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怀人民·繁荣曲艺·迈向高峰

2025-01-23 00:00:00王兴昀
曲艺 2025年1期
关键词:曲艺工作者创作

2024年10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设文化强国进行第十七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锚定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一根本指导思想,植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不断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筑牢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

作为我国受众面众多的舞台艺术门类,曲艺不但在人民群众中有着广泛的影响力,而且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有着特殊的价值。十八大以来,我国曲艺事业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广大曲艺工作者以高度的使命感,不断提升演出水平,推出精品力作,以实际行动讲好中国故事、促进文化传承发展。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有‘高原’,缺‘高峰’”的情况依旧存在。这就需要进一步聚焦提高曲艺原创能力,在“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中,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从而孕育催生出一批深入人心的曲艺作品,构筑新时代曲艺的新高峰,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文化支持。

什么是好的曲艺作品?是一个萦绕在每一个曲艺工作者心头的问题。大体而言,一个好的曲艺作品要在思想内容上反映时代的发展脉动,在精神价值上展现国家和民族的理想追求,在情节内容上体现人民群众的情感关切,在艺术手法上具有精妙的设计和深入人心的感染力。这四方面看似简明扼要,但是如果把握不好便会出现作品内涵“空泛化”,价值传递“概念化”,事件人物“标签化”,表现手法“老套化”,观众反映“淡漠化”等情况,使得一些曲艺作品难以发挥被期许的功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始终坚持文化建设着眼于人、落脚于人。这就要求广大曲艺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要,持续提升曲艺作品供给能力,从而增强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一是扎根人民,作品精准切入。曲艺作品要想同观众产生共鸣,就需要在坚持曲艺为社会主义服务根本的基础上,奉献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曲艺工作者要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喜欢不喜欢,接受不接受作为创作的立足点,这样才能为人民群众创作和输送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首先是要准确明晰观众的关注点所在。姜昆曾说:“每个时代对艺术都有各自的要求,随着时代的变化、推移,人们的思想、审美观点也在不断发展,艺术也不能永远是一个‘定点’。要想永远保持人们欢畅的笑声,就要寻找随着时代转移的笑点。”①在诸多的舞台艺术门类中曲艺最能够迅速反映现实生活,而相声中“所谓笑点,实际上就是一个时代敏感点的问题。这个点,一个时代与一个时代不同”。②正因为姜昆扎根人民,对时代变迁有着敏锐的感觉,才能创作出许多风格独特的相声。“这些作品,宛如一簇簇芳香纯正的鲜花,沁人肺腑;好似一首首富于哲理的诗歌,发人深省。把严肃的思想内容同笑的艺术协调地融为一体。令人在笑中回味,在笑中思索。”③

二是树立精品意识,精雕细琢。近年来,以新时代、新生活、新人物为主题的曲艺作品层出不穷,但是经咀嚼、耐寻味的却数量不多。许多经典曲艺作品之所以能流传至今,观众耳熟能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经过了长时间的舞台洗礼,在一遍拆洗一遍新的过程中得到升华。这也是一个作品从平凡走向成功的关键。常宝霆认为:“提高相声创作质量和表演水平,相声演员首先要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每演出一场都应考虑:我的这个节目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包袱处理得得当吗?”④曲艺工作者要在演出中检验作品的优劣,根据观众的反应不断筛选作品、修改作品、改进演出技巧。侯宝林指出:“不论做什么,你都得学习,都得认真。说相声容易吗?你真正要把一个段子说好,那就难了。观众说,有的相声百听不厌。而百听不厌的相声,是要经过千锤百炼的啊!有的相声演员很有名气,但并不是所有出名的演员都是好演员,有的人充其量只能是个‘匠’。一个好的演员,要把心交给观众;要使你的演出使观众接受、感动、产生共鸣。这就要不断学习,反复实践。”⑤

三是贴近人民,作品雅俗共赏。曲艺来源于民间,兴于市井,与人民群众有着天然的血脉联系。在诸多的舞台艺术门类中,曲艺最能够迅速反映现实生活。所以曲艺创作不应曲高和寡,不应囿于“小圈子”,而是要做到面向大多数。在雅俗共赏中,使观众的欣赏水平、审美观念得到提高提升。以相声为例,侯宝林曾说:“相声作为一门艺术,文野相间,务求达到文明、净化、雅俗共赏的境界。观众的欣赏水平有高、中、低三档,我们要以中间水平为基础往上带,切不能往下迁就。只要我们做到雅俗共赏,三个档次的观众都会接受的。”⑥再者要主动适应观众观赏习惯的变化。不同时代的观众对艺术有着不同的要求,如果曲艺创作故步自封不去适应观众,就会陷入孤芳自赏的窘境。许多优秀的曲艺工作者会迅速针对观众群体进行调整。高英培、范振钰在谈及《教训》《不正之风》等作品的创演经历时,便提道:“我们根据情节的发展,突破了‘铺平垫稳’的表现手法,删掉枝蔓,减去繁琐,加快节奏,争取适合年轻人和广大观众的欣赏口味。”⑦当下人的生活,较之20世纪80年代节奏更快,这就需要曲艺工作者在创作和演出中,认真体悟观众观赏习惯的变化,主动调整创作和演出方式方法,从而使作品贴近观众。

