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金融虚拟的资源配置效应能够改变资源配置效率与方向,促进金融市场结构和产业的优化。为此,现提出金融虚拟化的资源配置效应与金融“脱虚入实”的政策优化研究。先对金融虚拟化、资源配置效应、金融“脱虚入实”的概念进行阐述。再描述金融虚拟化资源配置效应的具体现象,分别为:资金流动与优化配置、风险分散与管理、价格发现与信号传递、促进创新与经济增长。基于金融虚拟化资源配置效应的具体现象,制定针对性的金融“脱虚入实”的政策优化措施分别为:加强金融监督与风险防控、促进金融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强政策协调与配合。以期通过相关措施的落实,优化产业结构,辅助产业升级,提高其市场竞争力。
关键词:兼容虚拟化;资源配置效应;金融“脱虚入实”;政策优化;金融市场;金融经济;实体经济
一、引言
金融工具的快速更新,加上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金融市场的层次和结构快速更新及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金融资本与实体经济之间关系的深刻变化。一方面,金融虚拟化通过提高资本的流动性和可交易性,进一步促进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发展;另一方面,过度的金融虚拟化又可能导致金融资本在金融体系内部空转,远离实体经济的需求,形成“脱实向虚”的困境[1]。这种现象不仅削弱了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还可能导致金融脆弱性和系统性风险。对此,本文提出了金融虚拟化的资源配置效应与金融“脱虚入实”的政策优化研究。该研究系统研究金融虚拟化如何影响资源的配置效率和方向,特别是其对实体经济投资的影响,揭示金融虚拟化的资源配置效应,并评估当前经济体系中金融“脱实向虚”的程度及其对经济增长、就业和社会福利等方面的影响[2]。同时,该研究提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通过优化金融资源的配置,促进其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协调发展,从而实现对金融“脱虚入实”。
本研究深化对金融虚拟化本质和资源配置效应的理解,丰富和发展金融发展理论,揭示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复杂关系,从而制定出更为合理的金融政策。同时,本研究还能为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政策建议,制定与当地经济发展相协调,与实体经济相促进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提高实体经济的竞争能力,推动国有经济的快速发展,确保金融市场的稳定,减少金融风险的发生。
二、概念分析
(一)金融虚拟化
金融虚拟化是指在不依靠现有的实体经济基础,仍然能够开始金融交易的过程,这个过程能够展现金融经济独立的基础特性 [3]。金融虚拟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如图1所示。
如图1所示,一是虚拟的价值行为,即在没有实体经济的前提下,金融资产仍然可以被创造和交易。这种特性使得金融活动能够超越实体经济的限制,进行独立的运作和扩张。二是价值表现上的虚拟化,即金融资产的价值往往远高于实体经济的价值,使其呈现一种膨胀的金融状态。三是与实体经济的相关性,金融资产的交易过程极为纯粹,它可以不依赖任何实体经济,仅通过虚拟的金融产品产生交易,这使得实体经济与金融市场快速脱离,构建虚拟的“金融交易市场”[4]。四是技术层面的虚拟化,即数字金钱、网络钱包等电子数据形式的金融资产在网络上大为盛行,这反映了现今的金融交易可以直接通过虚拟的网上银行展开。五是金融工具与金融部门的虚拟化,即利用这些金融工具进行交易,使其活动逐渐脱离实体经济的直接需要,进一步推动了金融虚拟化的进程。
(二)资源配置效应
资源配置效应是指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由于在外界因素的作用下,加上金融结构的改变,导致资源会在不同行业进行重组和分配,极大提高了金融资源的配置结构和配置效率,进而改变资源的配置方向,从而明确经济发展的方向。资源配置的合理性能够有效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加快经济增长的速度[5],同时,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对于金融市场发展和进步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金融“脱虚入实”
金融“脱虚入实”是指减少虚拟的金融产品,让金融市场从原本的虚拟市场回归到实体经济中,并减少金融资金在虚拟市场中的投入 [6],将更多的金融资源配置到实体经济中,以提高实体经济的生产效率和竞争力。
三、金融虚拟化的资源配置效应
(一)金融虚拟化的资源配置正面效应
1. 资金流动与优化配置
