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门使用口头语言进行说唱的表演艺术,曲艺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了我国艺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曲艺本身使用口头语言作为物质材料进行艺术创作的特性,既赋予了曲艺“口头创作、口述表演、口口相授、口耳相传”的特点,也决定了传统意义上的曲艺传承离不开师徒关系和口耳相传。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在旧社会成为了曲艺人才培养的主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党和政府以及许多前辈学人们的关注支持下,曲艺人才的体系化培养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便是苏州评弹学校(原名苏州市评弹学校)和中国北方曲艺学校作为中等专业性质的曲艺学校陆续面向社会招生,集中培养曲艺人才。然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社会各界都表达了对高质量、高素质曲艺人才的期待,曲艺观众们更是期望涌现出更多兼具专业素养和文化水平的曲艺创演人才。在这一背景下,开展曲艺高等教育,培养曲艺本科人才便成为了今天曲艺人无法推脱的历史责任。2013年起,在中国曲协、辽宁科技大学的组织下,曲艺本科教材陆续问世;2022年2月21日,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曲艺”被列入其中,标志着曲艺在高等教育中存在了正式的名目;同年9月13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发布《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在“艺术”学科门类中增设了“戏曲与曲艺”专业学位,而且在“艺术学”一级学科中也包含了“戏曲与曲艺”的历史、理论和评论研究。不难预料,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曲艺人才涌现出来。
然而,作为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中国曲艺种类繁多。1983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 曲艺》中指出:“中国曲艺曲种目前约有400个左右。”①而经过中国曲协和广大曲艺工作者的共同努力,现存世的曲种数量增至500余个。笔者以为,繁多的曲艺曲种以及曲艺各曲种之间的差异决定了曲艺本科创演人才的培养首先应该聚焦于具体的、地方性曲种创演人才培养。从这个角度来讲,培养地方性曲种本科创演人才应该遵循哪些原则,就成为了开展曲艺高等教育必须思考的问题。笔者以为,培养地方性曲种本科创演人才,起码应该遵循3点原则:聚焦曲艺自身、坚持“因材施教”和符合时代需要。
培养地方性曲种的本科创演人才,必须聚焦于曲艺自身,从曲艺的本质特征出发开展教学。所谓“聚焦于曲艺自身”,笔者以为,起码应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第一,尊重曲艺的本质特征。中国曲协副主席吴文科将“曲艺的本质特征”概括为“曲艺是演员以本色身份,采用口头语言‘说唱’叙述的表演艺术”②。其中,“‘口头语言’‘说唱’和‘表演’是构成这一本质特征缺一不可的三个基本要素”③。这一认识,成为了今天区别曲艺与其他艺术形式的理论依据之一。然而,过往的一些曲艺“创新”却背离了这一对曲艺的根本性认识。如一些曲唱类曲艺节目或是过度追求旋律的悠扬使得曲艺表演变成了声乐、民乐演唱,丧失了表现为地方方言的“口头语言”独特韵味,或是过分追求舞台美术与技术上的“声光电”和伴舞的华丽,影响到了基本的曲艺表演。不甚成功的艺术尝试既是一种启示,更是一种警示:曲艺本科创演人才培养,更应该从曲艺的基本特征入手考虑。
就“口头语言”一点来说,曲艺本科创演人才培养应格外重视学生的地方方言教学。众所周知,“方言是构成地方曲种个性的基石”④。作为曲艺得以进行艺术呈现和审美创造的物质基础,方言之于曲艺创演起着关键作用。20世纪80年代,苏州弹词艺术家邢晏春开始执教于苏州评弹学校,执教期间,他就灵敏地捕捉到彼时学生的苏州方言在语音上的参差不齐。为了教学质量,作为弹词演员的邢晏春居然编纂出了一部苏州方言的正音字典——《邢晏春苏州话语音词典》用以日常的教学。邢晏春对于曲艺本质特征的坚守,在建设曲艺本科教育体系的今天无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总而言之,培养地方性曲种本科创演人才,首先需要重视培养学生扎实掌握曲种对应的地方方言的能力。
同时,在曲艺本科教育教学中,如何正确把握曲艺与其他姊妹艺术之间的关系?毫无疑问,“曲艺作为综合艺术,所纳入的艺术成分,可以分为四个系统”⑤,其中包括了言语系统、音乐系统、动作系统和美术系统。曲艺的本科教育不可避免地要积极吸取文学、音乐、戏剧(曲)等一切文学艺术门类本科教育的经验和成果。但关键在于,正确把握这些优秀外来成果,使其可以为曲艺本科教育所借鉴和吸收,成为曲艺教育教学中的“益生菌”。今天戏剧演员的台词训练中,往往会使用不少曲艺素材,如以绕口令训练演员的唇齿力度,京韵大鼓片段训练演员的吐字归音等。反之,培养地方性曲种本科创演人才,还要注意吸收其他艺术门类教育中的成功经验,并注意将之“曲艺化”,使其他艺术门类的教育经验成为帮助曲艺人才成长的可行之径。
“因材施教”是我国古代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教育理念,后来逐渐发展为中国古代重要的教育思想。所谓因材施教,就是指在教学活动中,老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资质、兴趣等因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则认为:“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⑥笔者认为,培养地方性曲种本科创演人才,仍要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
