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打造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特色基层单元应如何破题?如何制定一套简便易行、科学完备、激发活力的评价标准和工作机制?如何发挥自身特点优势更好赋能基层治理?近期,重庆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开展了课题研究。
本刊记者专访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主任张良皓,了解重庆打造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特色基层单元的整体思考与实施路径。
“基层单元”涵盖两大类
党委有部署,人大见行动。当前,一场聚焦建设人民当家作主市域实践新范例的部署已经在全市人大系统展开。
2024年10月以来,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炯率队,先后前往九龙坡、巴南、涪陵、丰都、城口、巫溪、巫山等区县调研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单元建设情况,并主持召开座谈会听取万州、黔江、渝中、大渡口、南岸、江津、南川、綦江、大足、奉节等区县人大常委会负责人意见建议。
同时,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通过实地走访、电话询问、网络检索、定向梳理、案例剖析等方式,前往上海、浙江等地全面了解兄弟省市人大打造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单元情况,系统总结各区县人大打造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单元工作的特色亮点,有针对性地开展调查研究,进一步明晰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单元的内涵外延。
在张良皓看来,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单元可以分为“平台阵地”“制度机制”两个大类。其中,平台阵地包括基层立法联系点、代表“家站点”、预算基层联系点等;制度机制包括基层人大创新建立的与人民群众直接联系的工作方法、代表活动方式、会议制度等。
“全过程人民民主特色基层单元的评价标准和工作机制应具有标志性、引领性作用,可观摩感知、可复制推广。”张良皓认为,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单元应包括六大元素:公开的场所场景、直接的参与方式、规范的工作模式、鲜明的人大元素、合理的集成融合、明显的运行成效。
充分尊重基层首创精神
结合学习借鉴外省市经验,总结已有实践成果,经过深入调查研究论证,张良皓表示,打造特色基层单元可遵循“1234”工作思路,即:坚持党的领导,突出基层与特色两个导向,做到线上线下、人大系统内部载体之间、人大系统与其他基层民主治理渠道三个融合,落实有务实管用的场所场景、有规范的工作制度、有科学合理的评判标准、有可感可知的运行成效四个标准。
2023年以来,市人大常委会就坚持以深化改革推动机制创新,积极推进“创新基层人大会议制度,打造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单元”重大改革项目,探索推行街道议事代表会议制度、区县人大“年中会议制”、乡镇人大“季会制”、区县乡镇年度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使人大法定职能和代表履职常态化直达基层末梢。
此外,市人大常委会还分批次设立39个基层立法联系点,实现所有区县全覆盖,让立法这件“专业事”变成更多群众的“身边事”。一系列创新举措,有效推动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也更加夯实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单元的建设基础。
“特色基层单元是基层人大实践创新的成果,应尊重发扬基层人大的首创精神。”张良皓表示,如沙坪坝区人大常委会探索建立“向人民云报告”工作机制、黔江区人大常委会依托人大代表“家站点”搭建“三方议事”平台等,都是打造践行全过人民民主基层单元的有益探索,要加强各级人大之间的联动、强化指导,及时总结提炼经验,推广典型做法。
数智赋能人大业务下沉增效
“数字人大”作为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一环,逐步成为推动民主法治建设、提升人大工作效能的新引擎。
张良皓认为,特色基层单元应该是实现标准化运行、数字化赋能的基层单元,推动人大工作实现整体提质增效。
近年来,市人大常委会按照数字重庆建设要求,一体推进数字人大建设,在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人大代表履职数字化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以人大代表全渝通应用的议案建议场景为例,依托“渝快政”纵向贯通市、区县、乡镇三级,并实现人大与党群、“一府一委两院”等对代表议案建议信息数据的交互共享,打造系统融通、线上协同、督办智能、查询便捷的一网多跨代表建议协同办理机制。
当前,全市各级人大积极推进数字人大建设,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打通人大履职行权高效路径。及时打破数据壁垒,实现市、区县、乡镇纵向和各部门单位数据横向两个贯通,加快推进技术、业务和数据系统融合,助力人大业务下沉基层单元,赋能立法、监督、重大事项决定等工作,从而实现整体智治、高效协同。
以解决实际问题体现建设成果
张良皓认为,特色基层单元是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平台,是人大核心业务延伸基层、广泛听取民意充分汇聚民智的平台。
他认为,要综合利用现有载体,努力打造特色鲜明、作用明显的基层单元,充分听取民意、汇聚民智,推动特色基层单元成为民主协商的重要平台、民主决策的重要支撑、民主管理的重要渠道、民主监督的重要力量。
要把打造特色基层单元的成果体现在解决实际问题上,推动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及时得到解决,研判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的深层次共性问题,提出科学可行的高质量意见建议,为推动基层治理走深走实贡献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