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慢性肾衰竭
慢性肾衰竭是一种逐渐进展的肾脏疾病状态,往往源于长期存在的肾脏损伤或慢性疾病。这种疾病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肾脏功能在不知不觉中逐渐减退,直至无法满足身体正常的代谢需求所导致。在这个过程中,肾脏的滤过、重吸收、分泌及排泄功能均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导致体内代谢废物和多余水分无法有效排出,进而引发一系列复杂的生理和病理变化。
慢性肾衰竭的病程通常较长,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或仅表现为轻微的乏力、腰酸、夜尿增多等,容易被患者忽视。然而,随着病情的不断发展,患者会逐渐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贫血、高血压、水肿、皮肤瘙痒等一系列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更为严峻的是,慢性肾功能衰竭还可能导致多种并发症,如心血管系统疾病、易发生感染、电解质平衡失调等,这些并发症对患者的生存构成严重威胁。
中医对慢性肾衰竭的理解
在中医理论中,慢性肾衰竭被视为一种复杂的脏腑功能衰退性疾病,其根源深植于脾肾两脏的虚损之中。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生髓化血,与人体生长发育、生殖繁衍及水液代谢密切相关;而脾则为后天之本,主运化,负责将食物转化为水谷精微,滋养全身。当脾肾功能受损时,机体的整体机能便会减弱,气血生化无源,水液代谢失常,最终引发一系列病理变化。
中医强调,慢性肾衰竭具有“本虚标实”的病机特点。其中,“本虚”主要指的是脾肾两方面的虚弱,具体为脾的运化机能减退及肾脏藏精、调控水分功能的衰退。这种内在的虚弱状况导致身体正气亏损,抵抗力减弱,从而易受到外界病邪的侵扰或内部病理产物的影响;“标实”则是指由于脾肾功能虚损、气化功能障碍,导致湿浊、瘀血等病理产物在体内滞留,加重脏腑损伤,形成恶性循环。
中医治疗的原则
(一)整体观念,辨证施治
中医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脏腑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因此,在慢性肾衰竭的治疗过程中,中医治疗不仅着眼于肾脏,还全面考虑患者的总体症状、体质特性、所处的生活环境等,实施全方位的辨证施治策略。采取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明确患者的证候类型,制订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二)扶正祛邪,标本兼治
如前所述,慢性肾衰竭的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因此,中医治疗时既要扶助正气,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扶正),又要祛除体内的邪气,包括湿浊、瘀血等病理产物(祛邪),注重标本兼治。在治疗的同时关注患者的体质调养和疾病预防,以达到根治疾病、防止复发的目的。
(三)调理脏腑,平衡阴阳
中医认为,脏腑功能的正常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针对慢性肾衰竭的中医治疗策略着重于脾肾二脏的系统调理。实施补脾益肾、增益气机和养血的手段,旨在复苏脏器的基本机能,促进气血顺畅循环,强调阴阳平衡的重要性,调节机体内部环境至稳定状态,确保阴阳达成动态均衡的协调状态。
(四)预防为主,“治未病”
中医强调“治未病”的思想,即在疾病尚未发生或刚刚发生时采取预防措施,防止疾病的发展和恶化。中医强调,慢性肾衰竭患者应重视饮食调理、作息规律、情绪管理等,以防止疾病复发和恶化。
中医治疗的方法
(一)中药内服疗法
中药内服疗法是中医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主要手段之一。依据患者的病症分类,中医会针对性地开具具有健脾益肾、活血祛瘀、利湿降浊等功能的中药复方进行干预。例如,针对脾肾阳虚的病患,中医可能会采用温补脾肾原则的药方,如金匮肾气丸为基础加减调整;而针对湿热蕴结体质的患者,中医则可能选择清热利湿效用的方剂,如以八正散为基础适当增减药物。这些中药的调养机制旨在缓解患者的临床表现,改善其体征状况,提升生活质量。
