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背景下,曲艺与现代传媒科学的有效融合传播,是曲艺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必然选择。从方法论角度来看,做好曲艺的全媒体传播,既要发挥曲艺艺术的优势,更要利用全媒体的特点,才能实现二者最大程度的融合与健康发展。一般来说,作品是最具传播价值的核心竞争力,没有优秀的曲艺作品,就无法满足观众对曲艺的美好期待。但从全媒体曲艺发展的实际需求来看,一方面,曲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打造更多有温度、有深度、有高度、有态度的曲艺精品力作;另一方面,无论作品多么优秀,只有传播到观众那里,才能完成艺术能量向社会能量的转换,否则,即使创演者的艺术创造再卓越,也将是无用之功。因此,发挥全媒体优势的曲艺传播,必将围绕推动作品有效传播的表现形态多样化展开。这样,曲艺的舞台呈现将不再是唯一传播形式,而是从曲艺终端传播转变为基础传播手段,单一的节目传播也必将转变为以舞台曲艺为核心的文字曲艺、声音曲艺、图像曲艺、音像曲艺、报刊曲艺、图书曲艺等多元化传播形式。因此,全媒体时代曲艺传播的有效路径,应该从“保持曲艺守正创新、曲艺艺术优势与全媒体优势的有机融合、坚持曲艺文化自信、打造适合现代媒体传播的曲艺作品”这几个方面加以考量。
第一,全媒体时代曲艺传播的守正创新。曲艺全媒体传播的目的是促使曲艺绽放时代风采并“留住”观众,最大程度地实现曲艺与观众之间艺术能量与社会能量转换关系的常态化和活力化。虽然曲艺作品的全媒体传播是推进曲艺发展的创新驱动,但全媒体时代的曲艺传播创新不可能脱离曲艺“根本”的信马由缰,而是既要创造性地应用曲艺基本艺术理念,又要坚持“即兴性与交流性、再现性与表现性、叙事性与抒情性、节奏性与音乐美、简便性与多能性”的独特审美特征,才能保证全媒体曲艺的“守正创新”。例如,曲艺语言无限超越的传奇性与内容的古今中外、无所不容、无所不在的广阔性,作品小切口大立意、小制作大影响、小投入大产出的优势,都是全媒体时代曲艺传播必须依赖的文化根基。因此,从现代媒体“大众性”特点的角度出发,持续创作新作品、翻新老作品,保持曲艺“存在感”,留住“老粉丝”、吸引“新粉丝”,最大化地形成“粉丝”群体的聚集,全媒体时代的曲艺传播就能取得成功。同时,还需强调曲艺及时反映新生活创作优势的发挥,既要强化精品意识,又要保持“量”的产出,以期曲艺创作实现“量变到质变”的转化,防止出现有“高原”却没有“高峰”的现象。
此外,全媒体时代的曲艺传播要突出一个“全”字。任何作品从创作创意的产生到舞台呈现、幕后制作、创作总结,以及创作人员的工作信息、生活信息、演出宣传、相关节目的地方文化信息、时代信息,乃至演出评论和理论研究成果等,都是全媒体传播的信息资源。这些信息资源通过全媒体的“立体化”传播,可以实现曲艺作品集聚传播的“发散效应”,扩大曲艺作品的影响力和在场感,更好地发挥全媒体传播优势。
第二,曲艺艺术优势与全媒体传播优势的有机融合,要突出曲艺“代入感”强的特点,以满足当代观众“求真”的心理期待,在将观众留在曲艺身边的同时,进一步拓展受众群体。
