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阐述了不同国家和地区标准体系、国内行业标准与国家标准、国际标准与国内标准之间的冲突表现,同时分析了冲突产生的原因,如制定主体和目的差异、科技发展不平衡以及缺乏沟通协调机制。并针对这些冲突问题,提出了涵盖国际、国内和企业3个层面的协调策略,旨在促进食品检验检测标准体系的完善与协调发展,保障食品安全和产业健康发展。
关键词:食品检验检测;标准体系冲突;协调策略
Discussion on Conflicts and Coordination Strategies of Different Standard Systems in Food Inspection
LIU Xuexue
(Laixi City Inspection and Testing Center, Laixi 266600, 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elaborates on the manifestations of conflicts between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regions, domestic industries and countries,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standards, and analyzes the reasons for conflicts, such as differences in formulation subjects and purposes, uneven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lack of communication and coordination mechanisms. And in response to these conflicting issues, coordination strategies covering international, domestic, and corporate levels are proposed, aimed at promoting the improvement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food inspection and testing standard system, ensuring food safety and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Keywords: food inspection; standard system conflict; coordination strategy
食品检验检测标准体系对于保障食品安全和促进食品贸易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标准体系之间的冲突问题日益凸显,这不仅给国际贸易带来阻碍,也对国内食品产业发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产生影响。因此,深入分析这些冲突并寻求有效的协调策略,是当前食品领域的重要课题。
1 食品检验检测中不同标准体系的冲突分析
1.1 不同国家和地区标准体系的冲突
不同国家和地区在食品检验检测标准体系方面存在明显冲突。欧洲食品安全局的数据显示,欧洲部分国家对奶酪中特定微生物的允许含量标准是基于其传统奶酪制作工艺和当地消费者长期形成的食用习惯而确定的。例如,法国对某些传统奶酪中特定霉菌的含量标准相对宽松,因为这些霉菌在奶酪制作过程中是自然产生的且被认为对风味有重要影响。然而,在亚洲国家的标准中可能会超出限值。相关研究统计显示,亚洲国家在食品微生物限量标准的制定上更为严格,针对类似的微生物种类,允许含量通常远低于欧洲标准[1]。此外,在食品添加剂的管理标准方面,各国之间存在较大差异。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统计数据显示,美国允许在某些食品中使用特定种类和剂量的人工合成抗氧化剂,每年使用量达到上千吨。相比之下,欧盟对这类抗氧化剂的使用范围和剂量限制更为严格。这种差异主要源于两者对食品添加剂安全性评估的理念和方法上的不同[2]。
1.2 国内不同行业标准与国家标准的冲突
在国内食品检验检测领域中,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之间的冲突较为普遍。以肉制品行业为例,市场调研数据显示,国家标准对肉制品中蛋白质含量设定了明确的下限规定,旨在保障消费者能够购买到符合一定质量标准的产品。然而,在某些肉制品行业标准的制定过程中,可能会因受到该行业企业生产工艺和成本控制因素的影响,导致其规定的蛋白质含量下限与国家标准存在偏差。此外,在食品加工助剂的使用规定方面,部分行业标准与国家标准之间也存在差异。相关部门统计数据显示,约有20%的食品加工助剂在某些行业标准中被允许使用,但在国家标准中并未明确规定或限制其使用,这可能给食品质量安全带来潜在风险[3]。
