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美好不易察觉

2025-01-28 00:00:00刘荒田
读者 2025年3期
关键词:沧桑感饭来张口衣来伸手

数年前,我回到家乡,晚间和友人坐在一家临湖的咖啡馆。之后,从外面进来三个上了年纪的男人,他们在邻近的空桌旁落座。他们看起来都年过六旬,沧桑感十足。他们没有下单,服务员便端来三个小茶壶、三个茶杯和一个盛满开水的暖瓶。显然,他们是这里的常客。他们自带茶叶,自泡,自斟,自饮。他们从头到尾都无互动,就静悄悄地各自刷着手机,活跃的只有桌子上空的水汽和烟雾。我对着同桌的朋友讥笑他们:“何苦呢?不如各自待在家。”

后来我才省悟,错的是我。我不知道,他们的友情已超越谈笑终日的境界。这种境界叫“忘记”。庄子云:“忘足,履之适也;忘要,带之适也。”脚上的鞋,腰间的带,之所以被忘掉,是因为它们再合适不过,舒服得教人浑然不觉。友谊亦然,那三位可能是发小,读书、下乡、回城、工作、退休,无不同步。彼此之间有着无以复加的熟悉、具体而微的默契、毫无保留的信任和不需言传的共鸣,所有的美好都凝聚于“忘”——忘记对方,忘记礼仪,忘记由谁买单,忘记为什么在这里,各自随心所欲,毫无顾忌。

美好之所以被忘却,是因为重复。一旦舒适成为习惯,忘记便可能水到渠成。我的家乡有一句简朴的土话,用以形容“乱糟糟”——活像阿妈不在家。主中馈的女人,把家料理得井井有条。丈夫和孩子被伺候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把这些视为理所当然,一如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旦她缺席,家就乱了套。不止听到一个同龄男性诉说老伴不在家时的狼狈,打不着煤气炉、不会用洗衣机、煮的饭夹生,不知衣服在哪个柜子里……先前缺乏对照,“忘记”隐身。此时,手足无措的男人顿时明白,“万物皆备于我”的氛围是老伴不声不响地营造的。临睡前的泡脚水,从来是不冷也不热;家里的饭菜,一天天,吃下去只会让人七分饱,这些都出自被他忽略的那个人。与自己同甘共苦数十寒暑的另一半,她的智慧,她的付出,待到你一一记起来时,她可能已经永远离开。咖啡店的这三个老男人,一旦一个不来,其余的两个便会发慌。原来,那相对沉默中蕴含着无限丰富的过去与现在。

每个人进入社会,都必须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老话说:“礼多人不怪。”而人的记忆力终究是有限的,于是,抵抗忘记便成为生活中的苦差事。明天要面试,你能忘记着装规范、应对要领吗?第一次见岳父岳母,你能大大咧咧地躺在沙发上吗?初次认识的朋友,你能免去没话找话的场面吗?你有多少次为“救场”而绞尽脑汁,就可能有多少次渴望美好的“忘记”。

一位与我结交三十年的朋友慨叹:“人老了,再也交不起新朋友了。”原因之一,便是太多牵扯,难以“忘记”。

我在乡村当教师的时候,有这样的朋友:他每天午饭后径直走进我的卧室,彼此不打招呼,一个坐在板凳上读鲁迅的《野草》,一个半躺在木沙发上专注于《离骚》,谁也不出声。时间到了,他离开,我连头也不必抬。

(瑞儿摘自微信公众号“朝花时文”,刘程民图)

猜你喜欢
沧桑感饭来张口衣来伸手
YOU’VE GOT QUESTIONS? SHE’S GOT ANSWERS
YOU’VE GOT QUESTIONS?SHE’S GOT ANSWERS(BUT YOU PROBABLY WON’T LIKE THEM)
汉语世界(2020年5期)2020-10-23 07:27:58
西汉中山国青铜器沧桑感的水彩技法表现解析
艺术科技(2019年11期)2019-09-18 02:45:39
苏轼赤壁词的历史感、空间感与沧桑感
文学教育(2019年2期)2019-03-11 09:24:46
忆游颐和园廊亭(新韵)
从“饭来张口”到“自己动手”
忧患、悲悯、历史沧桑感——我读杨强诗词
中华诗词(2017年6期)2018-01-22 02:19:24
不劳而获
新少年(2017年3期)2017-03-23 12:5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