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村庄,我就看见了那一片田野。那是一片玉米田,玉米正拔节到最高的时候。我们这些乡村的孩子搭眼一看就知道,它们不会长得再高了。就像大人们眼中的孩子的个子,蹿到了某个尺寸,就不会再蹿了。剩下的事情,就是长壮了。
这些玉米还没有长壮,所以格外亭亭玉立,修长的玉米叶和玉米叶之间还有着疏朗的空隙。风吹过来,玉米们微微摇动,如同在跳舞。它们的颜色翠玉一样闪闪发光。这翠玉有浅翠,有深翠,有墨翠,交杂辉映,油画一般,当真是绚丽极了。
我赶快把手机调到拍照模式,想把这一切拍下来。正在忙乎呢,弟弟从村子里跑了出来,看到我,喊了一句:“走啊!”我问:“去哪里?”他说:“去地里啊!”我仿佛明白了似的,跟在他后面去了地里。
那块地确实是我家的地,在村子外的西南角。地里一片金黄,人们正在收麦子。有的麦子已经被打成了麦秸垛,敦敦实实地矗在麦田中间。我凑上前,嗅到了麦秸秆微微的甜香。再仔细一看,哎呀,这麦子打得不干净,还残留着不少麦穗呢。一转身,我就看见了母亲,我像以前一样喊她“妈”,她像以前一样答应着。我赶忙告诉她麦子的事情,她说:“没事儿,先打个大概。回头再遛一遍场,就能干净了。”
别人都在麦田里忙碌着,我们母女却聊起了天,聊天的情态恍若多年不见的好友——猛然间有些僵硬,却很快自然起来。她有些羞涩地感叹说她今年就要退休了。“干了这么多年,可干够了。”从18岁开始在乡村小学教书,一直到她去世,她的乡村教师生涯足足有40年。可她为什么要羞涩呢?是因为觉得自己退休了就没用武之地了吗?我连忙安慰她,说:“您也该歇歇了。要是实在闲不住,像您水平这么高的老师,哪个民办学校不想返聘呢?”她最擅长教低年级语文,每次统考全乡语文第一名的班级,铁定是她教的。
这安慰是有效的。她欣然颔首,默认了我的推想。我踏实下来,方才觉出天气的炎热。五黄六月收麦子呢,可不是热吗?举目四望,也不知道卖冰棍儿的人什么时候会来。卖冰棍儿的人经常骑着自行车,后架子上捆放着一个四四方方的泡沫箱子。箱子外裹着一层小花棉被,箱子里整整齐齐地码着一排排的冰棍儿,那便是炎热天气里乡村消暑的奢侈品。我曾问过母亲:“裹棉被不是为了暖和吗?冰棍儿裹着一层棉被,被捂得这么严实,它们不热吗?”母亲说:“棉被这东西,能隔冷,也能隔热。”我问:“那咱们夏天为啥不裹着一层棉被呢?”母亲答不上来了,就说:“你又不是冰棍儿!”
看我的样子,母亲就知晓了我在找什么,笑道:“哪里有那么热?再说了,真热的时候,吃那个又能顶什么呢?”我撸起袖子想去干活儿,她又拦着说:“没啥干的,都忙完了。”我顿时回到甜蜜的懊恼中。总是这样,她总是这样,总是舍不得让我花钱,总是舍不得让我干活儿。对别人讲起来我的时候,她总是压抑着骄傲,尽量淡然地说:“我那二妞……”
她仍然拽着我,拽着我的那只手湿津津的——梦醒了。
这是梦。这当然是梦。收麦子的时候,玉米怎么会长得那么高呢?麦秸垛都是矗在地头,怎么会在麦田中间呢?母亲已经病逝了20多年,怎么还会在地里收麦子呢?
可这梦也不全然是梦。玉米拔节到最高的时候,它们就是那么美。看到没打干净的麦子,我就是觉得那么可惜。母亲活着的时候,她就是那个模样。在她面前的我,就是那个被溺爱的孩子。当她的孩子,就是那么好啊!
(乔叶/文,选自《中国文化报》2024年10月16日,有删改)
阅读笔记
1.文章通过梦境,写了“我”和母亲之间的哪些事?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理解、概括等。注意题干中的限制条件“梦境”“‘我’和母亲之间”。答题时,先筛选出文中写了梦境中哪些具体的事,再从中挑出“我”和母亲之间的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2.文章前两段描写景物,有什么作用?
[解析]
本题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和开头段的作用等。本文开头两段是自然景物描写,主要描写了玉米。分析其作用时,可从其在情节、人物、结构、主旨等方面的作用思考。
3.按要求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1)它们的颜色翠玉一样闪闪发光。这翠玉有浅翠,有深翠,有墨翠,交杂辉映,油画一般,当真是绚丽极了。(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2)对别人讲起来我的时候,她总是压抑着骄傲,尽量淡然地说:“我那二妞……”(从加点词语运用的角度)
[解析]
本题考查对句子和词语的赏析等。答第(1)题时,先根据句子内容判断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进而根据具体语境分析其表达效果。答第(2)题时,首先要把握句中加点词语的词性,弄懂其表层含义,再把这个词语放在整个句子中,联系句子的内容,根据具体语境分析其表达效果。
4.如何理解文章标题“也不全然是梦”?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理解等。答题时,可以从文章记叙的事件、人物,以及文章的结构、主旨等角度,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张斗和/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