金融虚拟化通过提升金融市场的透明度和流动性,使得资金能够在全球范围内迅速、高效地流动。这种高效的资金流动机制打破了地域和行业的限制,使得投资者能够迅速捕捉到投资机会,将资金从低收益或风险较高的领域撤出,并投入更具潜力和效益的领域。这种高效的资金流动不仅提高了资本的配置效率,还促进了全球经济的协同发展。同时,金融虚拟化使得资源配置更加灵活多样。传统的资源配置方式往往受到地域、行业、政策等多种因素的限制,而金融虚拟化则通过金融工具的创新和金融市场的发展,为资源配置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7]。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需求和市场环境的变化,灵活选择融资方式、投资渠道和风险管理工具,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金融虚拟化能够有效强化资金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导向作用。在实际的金融市场中,资金总是流向那些具有更高投资回报率和更低风险的项目和企业。这种作用不仅能够保持金融市场的平衡,提高企业的快速经济发展速度,促进企业作出各种经济决策。投资者通过这种价格导向作用,有效评估不同项目的风险和收益,从而引导资金向更具潜力和前景的领域流动,推动这些领域的发展和创新。此外,金融虚拟化促进了金融创新和资源配置的融合[8]。这不仅提高了金融市场的效率和稳定性,还使得资源配置更加精准和高效。通过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金融机构能够更好地评估风险、预测市场趋势,从而作出更加符合实际情况的金融决策,减少投资失败的风险。
2. 风险分散与管理
金融虚拟化通过提供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和投资渠道,使得投资者能够构建多元化的投资组合。这种组合投资的方式能够有效地降低单一投资带来的风险,因为不同资产类别、行业或地区的表现往往存在差异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相互抵消风险。投资者也可以将资金配置到全球范围内的不同市场。这种全球资产配置策略不仅有助于捕捉全球经济增长带来的投资机会[9],还能通过地域分散来降低特定地区或国家政治、经济波动带来的风险。
金融虚拟化推动了金融衍生品等风险管理工具的创新和发展。这些工具如期货、期权、互换等,为投资者提供了对冲风险、管理资产组合的有效手段。通过运用这些工具,投资者可以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追求更高的收益。引入智能风控系统,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手段,对金融市场运行过程中的风险进行实时监测,并评估其风险等级,提高了风险管理的准确性。
3. 价格发现与信号传递
金融虚拟化通过电子交易平台、高频交易等技术的应用,显著提高了金融市场的透明度。这使得市场参与者能够更快速、更准确地获取市场信息,从而更精确地评估资产价值,形成更为合理的市场价格[10]。同时,金融市场的价格发现机制能够实时反映资产的供需关系。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相应资产的价格,若市场需求大,其价格随之上涨,若市场需求小,则价格下跌。这种实时的价格调整机制有助于引导资源向更高效益的领域流动。
金融市场的价格发现机制能够实时反映资产的供需关系。以某新兴科技企业2023年7月至2023年12月为例,在2023年7月,随着全球科技产业的快速发展,一家专注于金融科技领域的新兴企业推出了其创新金融产品。在初期的市场推广阶段,由于市场对新兴科技金融产品具有较高的好奇心和接受度,该产品的销售量迅速上升。但是,由于企业初期采取了较为激进的定价策略,吸引了大批用户尝试,因此产品价格相对较低。进入2023年10月后,随着该金融产品的用户口碑逐渐积累,市场需求持续增长。随着产品知名度的提升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开始调整定价,逐步提高产品价格以增加价值和市场认可度。其在一段时间内的金融产品销售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
如图2所示,当市场对金融产品的需求量较高时,该金融产品的销售量会逐渐上升,与此同时,其价格则相对较低。当价格开始上涨,即使市场对该金融产品仍存在需求,其销售量依旧会呈现出下滑趋势。这不仅与市场需求相关,也与该金融产品的发展潜力和发展前景具有极大的关系。也就是说,当某个行业或项目展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和盈利潜力时,其价格会上涨,从而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入;相反,当行业前景黯淡时,资金则会流出。这种基于价格信号的资源配置方式有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4. 促进创新与经济增长
金融虚拟化通过发展新型金融业态,为创新型企业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融资渠道。这些资本不仅满足了企业初创期和发展期的资金需求,还能为企业提供专业的风险管理和金融服务,帮助企业快速发展和转型。金融虚拟化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市场信息的透明度和对称性[11]。这使得投资者能够更准确地评估创新项目的价值和风险,从而作出更为理性的投资决策。同时,这也有助于创新型企业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和竞争态势,优化资源配置方案。
