻味,光明吗?一点儿也不光明。如果按实际情况取名,应该叫“杨黑暗”才对。这是不动声色的反讽,让人忍俊不禁。同为钓鱼者,杨光明和王惠是两种不同类型的钓鱼者,一个是低调的,他的“钓”是隐藏的,悄悄进行的;王惠是高调的显性的,张牙舞爪,大张旗鼓,脸上写满欲望两个字。不得不说,杨光明的“钓”更技高一筹,更具有迷惑性,更容易让人上钩而不自知。王惠和杨光明这两个风格迥异的钓鱼者相互映衬,增加了小说的丰富感和层次感,这正是小说家林那北的高明之处。如果通篇只有王惠一个钓者,未免过于单调乏味。而杨光明的出现,在小说家隐藏的笔墨当中,还有很多让人浮想联翩的地方,这就是小说的耐人咀嚼、多重内涵之处。
王惠太贪,属于既要又要的那种类型。人生三大欲望:色、财、权,王惠既喜爱金钱,也喜爱权力,林那北老师对王惠的欲望剖析得淋漓尽致。在王惠身上,欲望的旗帜高高飘扬,驱使她不择手段地垂钓,欲望像一只饥饿的眼冒绿光的狼,深夜在王惠的体内发出令人胆寒的异响;她的欲望又像那可怕的龙卷风,横扫千军万马,所到之处寸草不生;她的欲望还像决堤的洪水,惊涛拍岸,势不可当,企图将所有的鱼虾都吞进她的肚子里,一个又一个旋涡深不可测,扭曲了自己的灵魂,直至毁灭。
欲望是人的本能,很多人往往成为欲望的奴隶,放纵欲望的结果,是人性的迷失与沉沦。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追求进步是人类的理想,但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人在追逐欲望的路上,应该保持清醒,在利与义之间做出正确的抉择。理想应该是高洁的,应该像北斗七星那样闪闪发亮,这样才能真正书写自己人生的传奇。王惠假借理想之名,把欲望混淆为理想,这正是芸芸众生的可悲之处,在追逐欲望的过程中把自己异化成了兽类。希望所有人在追求理想的路上,坚守自己的底线,而不是让欲望成为束缚心灵的枷锁。只有这样,人才能在这个残酷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绽放自己的光彩,否则只能像王惠那样在失败之后直面惨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鲜血。
小说的亮点在于推荐主编助理时人事部门找人谈话中小崔的激昂表现。如果是识时务者,既然是大势所趋,应该多说王惠的好话,以图事后邀功请赏。但是,小崔推荐了曹大庆,说了十条理由,把他夸得像个烈士,整个会议室都荡漾着他的激情,甚至有几分见义勇为的悲壮。小崔看不惯有的人为了打压有能力的曹大庆,居然会如此无底线地抬高只会耍阴谋却没有业务能力的王惠。相信很多读者读到这里都会击节叫好——有正义感!有魄力!叙述者小崔是人性的希望所在。他恬淡,不争不抢,对世界充满单纯的信任:“老实说世界的复杂,是我读小说读出来的,还以为自己心里已经透亮,现在被杨光明这么一说,立即又糊涂了。”小崔就是那条鱼,所幸这条鱼并没有被钓上,生活没有被摧毁,这是命运对善良者的考验与犒赏。
