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阐述了我国羊毛羊绒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了绿色认证体系对羊毛羊绒产业的发展趋势的影响,为加快推进新疆羊毛羊绒绿色生产和认证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为羊毛羊绒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关键词:羊毛羊绒,绿色认证体系,可持续发展
DOI编码:10.3969/j.issn.1002-5944.2025.01.042
0 引 言
羊毛是最早被人类利用的天然纤维之一,羊毛业不仅承载着深厚的传统,更展现着勃勃的生机。而山羊绒由于产量极其有限,被形象地誉为“软黄金”,从而使得羊绒制品成为了高端奢侈品的代表[1]。我国不仅是羊毛的主要生产国,更是山羊绒生产领域的佼佼者,其羊绒产量占据了全球约80%的份额。
新疆是我国山羊绒的第三大产区,其产量和数量仅次于内蒙古和辽宁[2]。新疆绒山羊养殖主要集中在阿克苏、阿勒泰、克州、塔城等地区,当地冬季寒冷,夏季昼夜温差大,光照强度大,四季风沙较大。寒冷多风沙的特点使得新疆绒山羊为维持个体体温,次级毛囊致密,毛囊面积细小,且具有较强的抗逆性。新疆绒山羊生命体征一直处于较积极的状态中,一年中羊绒生长期相对较长,一般阳光辐射性长,长期的自然选择使得新疆绒山羊对光照具有强烈的反应能力,在非产绒季节能够生长一定产量的羊绒,实现增绒、增产的效果,达到养殖增效、牧民增收的目的[3]。新疆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培育细毛羊,到20世纪50年代培育成功中国第1个细毛羊品种——新疆细毛羊,随后历经几十年,先后培育出中国美利奴羊(新疆型、新疆军垦型),又经过了十多年的不懈努力,成功培育出了中国美利奴羊的多胎类型、超细型以及毛密品系等多个优质品种。这些成果不仅使新疆成为国内外知名的优质毛绒主产区,还奠定了其作为毛绒制品加工生产基地的重要地位。毛绒产业不仅是自治区传统的特色优势产业,更是对民生具有重大意义的产业。毛绒产业的持续强化对于毛绒市场的繁荣、农牧民经济收益的显著提升、脱贫攻坚工作的有力推进、社会整体经济进步的积极促进,以及边疆地区长期繁荣的稳固保障,均具有极其重要且不可忽视的深远影响。
绿色产品是绿色低碳转型社会实践的重要产出,是新时期满足人民绿色生活需要的重要方面。不仅体现了环保理念的实际应用,也满足了人们对更高质量生活环境的追求。GB/T 33761—2017《绿色产品评价通则》为绿色产品提供了明确的定义,即绿色产品是指在其整个生命周期内,均能满足环境保护标准,对人体健康影响极小或无害,资源消耗和能源消耗较低,同时保持高品质的产品。绿色产品认证制度的统一实施,整合了之前存在于各领域且具有绿色属性评价要求的产品确认制度,如节能产品、环境标志产品等,统一的绿色产品认证监督管理机制对于确保绿色产品认证制度的权威性和公信力至关重要[4]。此外,积极推动农业绿色发展,不仅是对农业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更是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的核心任务之一。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和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加快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绿色认证是实现绿色转型发展的重要举措,为推进羊毛羊绒产业绿色发展,有必要深入研究绿色认证对羊毛羊绒产业的影响[5]。
1 我国羊毛羊绒产业发展概述
1.1 我国羊毛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的绵羊养殖产业主要集中在内蒙古、新疆、甘肃、青海、西藏、河北等省区,其中内蒙古和新疆凭借得天独厚的养殖环境和丰富的饲草料资源,近年来已经跃升为绵羊养殖的主要基地。在羊毛生产方面,也明显呈现出向内蒙古和新疆两地集聚的发展态势[6]。不同省份的羊毛产量因其细度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从品种分布来看,细羊毛的主要生产省份已从新疆转移至内蒙古;半细毛的生产重心则从内蒙古、山东和黑龙江转移至黑龙江、内蒙古、河北和新疆;至于粗羊毛,新疆和内蒙古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特别是内蒙古,一直稳坐全国粗羊毛生产第一的位置,而新疆紧随其后,位居第二[6]。