金融虚拟化通过支持创新型企业的发展,推动企业的多方面发展,也鼓励更多创业人员加入企业创新中。同时,利用技术创新等手段,对企业展开扶持,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的同时,促进了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现有的经济增长模式过于依赖企业自身的资金投入,而金融虚拟化则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等方式推动了经济增长向创新驱动型转变。这种转变有助于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金融虚拟化的资源配置负面效应
1. 市场泡沫与金融风险
金融虚拟化的核心在于通过不断创新的金融工具与技术,加速了资本的流动,提升了金融市场的运作效率。在金融虚拟化的推动下,出现了各类虚拟资产包括股票、债券以及复杂多变的金融衍生品等,其价值波动不再只由实体经济决定,而更多地受到市场预期、投资者情绪等心理因素的影响。在乐观情绪的驱动下,市场参与者会过度热情地追捧某些虚拟资产,导致其价格远高于实际价值,从而形成市场泡沫。由于缺乏实体经济支撑,一旦市场情绪发生逆转,泡沫就会迅速破灭,给市场带来巨大冲击。此外,金融虚拟化还加剧了金融市场的复杂性和不透明度,突出了市场参与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现象。部分投资者利用信息优势进行不公平交易,进一步加剧市场泡沫的形成。同时,杠杆交易的广泛应用也是形成市场泡沫的重要因素。投资者借助杠杆效应,短期内获得高额回报,但也增加了市场的波动性和风险性。当市场出现不利变化时,杠杆效应会迅速传导至整个市场,导致市场泡沫的破裂和市场的动荡。
过度金融虚拟化在推动市场互联互通与一体化的同时,也提升了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水平。系统性风险对整个金融体系稳定造成了重大隐患,如果某个或某些金融机构陷入困境,会导致整个金融体系遭受重大损失或崩溃的风险。虚拟资产与交易形式的多样化、复杂化,使得监管机构在追踪市场动态、评估风险状况时面临重重困难。这种信息不对称与滞后的监管,隐藏了系统性风险的滋生与蔓延。一旦风险累积至临界点,监管机构的反应速度与应对能力可能不足以阻止其爆发,进而加剧金融市场的动荡。
2. 实体经济融资难
融资难度大的原因包括传统金融体系的不完善、融资渠道受限、企业自身因素以及外部环境因素等。传统金融体系主要服务于大型企业或国有企业,对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重视不足,更倾向于服务大型企业和国企。同时,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中小微企业的风险评估较为谨慎,信贷政策执行力度不够,导致中小微企业在融资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在国内融资途径相对狭窄,过度依赖银行体系,缺乏多元化融资渠道的情况下,中小微企业在寻求融资时,往往难以找到合适的途径。市场机制还不充分成熟,导致信息流通不畅,企业信用体系不健全,金融机构难以准确评估企业信用状况,从而增加了融资难度。部分中小微企业自身实力较弱,缺乏足够的抵押物和担保条件,难以满足银行的贷款要求。同时,全球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国内经济也面临挑战,这种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加了金融机构的风险偏好,使得对实体经济的融资更加谨慎。地产市场的低迷状态及政府债务问题也可能对实体经济融资造成负面影响,增加了融资难度。
融资难具体表现在融资成本高、融资效率低以及融资额度有限等。企业在寻求融资时,常常面临高昂的融资成本问题。由于实体经济中的中小微企业信用风险相对较高,银行在评估贷款风险时会倾向于提高贷款利率以补偿潜在损失。此外,银行自身的资金成本也在持续上升,高昂的融资成本不仅增加了企业的财务负担,还削弱了其市场竞争力。其次,融资流程烦琐、审批周期长等问题使得企业难以迅速获得所需的资金支持。企业在申请贷款时,需要提交大量的材料并经过多个环节的审核,这不仅增加了企业的融资成本,还可能导致企业错失市场机遇。银行等金融机构在提供贷款时,源于对企业信用风险的担忧,也与金融机构自身的资金规模和管理政策有关,会对贷款额度进行严格的限制。
3. 资源配置扭曲
资源配置扭曲是指资源在分配和使用过程中未能达到最优状态[12],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和经济效率损失的现象。资源配置扭曲的原因包括传统金融体系不完善、融资渠道受限、企业自身因素、市场机制不成熟以及外部环境因素等。当前的金融体系往往偏向于支持大型企业和国有企业,对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关注不足,阻碍了整体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13]。国内融资环境渠道单一,银行占据主导地位。然而,这种单一性限制了企业的融资选择,使得中小微企业在急需资金时难以迅速找到合适的资金来源。中小微企业普遍面临实力薄弱、抵押物不足等挑战,难以达到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的贷款标准。另外,部分企业管理不规范、财务透明度低,更增加了其融资的难度[14]。金融机构在评估企业信用时面临重重困难,难以准确判断企业的真实状况,从而提高了融资的门槛和风险。这种信息障碍加剧了资源配置的扭曲。全球经济环境的复杂多变以及国内经济的下行压力,使得金融机构在融资决策时更加谨慎。此外,地产市场的低迷和政府债务问题也为实体经济融资带来了额外的压力,进一步加剧了资源配置的扭曲现象。