1.3 国际标准与国内标准的冲突
国际标准与国内标准在食品检验检测方面存在冲突,如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制定的食品标签标准内容与我国标准存在诸多不一致。这一问题在国际贸易和国内食品产业发展中显得尤为突出。在贸易往来中,海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特色农产品在出口欧美市场时,因国际标准和国内标准在农药残留检测项目和限量上的差异,而被国外海关扣押或退货的事件时有发生[4]。
对于国内食品产业国际化而言,国际标准与国内标准之间的冲突严重阻碍了我国食品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的步伐。相关数据显示,我国传统的发酵食品在进入国际市场时面临着对发酵工艺中微生物控制和发酵产物成分标准要求更为严格的国际标准。我国现行的标准规定在这些方面与国际标准不完全兼容,导致我国发酵食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相对较低[5]。
1.4 标准体系冲突产生的原因
在制定食品检验检测标准时,各国政府主要从保障本国公民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的角度出发,并兼顾国内食品产业的发展需求。例如,一些农业大国在制定农产品农药残留标准时,会在保障消费者健康的前提下,适当考虑本国农药使用现状和农业生产效益。相比之下,国际组织更注重从全球贸易公平性和食品安全性的宏观角度来制定标准。
科学技术发展的不平衡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发达国家和地区在科技研发投入和应用方面往往具有优势,能够更快速地将新的技术成果转化为标准。相关数据表明,发达国家在食品检验检测技术研发方面的投入占比远高于发展中国家,这使得他们在标准的技术含量和先进性方面具有优势,从而导致不同标准体系在技术层面存在差距和冲突。此外,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也是出现标准体系冲突的关键原因。国际上各个国家和地区在制定标准过程中,信息交流不充分,且很少有全球性平台能够让各国标准制定机构进行充分沟通协商。
2 食品检验检测中不同标准体系的协调策略
2.1 国际标准协调的多维度统筹策略
在文化层面,饮食文化是食品标准体系的重要根源。例如,北欧地区的发酵鱼制品,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微生物环境与其他地区有所不同。国际标准协调需要深入探究特色饮食文化背后的科学原理,并将其融入统一标准中。跨文化食品科学研究可以帮助理解不同文化对食品“安全”和“质量”概念的差异,避免因文化差异而引发标准冲突。针对某些具有特殊食品成分或加工方式的传统美食,在评估其安全性时应该从科学角度出发,而非仅仅依据单一文化标准衡量。同时,在平衡保护文化遗产与协调国际标准方面需谨慎处理,因为传统美食制作工艺是民族文化重要部分。因此,在制定国际标准时不能牺牲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各个国家及相关机构应加强合作,确保既能够维护传统工艺独特性,又能够满足现代人们对于食品安全、健康等方面的要求。
在经济利益博弈方面,跨国食品企业在国际标准制定中具有重要影响力。它们通常会推动制定满足自身生产和销售需求的标准以谋取经济利益,然而这种做法可能并非最科学或无法保障全球食品安全利益。因此,为了打破企业利益主导局面,需要建立一个独立且透明的标准制定机制,并让各国政府、科研机构、消费者代表等多方参与其中,以平衡跨国企业利益诉求,并保障国际标准服务于全球食品安全和公平贸易。此外,由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经济利益差异,发达国家凭借技术优势制定的高标准可能成为发展中国家食品出口的贸易壁垒,如有机食品标准。因此,应在标准制定方面加强国际合作,以确保标准公平、合理,并且考虑到不同国家的实际情况和能力。
2.2 国内食品检验检测标准的协调优化策略
从社会共治角度出发,需要创新消费者参与机制,并充分发挥媒体与社会组织的作用。消费者作为食品质量安全的直接利益相关者,应积极参与标准协调工作。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消费者协会收集消费者对食品质量的期望。例如,在制定婴幼儿食品标准时征求家长对成分、营养和安全的意见。同时,要加强对标准执行情况的监督,并建立便捷投诉反馈机制,以促使企业遵守规范,形成社会共治氛围。此外,媒体和社会组织也具有独特影响力,在普及食品标准知识、曝光质量安全事件以及推动政府和企业重视标准的完善与执行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从风险治理角度出发,建立食品风险监测网络以实现标准的动态调整。构建覆盖全国范围的网络,对从食品生产到消费的全程进行实时监测,并借助大数据和风险评估模型发现安全风险点,如利用物联网监控冷链食品温湿度来预测变质风险。同时,依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相关标准,如在发现食品添加剂新的健康风险时及时进行修订,以保障食品安全。此外,应建立风险交流协同机制。在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消费者之间搭建交流平台,以促进各方在食品风险认知和标准协调上的沟通。