1.2 我国羊绒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羊绒产品生产和出口国,具有丰富的绒山羊养殖资源[7]。我国的绒山羊养殖主要集中在内蒙古、新疆、河南、山东、江苏和四川等地,原先绒山羊的主要养殖地区集中在内蒙古、西藏、新疆等牧区,随着时间的推移,河南、山东、四川等农区和半农牧区凭借优越的条件和养殖技术,成为主要的绒山羊养殖区域。羊绒的主要产区位于长江以北以及长城沿线等省份。在羊绒产量方面,内蒙古长期稳居羊绒产量榜首,其产量占比超过全国总产量的40%。陕西的羊绒产量增长势头强劲,2016年跃升至全国第二。新疆和辽宁的羊绒产量经历快速增长后,自2005年起保持稳定,维持在约1100 t的水平。山西的羊绒产量近年来显著增长,已经超越了河北、山东等传统产区,成为我国羊绒产业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产地[6]。
2 绿色认证体系对羊毛羊绒产业发展的影响
2.1 推进产品绿色发展
通过制定科学有效的羊毛羊绒产品绿色认证体系,旨在建立起稳固的绿色产品质量标准。深入细致地进行绿色认证的价值研究,以充分展现羊毛羊绒产品的独特价值。同时,全面推广并实施羊毛羊绒产品认证的品牌价值战略,以此推动产品绿色认证的创新和变革,确保羊毛羊绒产品能够紧跟时代步伐,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注重涉及自身产品上下游产业链的安全风险、环境风险等环保要求,包括安全风险和环境风险,以确保产品的可持续发展。加强企业内部建设和环保产品创新,以推动产品绿色认证进程,从而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把握可持续发展的机遇[8]。
2.2 引导绿色消费观念
我国毛绒产业的绿色消费观念目前尚未完全形成,消费者对毛绒产品生态性的了解尚浅。签标识作为消费者了解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的关键渠道,不仅影响购买决策和使用感受,也体现了企业对产品质量的重视。因此,在推动我国毛绒产业实现可持续与稳健发展的道路上,引导绿色消费观念显得尤为关键。必须对羊毛羊绒的生态设计与生产给予高度关注,同时不遗余力地倡导并普及绿色消费的理念,使之成为推动产业前行的强大动力。支持绿色纺织品的发展,通过引导消费生态,助力我国绿色羊毛羊绒市场的蓬勃发展。加强领导,组织力量,持续不断地开展“绿色纺织品”科学知识的普及活动,并推动绿色羊毛羊绒产业认证工作的深入开展[8]。
总之,随着环境保护与消费者权益保障意识的日益增强,绿色羊毛羊绒产业认证已成为一个高效、持久且可靠的机制。通过绿色认证体系,拥有质量标签的原材料与组件供应商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无需依赖外部法规的强制要求。他们通过承担生态保护、环境可持续性和消费者利益保障的责任,同时也在为自己创造长期且稳定的市场机会。绿色羊毛羊绒产业认证不仅符合当前的发展潮流,更将稳步推动整个产业朝着更加绿色、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3 促进新疆羊毛羊绒产业绿色认证体系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近年来,新疆畜牧兽医局积极应对毛绒产业的发展趋势与挑战,特别关注其瓶颈问题。聚焦羊毛、羊绒的检测技术研究和标准制定,以及仪器设备的创新研发,作为突破的关键点。通过不断优化检测资源的配置,增强技术能力的支持,并致力于服务区域品牌建设,新疆畜牧兽医局成功探索出了一条支持毛绒全产业链实现可持续绿色发展的道路。
3.1 加强政策引导扶持
在推动毛绒产业发展的同时,必须综合考虑其与污染防治、脱贫攻坚、资源保护及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关系。因此,需要迅速整合资源,制定更精准、细致的扶持政策。应科学平衡养殖活动、草原资源保护与生态环境治理,同时解决毛绒产业与肉、乳产业在资源利用上的潜在冲突。这样的综合策略有助于遏制优质毛绒产量下滑,确保毛绒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9]。
3.2 强化科研技术创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加强标准的研制工作,将科技创新置于核心地位,深入推进科技难题的攻克,旨在构建一套针对国内羊毛、羊绒独特性质的全面、精准的检验检测标准体系。同时,还应积极投身于高效快速检验仪器设备及配套检测技术的研发,以强化产品质量控制与安全保障能力。同时,为了确保这些标准和方法的有效实施,还需要做好相关的企业宣贯培训工作,使行业内各企业能够充分理解和运用这些先进的检测标准和技术,共同推动毛绒产业的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
3.3 建立完善联合工作机制
毛绒产业的稳健前行涉及发展改革、财政、经济信息化、商务、科技、农牧业、自然资源、环境保护、金融、市场监管、供销等多个核心部门及主要生产区域的紧密协作。为协同促进羊绒产业的繁荣兴盛,亟需构建一个高效顺畅的沟通协调机制,有效整合各方资源与优势,凝聚成强大的推动力,携手并进,共同引领毛绒产业迈向持续、健康的成长轨道。
3.4 扶持经营主体发展
