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别老板的好坏,有一个标准:能不能对员工的需求感同身受。
在中国历史上,项羽和刘邦恰恰是坏老板和好老板的代言人。员工的需求能否得到满足,决定了他们的成败。
项羽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从小就入读贵族学校,即便楚国灭亡后家道中落,他仍有一个很牛的叔叔当监护人。
项羽跟随叔叔走南闯北,去咸阳见识过秦始皇的威严,结交过秦国官员司马欣,最后落户会稽,也很快混成地头蛇。
虽然阶层跌落,但他从来都在上层圈里混。
24岁前的项羽受过委屈、吃过苦,但从来没有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过,也就是不接地气。这样的人有一个特点,就是很容易被自己的努力感动,却忽略了别人的需求。
可是这种努力对于大多数穷人来说,只是生活所必需的,根本不值得拿出来炫耀。这样的人永远活在自己的圈层中,从未对底层人感同身受。
秦末大乱,项羽“不接地气”的缺点更加被放大。
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希望能恢复分封制。于是,天下被分封为18个诸侯国,每个国家都能用自己的文字,书写自己的历史,不必再俯首于皇帝的淫威。
在项羽看来,公司前景是很好的,大家应该追求梦想,不要整天计较那点儿小钱,太俗了。
可在创业过程中,他是怎么做的呢?封自己为西楚霸王,带着咸阳宫中的财宝、美人回到彭城……升职、加薪、套现、迎娶“白富美”,自己一个都没错过。对立功的员工,他又舍不得封赏。把印信放在手中,边角都快磨平了也舍不得给人家,只是口头鼓励:“表现不错,好好干。”
所有利益都被他收入囊中,员工们拼死拼活却只有死工资。日积月累,人心散了,队伍也不好带了。于是,韩信辞职、陈平跳槽、英布背叛、彭越观望,就连曾经的亲信吕马童也跳槽了。
不仅员工不满意,他连客户的需求都不了解。农民的需求很简单:生活稳定,庄稼丰收,一家人能吃饱饭,最重要的是别来烦我。
《史记》中记载,项羽“所过无不残破”。意思是,只要他经过某个地方,本来安静祥和的村子就被糟蹋得家破人亡。
他为自己的理想奋斗,可员工、客户得用青春和生命为他买单,还得不到回报。他在楚汉战争中是失败者,即便穿越到今天来创业做生意,也只会有破产清算的命运。
反观刘邦就很务实。员工只要立下功勋,不论大小,都能得到与之相符的回报:金钱、升职、股份……
比如曹参,从办事员的职位起步,最终立功无数,被封为平阳侯。最有代表性的是娄敬。那年,刘邦准备定都洛阳,和中原人民长相厮守。消息传出去后,恰好被路过洛阳的士兵娄敬听到,于是,他马上请求进见刘邦:“陛下,长安适合定都……”
一番劝谏,让刘邦拍案叫绝,第二天就启程前往长安。然后把只是士兵的娄敬提拔为郎中,做了后备干部。
在刘邦的公司工作,不论起点多低、职位多冷门,只要对公司有贡献,他就绝对会给你超值的回报。
这样的老板,怎能网罗不到天下英才?
刘邦也很大方,愿意拿出一半的股份奖励员工。公元前205年,56万汉军被项羽用3万骑兵击败,刘邦仓皇逃到安徽,对张良说:“函谷关以东的地盘,我不要了,全部用来赏赐功臣。”
刘邦将韩信、彭越、英布等大功臣封王,次一等的143人全部封侯,除了几个造反、作死的,几乎所有功臣都得到善终。
好老板的标准就是:你努力工作,我包你富贵。
楚汉战争时,世人对两位老板看得很透彻。
楚怀王曾对人说:“项羽为人,剽悍猾贼。”孔武有力、神勇无二,但是良心坏了。而刘邦,却是忠厚长者。
后人眼中的沛县“老炮儿”,居然称得上“忠厚”?
是的。尊重他人,让每一份牺牲都有价值;搭建平台,让每一个人都看到希望;懂得让利,把胜利果实和大家分享;信守承诺,不会“狡兔死,走狗烹”。
刘邦生在社会底层,见识过无数人的酸甜苦辣,所以他懂得一个道理:自己的命是命,别人的命也是命。
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没有个体何来集体?
感同身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后世无数英杰都为刘邦点赞,“奴隶皇帝”石勒就曾说:“朕若逢高皇,当北面而事之,与韩、彭竞鞭而争先耳。”
坏老板让大家为自己服务,好老板会尽力满足大家的需求。
(御临江摘自台海出版社《一读就上瘾的中国史》一书,黎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