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艺是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最接地气、最通俗易懂的艺术门类,曲种繁多,地域色彩浓厚,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地域文化、民俗文化、方言文化和历史文化向外传播的艺术手段。曲艺以说唱为主,一人或少人多角、跳进跳出,叙事性强,能显示曲艺艺人深厚的表演功力。同时曲艺艺术从唱腔到台词都具有极强的生活性和文学性,雅俗共赏、老少皆宜,是讲好中国故事的优秀载体。
近年来,在中国曲协的大力推动下,在全国曲艺同人的共同努力下,曲艺学科不断完善,曲艺高等教育与部分高校之间的合作也已取得初步成果。曲艺学科建设的探索性实践不断向纵深推进,对于曲艺在新时代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不论是作为通识教育的组成部分还是专业教育的必要门类,曲艺在助力夯实思想政治基础、提高综合教育水平、为新时代曲艺事业新发展提供更多更全面的优秀人才等方面都能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就此而言,广大曲艺同人不断探索曲艺教育的有效路径,特别是根据曲艺“表演艺术”的特质为学生们提供更多的实习实践机会,尤为重要。
首先,学生们能从实践中对曲艺中优秀传统文化因子有更深的认识。实习实践能提供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机会,使得学生们对故事中的善恶分际、清浊有别等有更深刻的认识,并进一步与老一辈艺人的心声共鸣,进一步树立讲好故事的信念和责任。
其次,学生们能在传承发展中寻求曲艺艺术的创新与突破。通过实习实践,学生能够深入了解曲艺艺术的传统魅力,同时也能够结合现代元素进行合理创新,为曲艺艺术的发展注入新的时代元素。
最后,学生们能从实践中锻炼自我,拓宽就业之路。通过实习实践,学生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曲艺表演技巧、创作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同时思考理性的市场需求。同时,实习实践还有助于曲艺教育体系与政府职能部门、曲艺团体、文化传媒机构、新媒体平台以及文旅项目等逐步建立合作关系,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在为学生提供就业岗位的同时推动曲艺艺术的传播发展。
目前,有些高校已经开始重视曲艺学科的建设和曲艺人才的培养,并积极建设实习实践平台。例如郑州工商学院与开封万岁山景区等文旅项目的合作,河南喷空团队与郑州科技学院、西亚斯国际学院等几所高校的合作,中国北方曲艺学校与众多曲艺团体保持着密切的合作等。这些合作为当地文旅事业发展以及丰富校园文艺创作表演、传播曲艺艺术发挥了有效的作用。很多高校曲艺人才通过类型合作,有更多机会参与到社会各类曲艺演出中,甚至走进专业表演团体,进而在不断的锤炼、打磨、探索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一些综合性大学的艺术学院也纷纷成立曲艺社团、喜剧社团和曲艺培训班,为传播传承曲艺文化做出新的尝试和探索,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曲艺表演队伍的年轻化。但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更应该重视目前仍然存在的诸多问题。
(一)在传媒多元化的时代,曲艺人才的实践平台仍然匮乏
相较于伴随传播媒介多元化而出现的多样化娱乐方式,传统的曲艺艺术在占领传播平台和争取受众群体方面依然相对弱势,曲艺从学习到实践都需要积累,需要更多专业性和完整性兼备的保障平台。但当今传媒的多样化客观上为更多人群提供了展示自己、传播价值、提供情绪的平台,且让艺术边界的模糊化或者说艺术的娱乐化成为当前的一种态势。如果高校辛苦培养出来的曲艺人才在步入社会后转向其他的方面,这对曲艺来说不仅是教育资源的浪费,也会动摇曲艺高等教育的根基。以喷空团队在郑州6所大学的合作教学实践为例,能够通过长久性学习参与到社会曲艺演出或创作项目的学生数量仅占合作教学中学生总数的10%左右,最终4所学校的项目半途而废,两所学校的45人曲艺班中,真正毕业后进入曲艺表演团队工作的仅10人左右。虽然这其中也不乏家庭观念对学生就业方向的影响以及市场上热门行业对学生就业的吸引,但也可以看到,相关学生在学习中就有了“无处可去”的心理负担。所以,如何在坚持曲艺本体性特征的基础上合理利用当前的传播介质和受众心理,为曲艺争取更多的受众固然重要,而如何因势利导,利用当前的传播态势开辟更多的曲艺学生的保障平台,同样是广大曲艺同人必须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二)曲艺实习实践平台建设缺乏系统性
目前,曲艺高等学科虽然正在铺开,但仍呈现点状、零星化状态,还不具有建立成规模成体系实习实践平台的可能性。而已经建立曲艺学科的高校结合本地实际都有不同的操作模式,借鉴性不强,难以“扩容”,有的甚至缺乏稳定性。例如,一些高校虽然与个别曲艺团体或表演项目有合作,但合作内容单一,也因为市场的需求变化导致状态并不恒定,因此缺乏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
(三)高校曲艺师资力量薄弱
