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艺艺术传承着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基因,有着独特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艺术规律和审美体系。每个艺术门类在其不断丰富和衍化的过程中都离不开理论的支撑,曲艺基础理论是曲艺知识传授的核心,也是学科建设成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此背景下,对中国曲艺理论体系的建构问题予以辨析、探讨和定位,对曲艺学科未来的演化与完善具有现实的指导与实践意义。着力创建和完善中国传统曲艺的基础理论研究体系,也已成为时代赋予我辈学人的艰巨使命。
近年来,随着学术研究与曲艺实践的不断深入,学界、业界对曲艺基础理论的发展状况进行了较为深刻的反思与批判,并尝试探寻出一条属于本民族曲艺研究的路向,旨在实现我国曲艺基础理论研究的中国化、本土化、系统化,来补充现有曲艺理论体系的空白。
曲艺艺术所具有的综合性特点决定了曲艺理论的复杂性。在强烈的问题意识下,对于曲艺理论体系建构的探索,应层层推进、逐步递进,建构出符合曲艺教育内在规律的学术体系,切实为曲艺实践培育合乎实际需要的多层次、多系统人才。
关于理论体系框架应梯度式的分为初、中、高3个层级。其中初级为应用型研究,侧重“曲”,即熟悉传统曲种、曲目、曲本。对各曲艺门类经典篇目的听、看、识、背、记、梳,先期积累厚实丰富的感性经验,在聆听中更多地体悟曲艺,从视觉中发掘表演要素的关键。这看似基础,实则对曲艺的研究者尤为关键,只有在对艺术门类精准、深刻认识的基础上才能建立起属于本土的曲艺理论体系。
中级则为基础性研究,需“论”,在掌握了解曲艺样式及表演特质的基础上加入理论内容。这里的“论”不是拿来主义,不能把关于西方文艺的研究理论强加给曲艺,更不能照搬西方文艺理论的观念来指导中国曲艺的理论建设。这要求曲艺研究者在反思传统与创新创造中不断取舍,挖掘各曲艺曲种的深层规律,将正确的技艺评判导向引入对曲艺基础理论的观察中,筑牢曲艺基础理论体系根基,使之步入良性循环。
最后是实用性研究,即“践”,引导研究者上台实践,不是空喊口号予以敷衍应付,真正接触曲艺文化,倡导和组织研究者走出象牙塔,走入艺人群体,走上演出舞台,从案头研究转向场上实践。这种演而优则研的做法,是在熟悉传统的情况下进行新的创造。纯粹闭门造车式的臆想不可取,引导青年学人身体力行,再反哺理论,只有这样才能对曲艺理论的创构给予中肯、客观的评价与精准、切实的帮助,曲艺艺术势必将沿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发展方向前进。
理论研究体量较为庞大与繁杂,其中又延伸出若干理论分支,涉及曲艺的方方面面。合理开发利用传统曲艺理论资源,突出曲艺研究自身特色,并结合现代曲艺的艺术实践合理加以运用是曲艺研究中最基础、最重要的课题之一。
很多从事舞台表演的曲艺家在长期实践中深切认识到理论滞后对曲艺发展的严重制约,并开始注意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完善理论。①
事实上,在业界内部各曲种中都存在着一套自洽的场上实践技巧,遵循着一定的客观规律,但始终缺少一种学术的话语观照,一直处在学术研究的边缘境地,远没有完成对自身成熟经验的归集整理。由此看来,将当代曲艺的优秀实践整理并提升至理论层面高度是当务之急,也是近年来学界一直所呼吁和建设的课题。一来,这要求曲艺工作者态度郑重、观点深刻,对这些个性化传承和场上经验有较为清醒的认知,并将其分条缕析地辑录下来;二来,还要求曲艺研究者具备文化自觉,对宝贵的历史经验和当前曲艺发展的处境进行归纳再共享,让更多的曲艺后继人才在口传心授中“转益多师”。
毋庸讳言,当前曲艺理论体系要巩固、要改革,开拓研究视角,深化研究层次,创新研究方法。学界与业界立足曲艺创作实践和社会发展,总结、勾勒、填补、夯实曲艺理论体系,再整合其理论形态并转化到曲艺教育当中,为传统曲艺理论建设的探索提供无限可能性。再者,善于抓取和阐释曲艺实践中所出现的新概念、新范畴、新样式、新理念,厘清其内涵和外延,培根固元,正本清源,为当下曲艺理论体系的建构积累当代性的学术话语,为曲艺理论体系的建设提供可供向外延展的空间。
笔者认为,曲艺理论相对落后于曲艺实践,这突出表现在以往学界更侧重曲艺文本研究,忽视曲艺场上表演,而场上研究理论也多停留在现象描述。目前来看,加强曲艺专业研究、场上研究,形成完备理论,是创构曲艺理论体系的必要之举,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从主观方面看,部分创作表演人员缺乏一定理论视野和素养,未自觉肩负起助推理论研究的重任……更有甚者,认为研究曲艺理论的人必定不懂创作表演。”②
曲艺实践是理论的基础,理论是实践的指导。新时代背景下曲艺创作与表演实践迫切需要前瞻性、针对性的专业研究。“山后练鞭”是业界对暗下私功、刻苦练艺的生动描述,所有从事曲艺表演的演员无一例外都要经过长期严苛的专业性训练,才能配合完成高质量的曲艺舞台演出。曲艺理论研究要从重听、重看、重案头向“声台形表”的专业表演研究转移。在原有扎实理论基础的框架下开展有意义、有目标、有要求、有实效的理论创新,以全新视角审视和提炼曲艺形体、表演训练中的精华要素,使其更符合当今曲艺理论研究的分析思路与学习需要,将技艺研究纳入到相关基础理论体系的构建板块中,丰富曲艺专业研究理论。
