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曲艺相继进入《普通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目录》和《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实现了“一跃跨千年”的历史性发展,开启了高素质专业化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现代化教育模式。
成绩令人欢欣鼓舞,但古老的艺术要与年轻的学科融通发展,仍然面临着不少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3点:立心—理论是什么、塑形—模式是什么、起兴—教育如何开展。
理论之树常青则事业之树常青,曲艺学科教育要在新时代获得新发展,就要找到属于自己的理论之“心”,探索出能助推曲艺高质量发展的理论之路。建立健全曲艺理论一方面要做好“对内”的工作,系统整理曲艺史论、曲种、流派、作品、代表人物、创演方法等关系到曲艺传承与发展的各项事务和规律,并以之为目,完成相应的学科布局;另一方面要做好“对外”的工作,不断找寻曲艺与哲学、美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民俗学、史学等学科的交汇点,比照“垂棘之璧”打磨自身的“荆山之玉”。
曲艺事业要走向“蓝海”,需要更多有修养、有学养、有素养,能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的复合型优秀人才。而如何构建起具备曲艺特色的多维度、全链条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模式,是“年轻”的曲艺学科教育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夯实曲艺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理论基础、建立具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曲艺人才培养机制、探索曲艺高等教育成果培养和转化体系,是解答问题的3条公式。
起兴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文艺创作形式,“兴者,但借物以起兴,不必与正意相关”。也就是说,起兴要求文化文艺从业者有“有所不能自已而发于咏叹”的思维、眼界和创演本领。曲艺是舞台的艺术,曲艺学科教育也必然要围绕实际的表演展开。要能让曲艺学学生有感而兴、研而有物、演而有情,曲艺学科教育就要坚决摒弃居高临下的“学究气”,避免教育过程中的“一刀切”“大锅饭”,要引导学生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重视曲艺的人民性、生活性、方言性等特征,在泥土芬芳和烟火气息中做到艺学结合。
本期特别策划邀请专家学者作文,广抒己见,为达成这3个目标建言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