首先,作为一种教育行为,地方性曲种的高校教育需要根据曲种施行“因材施教”的原则。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充分考虑曲种的不同,根据曲种的特点调整授课的内容与形式,绝不能一味做“大锅饭”,片面实行“拿来主义”。有的放矢,才能确保地方性曲种的特色,进而助力培育丰赡华美的曲艺百花园。
其次,育人仍然是“因材施教”最重要的目的。艺术的殿堂是金字塔形状的,位于顶点的永远是少数人。而曲艺高等教育则同时承担着起高原、拔高峰的作用。一方面要提升曲艺高等教育的平均水平,为曲艺学稳定输送有健全知识体系、较高文化素养、灵活艺术思维的人才。另一方面要关注学生的语音特点、身段条件、个人兴趣、审美倾向等个体主观因素,因势利导地进行曲艺教学,使得学生在曲艺传承中各有所学、各有所长。
艺术风格的多样性首先就建立于艺术家面貌的丰富,曲艺高等教育中,教师应充分开掘每个学生的特点,在充分继承前人优秀艺术传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勇敢创新,大胆创造。京韵大鼓表演艺术家骆玉笙的经历就极具启发意义。骆玉笙17岁学习京韵大鼓,并在3年后正式拜师刘宝全的弦师韩永禄。在此期间,骆玉笙全面系统地学习了“刘(宝全)派”“白(云鹏)派”和“少白(凤鸣)派”的代表性节目和唱法。在充分考虑骆玉笙的嗓音条件等主观因素后,师父韩永禄为骆玉笙设计了唱腔,使她演唱的旋律更为悠扬华丽,抒情性更强,高亢激昂的“嘎调”更是令人印象深刻。可以说,骆玉笙的成功离不开其师韩永禄因材施教地“把点开活”“对症下药”。
众所周知,艺术与时代紧密相连,有学者就具体指出,艺术的本质“是一个社会历史的范畴,无论就其本身来看,还是从人们对它的理解与认识来看,它都有着客观的历史尺度和具体的历史形态”⑦。纵观人类文明史,艺术的发生、发展往往与时代紧密相连。曾有一种声音认为,曲艺无法适应今天日新月异的艺术传播速度,并简单地为其贴上了“老腔老调”的标签,进而断言曲艺作为传统的民族艺术,已经被时代所抛弃。但当代曲艺以蓬勃的生命力有力地驳斥了这种说法。“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在鞍山广播电台播送了长篇北京评书《岳飞传》,以其高亢的嗓音和扎实的说表基本功将这个“精忠报国”的故事送到了祖国南北。《岳飞传》也成为了曲艺在广播时代的一座“地标”。在1983年第一届中央广播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中,马季和赵炎说演的《说一不二》《小小雷锋》,姜昆和李文华说演的《战士之歌》《对口词》等一众相声节目给全国的电视观众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随着春节联欢晚会的成熟,相声以其“谐而不谑”的审美特点成为了每年电视春晚中不可或缺的一道“年夜饭”……凡此种种,不胜枚举。当代曲艺人面对时代发展一次次表现出强大的适应力,赋予了曲艺以时代的新貌。
为什么当代曲艺人可以一次次取得成功?或者说,这种强大的适应力给了我们哪些启示?笔者认为,首先在于口头语言使得曲艺表演有着“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的特点,篇幅选取十分灵活,可以适应不同传播媒介的特点,最终达到“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传播效果。
其次是要重视传播媒介的发展,使其能随时“为我所用”。当今大众传媒发展带来了传播的扁平化和认知的多样化,在削平了“授—受”高低差的同时,也提升了受众对方言的感知力和认识力,当前活跃于新媒体平台上的众多曲艺工作者就是一个例证。从这个角度来说,传播的发展是在为方言的“亮相”拓宽道路。这就是在提醒当代地方曲种从业者和教育者、学习者,一定要重视方言,精准把握传播规律,努力找寻两者的“最大公约数”。
“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要求曲艺演员有着对传统的扎实掌握,从演出脚本到唱腔设计,务必要做到全面的了解,有选择的继承。而浸润在现代传媒中日久的受众展现出的强学习性、高接受度的特征,客观上也为方言的传播奠定了基础。因此,当今曲艺本科创演人才必须具备更为扎实的基本功,还需要充分考虑时代的需要,顺应传播媒介的发展。
中国古代有着“南辕北辙”的寓言故事,强调了方向之于努力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培养地方性曲种本科创演人才,更需要明确方向。笔者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关怀和曲艺发展的需要下,从聚焦曲艺自身出发来推动曲艺高等教育,坚持“因材施教”和符合时代需要,一定可以培养出更多的曲艺人才,帮助更多曲艺人成长为曲艺传承的中坚力量。
注释:
①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戏曲 曲艺》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 曲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3年,第12页。
②吴文科:《中华曲艺的文化形象:定义·特征·种类·价值》,《中国艺术报》,2017年4月10日,第05版。
③吴文科著:《中国曲艺通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63页。
④蔡源莉:《方言是构成曲种地方个性的基石—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曲艺类)传承中方言保护的问题》,《曲艺》,2015年第1期,第19页。
⑤姜昆、戴宏森主编:《中国曲艺概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31页。
⑥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240页。
⑦王宏建、袁宝林主编:《美术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136页。
(作者: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马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