资源配置的扭曲直接导致了经济效率的下降,资源未能流向最能发挥其价值的领域,而是被不合理地分配和使用,这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闲置。中小微企业作为经济主要来源,其发展受到资源配置扭曲的严重制约。融资难、融资贵成为这些企业普遍面临的问题,使得它们难以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来扩大规模、提升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资源配置扭曲还加剧了经济的不平衡现象。一方面,金融资源过度集中于某些地区或行业,形成了“资源洼地”,而其他地区或行业则因资源匮乏而发展滞后;另一方面,不同企业之间的融资条件差异巨大,导致一些企业能够轻松获得资金支持,而另一些企业则面临融资困境。
四、金融“脱虚入实”的政策优化措施
(一)加快出台相关政策,精准引导投资
要实现金融的“脱虚入实”,需要加快相关政策的出台和精准引导投资。一是制定“补短板”政策,加快出台相关政策,明确投资方向,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基础设施、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等关键领域,重视和加强对高端制造、绿色能源和数字经济等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的投资。通过政策指导和财政补贴,形成投资和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和贷款利息补贴等各种政策措施,引导社会资本转向关键投资领域。二是优化投资结构和布局,提高股权和债务融资比例,鼓励发展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基金等多元化融资方式,增加对中西部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投资,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二)全面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通过去产能、去库存,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全面促进高质量经济发展,实现金融“脱虚入实”。第一是深化去产能、去库存,包括采取准确的措施,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盈利能力、增强金融吸引力。根据不同行业、地区和企业的具体情况,制定差异化政策,去产能、去库存,避免“一刀切”。通过市场导向和法制措施,促进低效和过剩产能有序退出市场。在降低生产能力的同时,要着力培育新兴产业,改善传统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向高端、智能、绿色方向发展。通过技术创新、品牌建设和市场扩张,提高产业竞争力和附加值。通过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优化管理,可以提高实体企业的盈利能力,提高其自我发展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同时,加大对实体经济的税收优惠和财政支持,减轻企业负担。随着实体经济盈利能力的提高,其对财政资源的吸引力也将增加。通过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提高金融服务对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效率,吸引更多的金融资源进入实体经济领域。第二,通过加强银行服务,完善商业银行体系,加强贷款担保服务,实施差异化监管评估,全面促进高质量经济发展。鼓励商业银行优化信贷结构,增加对中小微企业的信贷分配。完善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评估和定价机制,降低融资成本。同时,加强银行与企业合作,促进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满足中小微企业的各种融资需求。促进商业银行体系多层次、全覆盖、差异化发展。鼓励大银行和中小银行差异化发展,形成金融服务互补格局。同时,大力发展私人银行,拓宽中小微企业融资渠道。建立和完善中小微企业贷款担保体系,降低贷款风险。通过政府融资和股本参与,为小型和微型企业设立贷款担保基金或担保机构。同时,完善贷款担保流程和服务标准,提高担保效率和便利性。根据小型和微型企业的特点,实施了不同的监测和评估政策。适当提高对小微企业不良贷款的容忍度,鼓励商业银行增加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同时,加强对商业银行中小微企业贷款业务的监管和引导,确保其合规经营和风险控制。
(三)深化金融体制机制改革
