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分析温针灸联合斡旋针法在慢性胃炎治疗中的效果,并分析其对患者胃肠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古浪县中医医院收治的84例慢性胃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给予对照组患者温针灸治疗,给予观察组患者温针灸联合斡旋针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疗效、中医证候积分、胃镜评分、胃泌素(GAS)、胃动素(MTL)、生长抑素(SS)水平及白细胞介素-17(IL-17)、C反应蛋白(CRP)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疗效更优,总有效率更高(均Plt;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胃镜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均更低(均Plt;0.05)。两组患者治疗后GAS、MTL水平均降低,SS水平均升高,且观察组的变化更显著(均Plt;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炎症因子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均更低(均Plt;0.05)。结论 温针灸联合斡旋针法治疗慢性胃炎的效果良好,不仅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胃黏膜状态,还能调节胃肠激素水平,减轻炎症反应,提高疗效。
【关键词】慢性胃炎;温针灸;斡旋针法;胃肠激素
【中图分类号】R57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2665.2025.03.0082.04
DOI:10.3969/j.issn.2096-2665.2025.03.027
慢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消化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胃黏膜的慢性炎症,其病程长、易反复发作,多出现上腹隐痛、餐后饱胀、反酸和嗳气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中医认为,慢性胃炎的病机为脾胃虚弱、胃气上逆、胃失和降,温针灸通过针刺与艾灸的双重作用,能直接作用于胃黏膜,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还能温通脾胃,散寒除湿,缓解患者症状。但由于慢性胃炎的病程较长且易反复发作,单一的温针灸治疗往往难以达到持久稳定的效果,因此,结合其他方法治疗尤为重要[2]。斡旋针法作为一种特殊的针灸技巧,通过特定的手法和角度,对穴位进行旋转刺激,能够调畅气机,恢复脾胃的升降功能,进而达到调节脾胃的目的[3]。基于此,本研究探讨上述两种方法联合治疗慢性胃炎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古浪县中医医院收治的84例慢性胃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给予温针灸治疗)和观察组(给予温针灸联合斡旋针法治疗),各42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6例,女性16例;年龄23~62岁,平均年龄(42.77±7.12)岁;病程1~10年,平均病程(5.62±2.33)年。观察组患者中男性25例,女性17例;年龄24~63岁,平均年龄(43.06±7.04)岁;病程1~10年,平均病程(5.77±2.21)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均无差异(均Pgt;0.05),可比。本研究经古浪县中医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诊断标准:⑴西医符合慢性胃炎的诊断标准[4],且经胃镜检查证实;⑵中医符合脾胃虚寒型的辨证标准[5](主证:胃脘部隐痛,喜按喜热,餐后饱胀,畏寒肢冷;次证: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嗳气吞酸,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细弱。符合以上主证2项和次证2项即可确诊)。纳入标准:⑴符合上述中西医的诊断标准;⑵年龄gt;20岁;⑶患者未接受过消化系统或腹部手术。排除标准:⑴脏器功能存在明显障碍者;⑵伴有消化道出血、胃癌等其他消化系统疾病者;⑶伴有急、慢性感染性疾病者;⑷伴有严重认知功能障碍者。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口服兰索拉唑肠溶胶囊(浙江亚太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13347,规格:30 mg/粒)、克拉霉素片(四川泰华堂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5798,规格:0.25 g/片)、阿莫西林胶囊(湖南科伦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3022211,规格:0.25 g/粒)、枸橼酸铋钾片(浙江华润三九众益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20051,规格:0.3 g/片)进行常规西药治疗,其中兰索拉唑肠溶胶囊30 mg/次,1次/d;克拉霉素片0.25 g/次,2次/d;阿莫西林胶囊0.5 g/次,3次/d;枸橼酸铋钾片0.3 g/次,3次/d。