曲艺具有“口头即兴创作”的传统,现代曲艺虽已实现创演脚本的文字化(演员由“活纲活口”演变为“死纲死口”),但演员表演中的“即兴感”依然保留,其目的在于强调表演“发自内心”“脱口而出”的真实感。以此为基础,曲艺作品的话题展开依托某一主题,表现为故事讲述、议论评点、调侃或抒情的语言表达。不过,曲艺演员口中的语言富有主旨性和目的感,绝非主观表达的任意。他们使用现挂、垫话、开场诗等曲艺手段的根本目的是制造适合表演的语境,依据现场实际情况“把点开活”,带动观众沉浸于表演中,进而产生共鸣。这正是曲艺业内所说的“抓住观众”。历史上,艺人的“现挂”是集中展示机智灵敏、知识才能、幽默诙谐、巧妙应对和场面掌控能力的载体,观众常常会为演员的“现挂”智慧所折服。这些看似随意的“脱口而出”,恰恰表现了演员驾驭演出现场的综合实力,体现了曲艺的“妙语”智慧,乃至中国传统艺术中最为珍贵的“真”。再看看如今相声小剧场演出中“观演互动”“娱人娱己”的回归,更能体会到“现挂”在曲艺中的重要意义。观众在演员的引导下进入演出语境,不时加入“你来我往”“畅快淋漓”的交流,观与演的审美感受得到了极大释放,从而折服于曲艺智慧的魅力。如此,体现了中华传统“回旋宇宙观”的哲学思维,彰显了曲艺重视观众参与艺术形象塑造的鲜明艺术特色。因此,全媒体时代的曲艺传播需要突出曲艺“代入感”强与现代媒体传播求“真”特点的结合,从而让曲艺传达给观众既可感、可信,继而入耳、入心,乃至化情,最终绘制出全媒体时代曲艺作品有效传播的大好蓝图。
从网络媒体的现代传播模式分析,如今的曲艺直播与当年的“撂地”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当年,曲艺艺人通过“平地抠饼、当面拿贼”的“撂地”表演,依赖语言“代入感”强的优势聚拢观众,从而获取演出收入。而当今的曲艺直播,依赖网络存在感吸引千万个路过的网友围观,从而获得情感上的认同、业务上的认可,进而实现艺术价值乃至获取商业利益。在网络媒体曲艺传播实践中,像陕北说书、相声、二人转等曲种艺人,凭借捧出真情的“即兴”优势,展示高超技艺,成功“圈粉”。因此,全媒体时代的曲艺传播突出受众的互动感、参与感和代入感等强大传统曲艺优势,在具有“网络撂地”意义的现代媒体传播中,前景广阔。
第三,坚守曲艺自信的全媒体传播。曲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一座蕴含丰富文化、艺术和社会价值的艺术宝库,享有“百艺之母”的美誉。当代全媒体传播中充满新潮感的艺术形式,其中蕴含了诸多曲艺元素的转化,如“真人秀”性质的脱口秀、谈话类节目、益智类节目、游艺类节目等。虽然这些艺术表现形式属于舶来文化的组成部分,但在中国文化语境下的“本土化”过程中,其艺术形态、艺术思维和组成材料广泛应用了曲艺语言的机智幽默、行进节奏的轻松愉悦、讲述方式的插科打诨等艺术思维。这也是中国曲艺审美重视观众审美情趣、审美体验以及超越思维的集中体现。此外,上述艺术表现形式与曲艺一样,重视表演语境的反作用力,在围绕某一主题展开讲述、表述、评述的过程中,强调观众的参与感、交流感和现场感;故事设置和笑料制造突出“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悬念感,先通过语言引导观众思维,进行“铺垫”,再采用反转手法制造“语言陷阱”以达到搞笑效果。曲艺那些“有意思、好听、好看、好玩、有趣、有味”的特点被这些艺术形式悉数移植,从而赋予这些“新”艺术表现形式鲜明的“曲艺性”特征。
上述说明表明,曲艺的全媒体传播要充分认识并运用自身的艺术优势、文化优势和社会基础优势,保持曲艺文化的自信,绝不可妄自菲薄。当然,曲艺在全媒体时代的传播过程中,自然要借鉴并吸收外来艺术元素和艺术思维,以丰富自身的表现形态和艺术内涵,但绝不能“削足适履”或做“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事情,衰减曲艺独特的审美优势。“忘记过去就意味着失去了未来。”如果曲艺失去了自身的艺术思维和艺术形态特点,就等于失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背书,无法走出一条全媒体时代的创新发展之路。因此,曲艺的全媒体时代传播应秉持将曲艺优势最大化转化为社会能量的原则,既要遵循曲艺传统,又要坚持“双创原则”,确保曲艺表现形式和内容的丰富、创新与提升,而不是改弦易辙,使优势退化。