要建立“新疆羊毛羊绒”商标集群,引导企业实施精品化发展战略,通过持续提升其生产研发能力,来增强技术核心竞争力、品牌市场影响力及产品的附加值。同时,重点扶持一批具备较大规模和品牌优势的毛绒企业,助力实现规模化、品牌化的做大做强。鼓励农牧民建立合作社等组织,通过集体力量提升养殖业的规模化运作水平,并优化产品的分选与分级流程,从而提高产品的整体品质与市场竞争力。这一举措旨在进一步推动优质优价机制的建立,确保农牧民在市场中拥有更高的定价话语权,从而享受到更高质量产品带来的经济收益。
3.5 形成科研创新合力
为了充分激发科研创新的活力,将积极整合科技、农牧业等相关部门及科研机构的资源,以质量为核心,共同开展综合性研究。将科研创新的成果深度融入毛绒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中,通过前端养殖技术的指导、交易过程的质量监测、生产后端的产品研发以及产品质量追溯等措施,为全产业链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持。旨在推动毛绒产业整体质量的提升,丰富产业内涵,使毛绒产业更好地适应国际消费市场的需求,从而取得更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发展空间。
4 结 语
构建并推动绿色认证体系的完善,旨在有效融合提升质量效益与环境保护成效,同时也是助力国家构建绿色低碳社会体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一环。为提升我国羊的育种水平,保证种羊的数量和质量提升,一方面应持续优化并调整绿色认证政策,在促进羊毛羊绒产业绿色认证体系的标准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提升政务服务效能,精简认证流程,以期在产业绿色转型进程中实现突破性进展。另一方面,加大绿色认证体系的宣传力度。积极倡导投身于监督体系的建立与参与之中,提升公众对绿色认证羊毛羊绒产品的信任度与认可度,广泛传播农业绿色转型的先进理念,营造积极向上的认证氛围,推广企业绿色发展的认证路径,从而扩大农业企业绿色认证的覆盖范围与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张敏,高维明,宫平,等.毛绒生产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研究[J].畜牧兽医科学(电子版),2019(9):50-51.
[2]柴婷,宫平,张荣银,等.毛绒遗传资源保护与创新利用[J].畜牧业环境,2020(6):31- 32.
[3]赛迪古丽·赛买提,高维明,张敏,等.新疆绒山羊长年长绒技术研究[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6,32(12):56.
[4]白睿.基于产品实现视角分析绿色产品质量认证的实施效能[J].质量与认证,2024(S1):18-21.
[5]SHEN J B, ZHU Q C, JIAO X Q, et al. Agriculture greendevelopment: a model for China and the world [J]. FrontAgric Sci Eng, 2020, 7(1): 5.
[6]田可川.我国绒毛羊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与应对策略[J].饲料与畜牧,2019(6):26-35.
[7]丁丽娜,肖海峰.我国羊绒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基于我国羊绒产品需求现状分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2(7):86-88.
[8]张海煊,邓海英,陶进雄,等.绿色纺织产品评价认证初探[J].纺织科学研究,2019(9):72-74.
[9]崔万成.内蒙古自治区毛绒产业持续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J].中国纤检,2020(7):102-104.
作者简介
关鸣轩,硕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动物遗传育种。
宫平,通信作者,硕士研究生,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畜牧业标准化。
(责任编辑:袁文静)
基金项目:本文受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资金项目“中国-哈萨克斯坦畜牧种质资源挖掘与创新技术研究基地建设”(项目编号:ZYYD2023B14)、自治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项目“产品质量控制与检测岗位”(项目编号:XJARS-09-14)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