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花姐姐,我有一个疑问。为什么元旦时大家互相祝福新年快乐,春节时也互相拜年,哪个才是真正的新年呢?这要从很久以前说起。听我慢慢讲。
何以谓新年
新年,自然就是一年的第一天。宋代《梦梁录》中记载,“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意思是农历正月初一这天,被叫作元旦,大家也习惯叫它新年。除了元旦,新年还有岁首、元日、元朔、元正这些叫法。那为什么新年会有这么多名字呢?这是因为在不同的朝代、不同的地区,人们对新年的称呼都不太一样。但无论叫什么,只要这一天到来,就意味着新的一年开始了。
何日是新年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里,随着不同时期使用不同的历法,新年的日期也会发生变化。以我们熟知的农历作为参照,夏代使用的夏历和农历很相似,所以夏代,新年与农历的正月初一是同一天;商代把十二月初一作为新年开端;周代则将十一月初一视为新年之始;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又把新年提前到了十月初一。到了汉代,汉武帝改革历法,颁布《太初历》,确定了以正月初一为新一年的开始。这一历法就是农历的雏形,虽然之后略有修改,但大体被之后的历代沿用。在之后的很长时间里,新年都是农历正月初一这一天。
民国时期,我国引入了西方历法,开始使用公历(也被称为阳历、新历),将公元纪年的1月1日这天定为新年,称为元旦。不过由于这改变了延续千年的传统,不太被当时的人们所接受。1949年,我国正式将公历1月1日定名为“元旦”,将农历正月初一定名为“春节”。从此,我们就有了元旦和春节这两个都可以称之为“新年”的节日。
何以迎新年
历朝历代,从宫廷到民间,人们都会用各种仪式感满满的活动迎接新年的到来。先秦时期,人们的新年活动主要是扫尘祭祖,祈求丰收。从汉代开始,宫廷会在新年时举行朝会,礼乐齐鸣,君臣相贺。唐宋时期,新年习俗有了较大的改变,新年有了7天假期,成为普天同庆的节日。唐代开始,民间有了更多样化的庆祝方式,贴春联、放爆竹等习俗逐渐兴起并流行开来,走亲访友,相互拜年、祝福也成为新年期间的重要社交活动。元代在新年庆祝时,融入了一些具有游牧民族特色的元素,宫廷和部分贵族阶层会举行一些带有草原风格的祭祀和娱乐活动。明代以后,民间更加注重家庭团聚,筹备丰盛的年夜饭,各种传统美食如饺子、年糕等成为一些地区新年餐桌上的必备佳肴。
新年是岁月更迭的节点,既是对旧日的告别,也是对未来的呼唤。一年又一年,辞旧迎新、欢庆佳节,这是我们在岁月流转中不变的坚守,寄托了我们对未来的美好期盼和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