第四,全媒体时代的曲艺传播应深入研究全媒体受众及其传播特点,努力创作适合现代媒体传播、契合现代全媒体受众需求的曲艺作品,以实现全媒体价值的最大化。
全媒体时代曲艺传播的优势在于,围绕曲艺作品创演,采用文字、声音、影像、动画、网页等多种传播形式,利用广播、电视、音像、电影、出版、报纸、杂志、网站等不同媒介,以互联网为连接点进行融合传播。因此,受众可以通过电视、电脑、手机等各种信息接收终端,实现时空无缝隙、人员无差别、终端无差异的曲艺信息接收,满足受众“全天候”看到、听到、参与并互动的综合需求,呈现出无时无刻、无所不在的“在场性”。因此,无论受众身处何时何地,无论其身份是曲艺欣赏者、研究者、学习者,还是信息传播者,都无需再走进剧场,而是可以通过网络信息接收终端,欣赏曲艺节目、查阅曲艺资料、学习曲艺知识、了解曲艺动态,满足欣赏、研究、学习和关注曲艺的多方面需求。
仅就曲艺作品的网络传播而言,也应结合全媒体特点,经历“改良与适应”的创新过程。一般而言,艺谚“静下心来听书,稳下心来听戏”反映了当初“有闲一族”欣赏舞台曲艺的普遍规律。然而,全媒体时代的曲艺受众生活节奏加快,面对海量可以满足艺术欣赏需求的资源,欣赏心理的“躁动”已成必然。在全媒体时代,观众观看网络视频时,如果在10秒内没有满意的内容,便会“一划而过”。观众不愁找不到适合的艺术欣赏对象,因此稍有不如意便会转身而去,表现出更多的潇洒态度。此外,观众的网络艺术欣赏目的更多出于年轻人的猎奇心理、工作人群的生活调节需求以及老年人时间消遣的需求,而不再是当初“有闲一族”在满足物质需求后追求的纯粹精神层面的艺术欣赏。因此,全媒体时代的曲艺传播更加注重受众心理感受的在场感。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始终让观众感受到幽默感、新奇感和参与感的存在,才能激发他们继续欣赏曲艺、接受曲艺的心理冲动。因此,传统舞台曲艺强调的“十个小龇牙,不如一个大哈哈”的对比反衬辩证统一,在全媒体传播中应调整为“既要大哈哈,也要小龇牙”,以突出幽默的高度和在场感,更好地适应全媒体时代的传播需求。
总之,全媒体时代的传播必将推动曲艺的全面创新,但这种创新绝非对传统的颠覆与抛弃,更不是艺术家主观臆断的产物,而是在对传统进行守望与研究总结的基础上,基于观众的审美需求重新出发。创新应以生活为根本,以作品表现的实际需求为起点,创造出能够被观众接受的表现手法、内容和形式。曲艺的全媒体传播,要避免出现当年电视相声“快餐式”作品泛滥,导致“成也电视,败也电视”的尴尬局面;既要确保曲艺在现代媒体上的曝光具有长效性和适度性,也要重视舞台曲艺的基础作用,推动那些“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下”的曲艺精品节目进一步传播。虽然我们提倡打造适合现代媒体传播特点的曲艺节目,但基于曲艺舞台艺术的根本属性以及已有的成功传播案例,全媒体时代的曲艺传播绝不可脱离舞台曲艺的基础动力。正如所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只有舞台曲艺创演的基础牢固,才能为全媒体时代的曲艺传播提供源源不断的节目资源,才能为全媒体时代的曲艺传播提供节目文本、演员、创演、制作等方面的支撑,以及与节目形式、内容相关的区域文化和社会文化信息资源,以满足全媒体时代曲艺传播的需求。
(作者:中国曲协理论委员会委员、聊城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副教授、曲艺研究所所长)
(责任编辑/邵玉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