四是坚持艺术手法,求新求变。诚然,曲艺是一门传统艺术,但是历代名家均秉承锐意进取的艺术追求,不断丰富和发展曲艺艺术,使得曲艺艺术历久弥新,持续收获观众的喜爱。要鼓励各种题材、各种形式、各种风格的曲艺创作百花齐放。罗扬在总结骆玉笙的艺术成就时说:“她孜孜不倦地学习政治、学习文化,学习各种姊妹艺术的经验。她注意向经验丰富的人学习,也注意向年轻人以至向自己的学生学习。她也善于学习。对于书本上的东西或别人的经验和成果,她不是不加思索地照套照搬,而是经过自己的选择和消化,把别人好的东西融化在自己的艺术当中,真正做到既能博采众长,又能保持自己独特而又完整的艺术风格,这是很可贵的。”⑧高英培、范振钰也提及:“我们还学习和借鉴电影演员的表演和风度,上了台叫观众感觉不是演员,尤其不是旧演员。同时还吸收南方独脚戏的表演手法,在语言上也努力靠近文学。”⑨前辈艺术家的这种孜孜不倦提升自身艺术技艺,发展曲艺艺术的精神,正是当下的许多曲艺工作者要学习和发扬的。曲艺工作者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强艺术实践,大胆创造,敢于求新,增强曲艺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五是重视曲艺休闲娱乐功能。好的曲艺作品应该不但具有正确的价值导向,更要能让人们在欣赏曲艺的过程中得到身心的放松,缓解疲劳,舒缓压力,从而能够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中。陈云同志早就指出:“要懂得听众的心理。他们来听曲艺,首先是为了文化娱乐的需要,不是来上政治课。作报告也要讲几句笑话。思想教育的目的要通过艺术手段来达到。”⑩但是满足观众休闲娱乐的需求,并不是一味地迎合观众,以各种噱头来吸引观众,甚至用低俗庸俗媚俗来招徕观众,那样便丧失曲艺艺术的美感。马三立曾说:“相声演员不是滑稽人,不是在台上出怪声怪样的人,也不是让人为乐而乐的表演。而是要用含蓄、幽默的相声包袱语言,用大量的潜台词,让听众像看到一个个画面,并在令人回味的欢笑中得到潜移默的教益。”11曲艺要让观众在轻松惬意中获得具有回味性的美学享受,收获具有启迪性的精神感悟。“幽默要合情合理,每段话都要从知识性、趣味性上有明确的目的性,把人们引入相声的意境中,台上‘包袱’响了,还要让人家回家笑,何时想起何时都笑。”12在寓教于乐中,使观众精神状态得到提振,文化修养得到提高,思想境界得到提升,涵养全民族昂扬奋发的精神气质。

六是强化曲艺理论研究工作。要想使曲艺更好担负起新时代赋予的职责和使命,需要进一步强化曲艺理论体系建设。曲艺是实践性很强的艺术门类,众多曲艺前辈留下了丰厚的曲艺财富,但这些“口传心授”的经验却缺乏理论的梳理。薛宝琨便认为:“独创性和继承性总是相依为命,没有继承,就无法突破。过去出现的许多好作品,都是和当时社会生活有密切联系的。有些好相声反映的生活面是那样广,概括力又是那样高,我看不比外国的某些文学名著差,不论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可与其媲美。”但是,“有很多东西,我们没有整理出个条条道道来,没有认真地对待,只停留在一般相声知识的表面介绍上,缺乏归纳和深入研究”。13要通过总结梳理,形成系统理论,让新一代曲艺工作者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让曲艺创作与理论研究同步进行,曲艺观念的更新需要理论的支撑,使曲艺创新建立在更具自觉性、更有远见性的理论基础上。曲艺理论研究要直面当下,不能是“本本主义”考据,也不能只搞经验总结的输出,要注意实践与理论的反馈。

注释:

①②张世英:《笑点的转移—访姜昆》,《人民日报》,1987年2月2日。

③《把有价值的笑料送给人民—访相声演员姜昆》,《沈阳日报》,1983年3月19日。

④常宝霆:《段子里要有正经东西》,《中国青年报》,1983年2月27日。

⑤朱述新:《访侯宝林教授》,《北京晚报》,1980年6月18日。

⑥秦继东等:《访侯宝林》,《新华日报》,1985年6月2日。

⑦《相声要跟上时代加快节奏—访高英培、范振钰》,《今晚报》,1984年1月24日。

⑧罗扬:《艺无止境·永远向前—祝贺骆玉笙同志舞台生活五十年》,《人民日报》,1982年1月11日。

⑨《相声要跟上时代加快节奏—访高英培、范振钰》,《今晚报》,1984年1月24日。

⑩《陈云同志关于评弹的谈话和通信(增订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第49页。

11 12《相声要有高尚的格调—访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马三立》,《北京晚报》,1984年12月10日。

13薛宝琨:《传统的继承与突破》,《中国青年报》,1983年2月27日。

(作者:天津市艺术研究所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邓科)

猜你喜欢
曲艺工作者创作
发掘消失的明代曲艺——《金瓶梅词话》所载明代曲艺探赜
文学与文化(2022年4期)2022-03-23 06:21:26
关爱工作者之歌
致敬科技工作者
我们
——致敬殡葬工作者
黄河之声(2021年2期)2021-03-29 01:20:20
曲艺名城张家港 曲苑魅力扬四方
曲艺(2021年1期)2021-01-15 10:53:12
普法工作者的“生意经”
人民调解(2019年1期)2019-03-15 09:27:44
《一墙之隔》创作谈
浅谈曲艺的创作与表演
艺术家(2018年10期)2018-01-25 08:28:24
基于Flash技术的曲艺动画设计与实现
创作随笔
文艺论坛(2016年23期)2016-02-28 09:2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