笔者把曹大庆定义为“岸上的人”。当王惠桶里钓上来的鱼越来越多,本该属于自己的位置即将被王惠弯道超车抢走的时候,曹大庆出手了,他开始寻找同盟,开始调查,开始捍卫自己的权利与尊严。应该说曹大庆总体上还是比较光明磊落的,当他即将取得胜利的时候,他对这种尔虞我诈的工作环境产生了厌倦,他成立了工作室去实现自己的自由。作家写出了人际关系的复杂性:人是社会性的动物,都希望找到知音,都希望有朋友,然而,“楚王来日料店接走曹大庆,这会儿他们在某处,不知正说着什么,做着什么。这个世界有那么多人,我却如此孤立无援,楚王应该把我一起接上啊,他却撇下我,而曹大庆也不肯把我带上。”这从侧面反映,复杂的人只能跟复杂的人在一起,单纯的人适合与单纯的人在一起,单纯的人与复杂的人是没办法真正走在一起的。曹大庆多次鼓动小崔反击,然而小崔还是没有采取任何报复行动。小崔是一个善良的人,他的身上散发着人性的光芒。林那北老师借人物之口告诉我们:善良的人只是善良,他并不是笨,并不是蠢,并不是可以让人肆意戏弄,他只是不愿意用深渊去凝视深渊。小说体现了对众生的怜悯和疼惜。“十人十张桌子,各自被淡蓝色的挡板装在正方形的小格子里,像每一栏圈养着一只牲口。”这是多么痛的觉悟。在现代化都市里,人本来应该活得更像个人样,可是,为了生存,人都变成了圈养在办公桌格子里的牲口。每个人都应该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人类的理想状态应该是工作时间越来越短,生活时间越来越长,这才能获得心灵的自由。
我对林那北的小说具有阅读上的信任感,一本杂志中有她的小说,我通常都作为第一篇挑出来阅读。林那北老师的小说语言幽默诙谐,与其本人如出一辙,幽默的人都是高智商的人。快意人生,虽然生活有时很压抑,但文字让我们从压抑中解脱出来,获得欢愉与快乐。“王惠微微一笑,如同黄山上那棵迎客松,有种八千级风暴吹不倒的得意。”“这如同马上午门问斩了,特赦令从天而降,没有神助是万万不能的。”比喻句如同神助,生动勾勒出一副小人得志的嘴脸,栩栩如生,入木三分,读者仿佛看到王惠内心的得意正源源不断地泉水般涌现出来——小人得志便猖狂,不知天地有清霜。对人物的深入刻画得益于作者对人性深刻的洞察以及老到的笔力,林那北老师的描写能力是惊人的,尤其是语言描写、动作描写、侧面描写都非常精彩。她的小说语言是口语化的,贴近生活、贴近人物来写的。“手机静默了五秒,我以为曹大庆挂掉了,看一眼,发现并没有,连忙把手机重新贴到耳朵上。”一个动作,就让读者感受到细节的真实、生活的真实。“王惠什么时候叫我了?”“不是你岳母住院了吗?”“谁?曹大庆叫起来,我岳母去年就过世了。”这个“谁”独字成句,有力地表达了曹大庆的难以置信。谎言无意中被揭穿,侧面描写让王惠这个撒谎精的真面目暴露无遗,作者并不直接戳穿,而是通过人物的语言来呈现人物的性格线条,凸显了小说艺术的魅力。
《钓鱼者》的情节设置非常精彩,但其中有两个地方值得商榷。楚留香出国前给小崔汇了二十万元,感觉不是很合情理。因为小崔在这场感情游戏中受到了伤害,是被蒙蔽被侮辱的人,楚留香买些礼物赠送给小崔、口头或书面表示歉意还情有可原,关键是小崔并没有迎娶楚留香,而且在这场感情游戏中投入得并不深,这场闹剧让他惊觉人性的险恶而及时抽身,也就是说,楚留香和王惠联手给小崔上了实实在在的一课。真相被曹大庆揭露之后,这场游戏戛然而止,小崔也在命运的捉弄中迅速成长。假如小崔迎娶了楚留香,那么楚留香二十万元的转账就更加合情合理。另一个地方是,王惠家那个厂做假账,之前似乎是王惠哥哥为补窟窿做假账欺骗王惠,后面留给读者的印象是王惠做假账,这个情节似乎可以交代得更清楚明白一些。这其实是对作家的苛求,作家在小说中排兵布阵,有个别小小的疏漏在所难免,《钓鱼者》通篇已经达到了整体极高的可信度。
掩卷沉思,我仿佛听到作者在呼唤真诚,呼唤公平竞争,希望一切美好的成果都是通过辛苦浇灌、春种秋收所得,而不是依靠“钓”这种不正当手段去获得,希望人心坦诚相见,还世界一片清明。
责任编辑 林东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