市场经济正通过两大核心途径深化金融体制机制改革:一是推进利率与汇率的市场化改革,二是加速金融科技的应用。在利率与汇率市场化方面,重点在于构建并强化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的双支柱调控体系,确保金融体系稳健。货币政策需保持灵活性与适度性,为实体经济提供充足流动性支持;而宏观审慎政策则聚焦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防范,维护金融稳定。同时,逐步放开存贷款利率限制,让市场供求成为利率决定的主导力量,并通过构建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引导金融机构合理定价,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此外,完善人民币汇率机制,增加其双向浮动弹性,减少直接干预,让市场力量在汇率形成中扮演更重要角色,同时强化跨境资本流动的监管,以防范外汇市场风险。这一系列举措旨在构建更为合理、反映市场真实情况的金融价格体系,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市场效率与透明度。另一方面,金融科技的应用也在加速推进。通过鼓励金融机构与科技企业的合作,加大对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的研发投入,提升金融服务的智能化与自动化水平,简化服务流程,提高便捷性和可获得性,如推广移动支付、在线贷款等创新服务模式。同时,利用金融科技强化风险防控,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智能算法实时监测金融风险,提升监管效能。此外,金融科技还促进了金融普惠,特别是针对偏远、农村及低收入群体,提供便捷、低成本的金融服务,满足其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实现对市场的实时监测,也提高了监测的效率[15],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作为现今应用极为广泛的高科技手段,将其应用到监管系统中,能够提升金融监管的智能化水平。
(四)加强金融监管与规范
强化金融监管与规范,关键在于多维度综合治理与防范金融乱象,特别是针对表外业务进行明确规范。首要任务是构建跨部门、跨区域的协同执法机制,严厉打击非法集资、金融诈骗等违法行为,并优化案件线索的处理流程,提升执法效能。同时,持续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清晰界定金融违法边界,为执法行动奠定坚实基础。在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方面,需建立健全投诉解决机制,增强公众对金融安全的认知与防范能力,通过教育与宣传提升民众金融素养。此外,还应加强对金融从业者的职业道德与合规培训,塑造良好的行业风气。针对金融市场,实施动态监测与风险预警,确保及时识别并有效应对潜在风险。通过建立完善的市场退出机制,淘汰高风险、不合规的金融机构,保障市场健康运行。特别地,对于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表外业务,需明确监管标准,强化统计监测与风险评估,推动业务透明化、规范化管理。鼓励表外业务向表内转移,优化信贷结构,提高融资效率,同时加强底层资产穿透式监管,防范资金空转与过度嵌套,确保金融资源有效配置。在此基础上,通过强化监管评估与分类管理,维护金融市场公平竞争,为所有参与者创造一个公正、透明的市场环境。
(五)实施差异化区域金融政策
实施差异化区域金融政策,关键在于精准定位与特色构建。首要任务是依据各区域独特的资源、产业特点及发展需求,量身打造金融小镇或集聚区,专注于金融科技、绿色金融、供应链金融等细分领域,形成差异化发展格局。政府应配套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涵盖税收减免、土地优先供给、高端人才吸引等,以吸引金融主体聚集。同时,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小镇综合承载力,促进金融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在金融小镇内,鼓励金融产品与服务的创新探索,以多元化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通过引入先进科技与管理理念,提升金融服务效能,引领金融产业向高质量方向迈进。在创新过程中,务必强化风险防控,构建完善的风险评估与预警体系,确保金融稳定与安全。此外,通过金融政策引导,优化资源配置,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金融扶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拓展服务网络至这些地区,提升金融服务覆盖率和可得性。利用金融手段促进区域内产业链合作,支持特色产业与重点项目,助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为增强区域间协调发展,应建立健全区域合作机制,强化信息交流与合作平台建设。通过定期会议、信息共享等方式,促进金融政策与资源的跨区域对接,共同推动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实现共赢局面。
(六)支持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为了支持资本市场健康发展,需双管齐下:扩大市场规模与强化市场监管。在扩大规模方面,首要任务是促进融资多元化,鼓励企业利用股票、债券等多元渠道融资,特别是扶持优质企业上市,激发市场活力。同时,优化融资结构,提升直接融资比例,减少对银行信贷的依赖,以增强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与韧性。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也是关键,包括主板、创业板、科创板等,以满足不同企业需求。此外,推进市场开放,吸引国际投资者,提升市场的国际化程度,并加强与国际资本市场的交流合作。至于市场监管,首要在于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市场规则,严惩违法违规行为,提高违法成本。同时,加强投资者保护,通过教育引导提升投资者风险意识,严厉打击市场操纵、内幕交易等,维护市场公正。再者,提升市场透明度,强化信息披露制度,确保信息真实有效,增强市场信任度。通过这些措施,共同推动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五、结论