如何把曲艺本体研究与专业表演理论融合起来,这向深耕于曲艺领域的学者提出更高的要求。首先关注到曲艺表演的专业性、技艺性不应停留在艺术院校的表演教材层面,不应仅仅解决讲唱技巧、身段技巧等问题,而应当具有高维度的概括性,是在正确行业共识观念的指导下,在充分积淀曲艺表演的实践经验基础上,提炼中国曲艺的核心精神和艺术精髓,着力揭示和认识曲艺表演的艺术规律。
其次,要长期扎根曲艺圈层,熟稔关于曲艺艺术的专业知识,以避免隔靴搔痒之谈,细致梳理这些民间的、零散的、朴素的、薪火相传的场上经验,将之提升至理论高度,转化为更加精深的学术研究。并在前面所述的基础上,将场上研究融于教学理念和理论体系,付诸于专业教学实验,突破业界与学界的壁垒和各自的局限,以填补专业理论与学术理论二者合流的缺失,挖掘其巨大潜力。
无疑,一套兼具学理性与专业性的曲艺理论才能凸显其宝贵的学术价值,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为非长期处在艺术实践一线,和随后步入曲艺领域的研究者搭建了一个可供攀缘和借力的研究平台,也为当下曲艺理论的建设提供必要的路径参考。概而言之,重视专业研究的基础性作用,将案头与场上等二重领域勾连起来,为后人研究提供基础范式,为曲艺基础理论的发展找寻新的思路和方向。
曲艺研究的知行合一是构建曲艺理论体系的重要环节,关乎曲艺生命能否找到和捋清学术坐标的延展路向,对其场上和案头认识的不深入或者出现偏颇,都会从根本上妨碍这门艺术理论体系的正确建立。
现阶段,绝大部分的曲艺学习者都处在纸上谈兵的学习状态中,多数情况下,基础研究也仅停留在文本,认识曲艺的渠道更多是通过字面、书面的方式,较少走出校园、走进园子,去深入一线获取研究灵感。相反,曲艺是人类的一种艺术实践,曲艺基础理论的学习绝不是要求研究者仅掌握曲艺文化中所存在的、业已形成一定规律的理论基础知识便达到应用的目的,而是要摒弃机械化、教条化、单片化等停滞的研究认识来判断、指导曲艺实践的开展。
“让曲艺理论研究者深入到创演一线。与人民群众共同创作生产艺术作品这一曲艺的重要属性决定了它不可能是纯粹书斋式的研究,用不加限制的学术语言和以概念解释概念的方法是不能对创作表演产生切实影响的。”③
因此,曲艺的理论研究需要从最初外在的直接观察转向主动的参与观察,去辅助解决曲艺理论与曲艺实践两者之间的衔接及实际应用问题,以便于理论同工作实践呈现知识上的贯通,并产生出新鲜的文化观察与诠释。这不同于单纯的为调查而采取旁观态度的记录,需长时间与当地曲艺艺人建立密切联系,经常参加田野点上的所有日常生活与社会活动,真切地了解业内人对待创演的所思所想。
即便研究者、教育者身处高校、科研机构等也要酌情提供更多的曲艺表演交流机会,或邀请不同类别的曲艺表演艺术家传授其更多专业性、技艺性的指导意见,以保证曲艺理论研究的科学性、严谨性、合理性。这些新鲜的实践理论经验亟待从体系建设的角度不断翻新升级,当然,曲艺表演理论与实践同步,还会对既有的研究成果提出挑战,这要求后辈学人审慎扬弃,实事求是给予新的理论回应,建立独立的理论范畴。只有这样,曲艺理论研究的体系才能不断整合资源,迭代更新,与时俱进。
从不同纬度阐释和探讨曲艺研究的内在规律,建立起“理论——实践——知行求索——理论提升——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互为表里的曲艺艺术与曲艺学科发展的新格局、新态势。
基础理论体系的建设对中国传统曲艺的传承与保护起到关键性作用,曲艺理论工作者承担着建设更具中国传统的曲艺理论体系的重任。
特别是在探索推动曲艺高等教育和学科建设实践路径的视域下,传统曲艺基础理论体系的建设被赋予越来越多的使命与内涵。首先,夯实曲艺理论应坚定地增强文化自信,立足于曲艺舞台形态的核心和本位,建立起既包含场上专业又包含曲艺理论的研究。其次,充分利用学理研究与场上实践相结合的学科优势,做解决真问题的真学术,为当下曲艺基础理论体系构建积攒富有当代性的学术话语,源源不断地为曲艺科学发展、规范发展、全面发展提供更为深厚的理论学术支撑和智力支持。
曲艺理论的构建应植根于本土化、民族化、传统化的思维方式和业界传统,保持冷静、客观、全面的态度去取长补短、发展自身,探讨曲艺内部的规律和基本特征是立足本来,开创新局的前提。一言以蔽之,从理论上认识、在实践中行动,梯度构建曲艺理论的基础体系,激发曲艺研究的学术活力,形成理论自洽、实践自觉的生动局面,为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曲艺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而不懈努力。
【本文系2023-2024年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近代京津冀评鼓书口述本整理研究”(项目审批号:HB23YS03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注释:
[1]《曲艺》编辑部:《把握曲艺艺术发展规律 加强曲艺理论学术研究》,《曲艺》,2018年第11期,第1页。
[2] 董耀鹏:《关于曲艺理论建设和学术批评若干问题的思考》,《中国文艺评论》,2015年第1期,第94页。
[3]《曲艺》编辑部:《重视创作表演对曲艺理论研究的基础性作用》,《曲艺》,2016年第9期,第1页。
(作者:河北大学文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陈琪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