(二)中药灌肠疗法
中药灌肠疗法是利用肠道黏膜对药物的吸收作用,将中药直接送达病灶部位治疗的方法。此方法特别适合那些存在口服药物吞咽障碍或疗效欠佳的患者。采用灌肠给药,药物可直接与肠道黏膜接触并发挥作用,不仅能清除肠道内毒素、促进肠道功能恢复,还显著减轻了药物对肝脏和肾脏潜在的不良影响。
(三)针灸疗法
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疗法之一,针灸通过激活人体特设的穴位来调节气血流通、增强脏腑机能。针灸在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治疗中扮演了辅助性角色,有助于改善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生理指标。例如,刺激肾俞穴、脾俞穴、足三里穴等,旨在滋补脾肾、调和气血;刺激三阴交穴、阴陵泉穴等,则致力于祛湿降浊、缓和水肿等问题。由于实施简便且成效显著的特性,针灸成为中医疗法中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一个核心选择。
(四)拔罐疗法
拔罐疗法是利用罐具吸附于体表以刺激经络及穴位,旨在调节气血、增强脏腑机能。在辅助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时,拔罐疗法有助于缓解患者的部分临床表现及体征。拔罐能够促进局部血液和淋巴的循环,减轻水肿、疼痛等不适;还有助于排出体内湿气、瘀血等病理积累物。拔罐疗法具有操作简便、疗效显著的特点,是中医治疗慢性肾衰竭的辅助手段之一。
(五)饮食疗法
合理的饮食调养可以减轻肾脏负担、促进病情恢复。中医建议慢性肾衰竭患者遵循低盐、低脂、低蛋白的饮食原则,同时适量摄入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根据患者的体质特性和病情需求制订的适宜的饮食计划,例如,脾肾阳虚的患者可多食用具有温补性质且有益于脾肾的食物,如羊肉、韭菜等;而湿热内蕴型患者则可食用具有清热解湿效用的食物,如冬瓜、黄瓜等。合理的饮食调养可以辅助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提高生活质量。
中医治疗的优势
中医依据辨证论治的原则,调和个体的气血阴阳,以促进患者身体机能、心理状态及睡眠质量的全面提升,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中医注重个体差异,针对每位患者的独特体质、病情及证候分类量身定制治疗策略。这种个性化医疗方法有助于提升药物使用的精确度及疗效,同时减小药物副作用的发生风险。
中医治疗不仅聚焦肾脏疾病的直接治疗,还致力于并发症的预防和控制。利用中药复方中多样化的成分及其作用机理,中医能够全面调节患者的生理机能,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感染及电解质失衡等并发症的风险。中医可以作为西医治疗的辅助手段,与西医治疗相结合,提升整体疗效。中药能够增强患者的免疫功能,减小西药的副作用,同时增强西药的疗效,促进康复。
中医强调“治未病”的思想,通过调节患者的体质和生活习惯预防疾病的复发。中医还注重康复期的调理,帮助患者恢复体力、调整心态,促进身体的全面康复。
中医治疗的注意事项
第一,在采纳中医治疗过程中,患者必须严谨遵守医师的指示,准时按医嘱剂量服食中药,不可自行调整药量或停药。药物的储存条件需予以重视,避免药物处于潮湿环境及有效期失效的风险。
第二,在治疗进程中,患者需定期前往医院接受肾功能及尿液常规等检测,及时监控病情动态并适时调整治疗策略,出现任何身体不适或病情新变化应立即寻求医生咨询以获取专业意见。
第三,患者应采取低钠、低脂肪及低蛋白质的膳食原则,同时合理摄入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谨慎控制高钠、高脂肪及高蛋白质食物的摄入,以避免增加肾脏的代谢压力。
总之,中医在治疗慢性肾衰竭方面展现出独特的优势与广阔的应用前景。通过严谨而合理地应用中医药学的理论体系与技术方法,我们能够为患者构建一个更全面、更有效的治疗体系。
编辑:台小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