金融虚拟化在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促进金融创新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其过度发展也可能导致金融与实体经济脱节,加剧系统性风险。因此,通过政策优化引导金融资源有效服务实体经济,实现金融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是当前及未来金融改革的重要方向。在未来,需进一步深化对金融虚拟化内在机理的研究,同时加强金融政策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协同配合,确保政策目标的一致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赵鑫露.金融资源配置对乡村产业振兴的影响效应分析[J].经济体制改革,2023,22(1):99-107.
[2] 惠献波.绿色信贷政策、金融资源配置与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基于我国重污染企业的证据[J].西南金融,2022,40(10):65-77.
[3] 郑联盛,孟雅婧,李俊成.高铁开通、金融资源配置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基于PSM-DID模型的估计[J].金融评论,2022,14(3):39-61+124-125.
[4] 谭皓方,张守夫.数字新基建、金融资源配置与经济高质量发展[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0(1):134-142.
[5] 杨帆静.数字经济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影响效应研究——基于资源配置中介作用[J].绥化学院学报,2024,44(6):10-13.
[6] 庞悦,刘用明.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金融资源配置困境与破解路径——以成都“农贷通”模式为例[J].农村经济,2023,32(3):58-68.
[7] 叶阿忠,范凯钧.数字经济对中国城市层面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基于半参数空间杜宾模型的实证研究[J].科学与管理,2023,43(5):90-101.
[8] 方大春,陈运洲.我国金融科技发展对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影响的研究[J].金融科技时代,2023,31(11):79-85+95.
[9] 张庆君,陈蓉.绿色金融政策创新与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资源配置效应还是绿色创新效应[J].甘肃社会科学,2023,21(5):206-218.
[10] 王焱,王见.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农村金融资源配置现实困境与破解路径[J].安徽农业科学,2024,52(7):217-219.
[11] 金雪军,施云辉,吴鹏.地方性金融机构优化了金融资源配置吗?——来自城市商业银行设立的证据[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54(1):61-79.
[12] XIN L,RAN T,ZHOU LÜ,ET AL.Financial Resources Allocation and Its Economic Impact in Belt and Road Countries[J].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22,26(2):125-143..
[13] ZHANG M,HOU Q,ZHU T.A Study on the Control Path of Financial Research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Rahman Model[J].Heliyon,2023,9(4):1688-1699.
[14] ALAM T.Optimal Financial Resource Allocation Using Multiobjective Decision Making Model[J].Pakistan Journal of Statistics and Operation Research,2023,12(8):1342-1356.
[15] 吕慧子,张忠杰.金融资源配置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分析——基于动态面板门槛模型[J].产业创新研究,2023,40(23):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