虽然广义上的曲艺从业人员的“存量”尚在,但真正专业人员的“增量”不容乐观,再加上高校对曲艺教师任教资格有明确的限定性规定,导致很多曲艺演员缺乏解决相关职称认定的渠道,进一步导致具有教师资质的人员更为有限。高校曲艺教师队伍薄弱,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的能力当然有限。甚至在某些高校,曲艺专业教师是从理论研究或其他艺术领域转型而来,真正有多年曲艺表演和创作经验的教师凤毛麟角。师资力量的薄弱,使得实习实践平台缺乏稳定的支撑。
(一)加强与相关部门、团体、平台、项目以及社会机构的交流合作
1.建立实习基地。高校可以探索与相关各方合作建立实习基地的有效方法,为学生提供相对稳定的实习实践机会。例如,马街书会曲艺学校与马街书会常态化演出合作建立实习基地,郑州科技学院与喷空剧场合作建立实习基地,天津师范大学与天津市曲艺团合作建立实习基地等。学生可以在曲艺演出平台参与日常演出的筹备、排练和表演,深入了解曲艺行业的运作流程。实习基地可以安排学生参与演出、创作、管理等工作,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2.开展合作项目。高校可以与相关各方共同开展合作项目,如曲艺作品创作、演出策划、景区沉浸式演出等。通过合作项目,学生能够与专业人士一起工作,学习他们的经验和技巧,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特别是创演能力。例如商丘市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与商丘商部落景区合作沉浸式演出,在节假日把曲艺表演及戏剧表演融入演出项目,学生们在专业导演和曲艺演员的指导下,通过演出实践提高了表演水平和对市场需求的认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由内而外,搭建多元化的实习实践平台
1.搭建校内实践平台。高校可以建立曲艺工作室、排练厅、周末曲艺小剧场等校内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实践的场所;可以组织曲艺比赛、演出以及高校间曲艺联盟展演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机会;可以鼓励学生运用新媒体传播平台展示年轻人的曲艺表演创作成果,以扩大年轻受众群体,积累校园曲艺作品,展示年轻人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成果和风采。
2.建立校外实践平台。除了与相关各方合作建立实习基地,高校还可以与企事业单位、公益团体等合作,开展曲艺文化进企业、进社区、进校园等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也增强学生艺为人民的初心意识。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打破任教资格限制,引进专业人才。高校可以尝试研究新的合作模式,打破任教资格限制,更好地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曲艺专业人才,充实教师队伍。
2.组织短期教师培训。高校可以组织对曲艺具有一定爱好和基础的教师参加曲协组织和专业曲艺院团组织的曲艺培训、学术交流等活动,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例如一些高校组织教师参加全国性的曲艺研讨会和培训班,让教师们了解曲艺艺术的概况和发展历史,并结合现实引导他们产生思考,更加有效地对高校曲艺学科建设开展实操性工作。
(四)提高社会认可度
1.拓宽宣传推广渠道。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加强对高校曲艺艺术的宣传推广,在校内培养学生对曲艺艺术的浓厚兴趣。通过校园多媒体平台宣传曲艺作品,让学生在观看和评论中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引进专家学者举办曲艺讲座、展览等活动,利用媒体进行宣传报道等;积极推动学生们参与校外曲艺表演实践,鼓励并支持他们参加曲艺赛事,并引进名家带徒弟的模式,让尖子人才走向更高的平台,打造出属于校园的曲艺网红,为人才开辟更宽广的社会发展渠道。
2.鼓励参与社会公益服务。高校曲艺人才可以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如为社区、助老助残机构等提供曲艺演出、培训等服务。通过参与社会服务,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可以以社会效益来提升影响力。
3.以好作品扩大学习爱好者和曲艺受众群体。高校曲艺教学应在注重传统曲艺经典作品的欣赏、教授和普及的同时,聘请专业的曲艺作家引导学生中有创作创新思维的人才,观察生活、提炼素材,创作、打磨适合年轻人欣赏品位的新作品、好作品。再利用校内校外的实践平台宣传推广曲艺艺术,扩大年轻化的受众人群,达到健康有效的兴趣引导。
总之,高校曲艺人才实习实践平台建设是提高曲艺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曲艺艺术面向未来发展的重要举措。希望以上思考能为高校曲艺人才实习实践平台建设提供一些建设性意见,为继续推动高校曲艺事业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作者:商丘市曲协副主席)
(责任编辑/马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