从产业生态视角出发,需要协同食品产业链各环节标准,并将新兴与传统业态标准融合在一起。在产业链上,要协调农业生产与加工环节标准,确保农产品进入加工环节时的农药残留上限与成品标准相匹配,以避免影响产业链效益。食品包装环节要确保包装材料卫生标准与食品保质期和质量要求相协调,如高油脂食品的包装材料性能要保证质量稳定。对于新兴业态而言,需要将网络食品销售和外卖纳入标准协调范畴中。网络平台要设立严格的商家入驻和食品信息公示标准,外卖服务则需加强包装卫生和配送温度控制方面的规范要求。通过融合新兴与传统业态标准,可以促进食品产业实现多元化发展。
2.3 企业应对食品检验检测标准的策略方案
在战略层面,实现标准战略与品牌建设的有机融合。企业应将食品检验检测标准纳入战略规划,并与品牌建设相结合。高端食品品牌可制定高于国家标准的企业标准,在原材料、工艺、质量检测等环节严格要求,将高标准作为品牌核心竞争力,吸引追求品质的消费者,以促进标准与品牌战略的协同发展。同时,明确标准竞争战略定位。大型企业集团可参与国际和国内标准制定,发挥行业引领作用,把自身技术和质量优势转化为行业标杆,巩固领先地位。中小型食品企业则要根据自身资源和能力选择策略,可通过与大企业合作采用其标准体系,或专注于细分市场,制定符合特殊需求的标准,以差异化竞争应对挑战。
在技术创新方面,技术创新能驱动标准的适应与提升。例如,在食品微生物检测领域,企业可以研发新型快速检测技术,以缩短检测时间、提高检测灵敏度和准确性,更好地满足国内外微生物标准要求。此外,将企业的创新成果反馈至标准制定过程中,并推动其更新完善。若新技术被广泛认可,相关部门可以将其纳入新的食品检验检测标准中,从而形成良性互动。在国际市场上,针对发达国家的严格标准,可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并结合实际情形进行应用,以消除贸易壁垒。在国内市场上,则可以根据不同地区标准差异开展区域性创新项目,如针对南北地区防潮标准不同而研发不同的防潮包装技术。
在社会责任方面,履行社会责任与执行标准相辅相成。企业要将社会责任意识贯穿标准执行全过程,在采购原材料时优先选择符合环保和社会责任要求的供应商,以保障原材料质量安全,满足社会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期望。在生产过程中遵守劳动安全和环境保护标准,以保障员工健康和环境,有利于稳定生产质量和执行标准。通过履行社会责任,企业能树立良好形象,并增强消费者信任。
3 结语
食品检验检测标准体系的冲突问题复杂且多样,涉及国际、国内以及企业等多个层面。通过对这些冲突进行深入剖析,并从不同维度提出协调策略,有助于缓解标准差异带来的负面影响。国际上的多维度统筹、国内的协调优化以及企业的积极应对等措施,将共同推动食品检验检测标准体系向着更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保障食品产业在全球范围内的稳健发展和食品安全的有效维护。
参考文献
[1]邹洁.国内外食品标准体系差异分析及我国相应对策[C]//第七届中国标准化论坛论文集.北京:中国标准化协会,2010:142-145.
[2]白雪洁,程于思.《食品安全法》是否保障了食品安全?:基于国际比较回归合成控制法的规制效果推估[J].财经论丛,2019(4):104-112.
[3]王春艳,韩冰,李晶,等.综述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建设现状[J].中国食品学报,2021,21(10):359-364.
[4]房庆,刘文,王菁.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的现状与展望[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4(12):4-8.
[5]厉国,林祥田.中美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建设的比较研究[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10,17(5):434-438.
作者简介:刘雪雪(1988—),女,山东莱西人,本科,工程师。研究方向:检验检测、化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