对照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实施温针灸疗法:使用乙醇对选取的穴位(关元、四神聪、大横、中脘、胃区、气海、百会、公孙、足三里、三阴交、内庭和内关)进行消毒,随后采用针灸针(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苏械注准20162200970,规格:直径0.3 mm、长度25 mm)对上述穴位垂直针刺,刺入深度为15~20 mm,待患者针灸部位出现酸、胀、重、麻等感觉后留针30 min,在针刺关元、气海、中脘、足三里时,将长约2 cm的艾卷套于针柄,燃尽后重新套置,待艾卷燃尽后出针,并用棉球按压针孔,1次/2 d。观察组患者实施温针灸疗法的同时加用斡旋针法:患者取仰卧位,指导患者右上肢屈肘,右手放于剑突下,选取右心门、右足三里、左太冲、左太白,消毒后,采用针灸针(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苏械注准20162200970,规格:直径0.2 mm、长度40 mm)按“斡旋针法”顺序(上述选穴顺序)依次快速进针,其中两个左穴位针尖向上,两个右穴位针尖向肢体远端,使两个左穴位针尖延长线交汇在一个点,待患者针灸部位出现酸、胀、重、麻等感觉后分别捻转两个左穴位的针灸针各10次,捻转两个右穴位的针灸针各5次,留针30 min后出针,并用棉球按压针孔,1次/2 d。两组患者均治疗2个月。
1.3 观察指标 ⑴比较两组患者疗效。显效:患者腹胀、嗳气、腹部疼痛、反酸等症状消失,胃镜检查未见胃黏膜损伤,中医证候积分减少gt;70%;有效:患者腹胀、嗳气、腹部疼痛、反酸等症状有所好转,胃镜检查显示胃黏膜损伤情况显著改善,中医证候积分减少30%~70%;无效:患者腹胀、嗳气、腹部疼痛、反酸等症状及胃镜检查显示胃黏膜损伤无变化,中医证候积分减少lt;30%[6]。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⑵比较两组患者相关评分。中医证候积分[7]:主证依据严重程度分为无、轻度、中度、重度4个等级且分别计0、2、4、6分,分数范围0~24分;次证依据严重程度分别计为0、1、2、3分,分数范围0~18分,积分越低代表症状越轻。胃镜评分[8]:分数范围0~3分,0分为胃黏膜处于正常状态;1分为胃黏膜内具有细微颗粒,伴有孤立性灰白色肠上皮化生结节,部分区域血管隐约可见;2分为胃黏膜颗粒感中等,伴有多发灰色肠上皮化结节,且血管存在连续且更清晰;3分为胃黏膜颗粒粗大,广泛分布灰白色的肠上皮化生结节,血管显露至黏膜表层,皱襞消失。于治疗前及治疗后评估。⑶比较两组患者胃肠激素水平。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3 mL,使用离心机以3 000 r/min的转速离心20 min(离心半径为15 cm),取血清,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对血清中的胃肠激素[胃泌素(GAS)、胃动素(MTL)及生长抑素(SS)]水平进行检测(检测时间为治疗前后)。⑷比较两组患者炎症因子水平。抽取患者静脉血2 mL,离心条件同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白细胞介素-17(IL-17)、C反应蛋白(CRP)水平(检测时间为治疗前后)。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例(%)]表示,行χ2检验或秩和检验;计量资料以(x)表示,行t检验。以Plt;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疗效更优,总有效率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lt;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及胃镜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及胃镜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gt;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胃镜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均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lt;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胃肠激素水平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胃肠激素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gt;0.05);两组患者治疗后GAS、MTL水平均降低,SS水平均升高,且观察组的变化更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lt;0.05),见表3。
2.4 两组患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炎症因子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gt;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炎症因子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均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lt;0.05),见表4。
3 讨论
在中医理论中,慢性胃炎多被归为“胃脘痛”“痞满”等范畴,其发病与脾胃功能失调密切相关,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若脾胃功能受损,则会导致气机不畅,升降失司,进而引发胃脘疼痛、痞满不适等症状,其治疗的关键在于理气健脾[9]。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整体疗效更优,总有效率更高,且观察组患者主证、次证及胃镜评分均更低,这提示温针灸联合斡旋针法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胃黏膜状态,提高疗效。分析原因为,针灸联合斡旋针法结合针刺和艾灸的双重作用,针刺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经络,能够有效调整脏腑的功能,促进气血的顺畅流通;艾灸则是利用燃烧艾草所产生的温热效应进一步激活体内的经气,帮助驱散寒湿之邪,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10]。斡旋针法选取的足三里穴是胃经上的重要穴位,通过针刺该穴位,可以发挥健脾和胃、调中理气的作用,这对于改善脾胃功能,增强消化吸收能力具有显著效果。刺激心门穴(内关穴)可以直接作用于心经,通过经络的传导作用,可以改善心脾不和的情况,从而缓解胃脘疼痛,还能促进气血运行,进一步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针刺太冲穴可调和肝气,缓解肝郁气滞的情况,改善脾胃的运化功能,促进食物的消化与吸收。太白穴归属于足太阴脾经,对该穴位进行刺激能发挥健脾祛湿、调理气机并和胃的作用[11]。两者联用能够迅速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胃黏膜状态。GAS主要是由胃肠道G细胞分泌,具有刺激胃酸分泌、营养胃肠道黏膜及降低幽门括约肌张力的作用;MTL能够刺激胃、肠的运动,SS能直接抑制胃酸分泌、胃排空,从而抑制胃肠蠕动。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后GAS、MTL水平均更低,SS水平更高,这提示温针灸联合斡旋针法能调节胃肠激素水平。分析原因为,斡旋针法通过刺激足三里等穴位,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进而促进胃肠激素的正常代谢与排泄,降低其在体内的异常积累;针刺心门穴等心经相关穴位,调节心脏功能,改善全身的气血循环,为胃肠激素的分泌与调节提供良好的内环境,从而促进胃肠激素的平衡与稳定[12]。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患者IL-17、CRP水平均更低,这提示温针灸联合斡旋针法能减轻炎症反应。分析原因为,斡旋针法在针刺过程中产生的轻微刺激能够激活神经末梢,进而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利于炎症细胞的消散和吸收,同时还能激活机体的自我调节机制,有效抑制炎症因子的生成和释放[13]。
综上所述,采用温针灸联合斡旋针法,对于慢性胃炎患者而言,效果突出,不仅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胃黏膜状态,调节胃肠激素水平,减轻炎症反应。
参考文献
陈金姣,孟云超,马玲玲,等.广西地区体检人群慢性胃炎患病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 2023, 49(6): 705-708.
费楚萍,褚娟红.温针灸联合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治疗脾胃气虚型慢性胃炎疗效观察[J].浙江中医杂志, 2024, 59(7): 636-637.
左常波.斡旋针法治疗慢性胃炎(脾虚气滞型胃痛)临床研究[J].新中医, 2015, 47(7): 231-233.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17年,上海)[J].胃肠病学, 2017, 22(11): 670-687.
李乾构,周学文,单兆伟.中医消化病诊疗指南[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6: 95.
张声生,唐旭东,黄穗平,等.慢性胃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J].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7, 32(7): 3060-3064.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 356.
陆施婷,蔡文君,陈茜蕾,等.基于临床流调的慢性胃炎(CG)中医症状及证候与胃镜象的关联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5, 33(4): 783-788.
陈国伟.慢性胃炎的中医证型分布及主要证素的临床分析[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18, 23(1): 45-47.
赵莎莎,刘银鸿,焦艳竹,等.温针灸联合穴位贴敷治疗慢性胃炎脾胃虚弱证47例[J].环球中医药, 2023, 16(6): 1238-1241.
林立君,米建平,余焯燊.左氏“斡旋针法”治疗内伤杂病经验探析[J].四川中医, 2019, 37(4): 33-36.
朱淑云,瞿兵,谭远忠.斡旋针法联合温针灸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的疗效及对GAS、MTL、VIP水平影响[J].针灸临床杂志, 2020, 36(9): 13-16.
王生,许蒙,张柳婧.斡旋针法联合温针灸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的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刊, 2021, 48(21): 1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