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肠梗阻
肠梗阻是一种严重的腹部疾病,其核心病理特征是肠道内容物在通过时受到阻碍,从而使肠道的正常蠕动和排空功能受阻。肠道是人体消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小肠(细分为空肠、回肠)和结肠(包含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等多个部分)。这些肠道部分在人体内蜿蜒曲折,共同构成了消化道的主体。
肠梗阻的发病原因复杂多样,可从多个角度进行分类。①肠外因素:如腹部手术后的粘连带、肿瘤对肠道的压迫等,都可能导致肠道受阻。②肠内异物:如粪便干结形成的粪块、胆石阻塞等,也是形成肠梗阻的常见因素。此外,肠壁本身的病变,如肠套叠、肠扭转等,以及神经抑制导致的肠道动力不足、肠系膜血管栓塞等,都可能引起肠梗阻。
根据梗阻的性质和发病机制,肠梗阻可以分为三大类:机械性肠梗阻、动力性肠梗阻和血运性肠梗阻。其中,机械性肠梗阻最为常见,占所有肠梗阻病例的90%以上。这类肠梗阻通常由肠道内或肠道外的物理性障碍所致,如肿瘤压迫、粪块阻塞等。动力性肠梗阻则多由肠道动力不足或神经抑制所引起,而血运性肠梗阻则与肠系膜血管的栓塞或血栓形成有关。
肠梗阻的症状
肠梗阻的症状通常较为典型且病情急剧,给患者造成极大的痛苦。其中,急剧的腹痛是肠梗阻最常见的症状。腹痛多为阵发性绞痛,疼痛程度因梗阻部位和程度而异。在腹痛的同时,患者还可能伴有肠鸣音亢进的现象,即肠道内气体和液体流动的声音增强。另外,呕吐也是肠梗阻的重要症状之一。呕吐物初期通常为胃内容物,随着病情的加重,呕吐物中可能含有胆汁甚至血液。呕吐的频率和程度也因梗阻部位和程度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无排便排气是肠道完全梗阻的标志性症状。当肠道完全梗阻时,肠道内的内容物无法顺利通过,从而导致患者无法排便和排气。这一现象的出现通常意味着肠梗阻的病情已经较为严重,需要立即就医治疗。
除了上述典型症状外,肠梗阻患者还可能出现腹胀、脱水、电解质紊乱等症状。腹胀是由于肠道内气体和液体无法排出而积聚在肠道内引起的;脱水则是由于呕吐和无法进食导致的体液流失;电解质紊乱则与呕吐和脱水引起的体内电解质平衡紊乱有关。在严重的情况下,肠梗阻甚至可能引发休克等危急状况。
肠梗阻的急救原则
肠梗阻是一种紧急状况,急救的关键在于稳定患者状况,初步缓解症状,尽快送医接受专业治疗。以下是一些基本的急救原则。
保持安静:在肠梗阻发作时,患者应保持安静,避免剧烈活动。这是因为剧烈活动会增大腹部压力,可能加重梗阻症状,如加重腹痛、腹胀等。因此,患者应尽量卧床休息,减少不必要的活动,以减小腹部压力,缓解梗阻症状。
禁食禁水:一旦怀疑肠梗阻,应立即停止进食和饮水。这是因为进食和饮水会增加肠道内容物,加重肠道负担,进一步加剧梗阻症状。禁食禁水可以减少肠道内容物的产生,减轻肠道压力,有助于缓解腹痛、呕吐等症状。同时,这也为后续的医疗干预创造了有利条件。
胃肠减压: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患者可通过鼻胃管进行胃肠减压。鼻胃管是一种通过鼻腔插入胃内的管道,可以吸出胃内的液体和气体,从而减轻胃内压力。在肠梗阻急救中,胃肠减压可以有效地缓解腹胀、呕吐等症状,减轻患者的痛苦。但需要注意的是,胃肠减压操作应由专业医护人员进行,以确保操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体位调整:在肠梗阻急救中,体位调整也是一项重要的措施。患者应尝试采取侧卧位,以缓解疼痛,减小呕吐物的误吸风险。侧卧位可以使肠道内的液体和气体更容易流向低位,从而减轻肠道压力,缓解腹胀等症状。同时,侧卧位还可以减小呕吐物进入呼吸道的风险,避免引起窒息。
尽快就医:尽管上述急救措施可以暂时缓解症状,但肠梗阻的根本治疗还需依赖医疗干预。因此,一旦怀疑肠梗阻,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前往医院接受专业评估和治疗。在就医过程中,患者应尽量保持平静,配合医护人员的询问和检查,以便医生能够迅速准确地判断病情,制订合适的治疗方案。同时,患者也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建议,按时服药、接受手术等,以期早日康复。
肠梗阻的急救措施
针对不同原因引起的肠梗阻,急救措施也有所不同。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急救方法。
颠簸疗法:颠簸疗法主要适用于早期肠扭转、肠粘连引起的肠梗阻。其原理是通过外部的物理刺激,尝试缓解肠道的扭转或粘连。操作方法如下:①施救者立于患者一侧或背后,患者腹部放松下垂;②施救者双手合抱患者腹下处,在抱起腹部后突然放松,再逐渐加重颠簸的力度;③每次连续进行3~5分钟,休息1~2分钟,至少进行3~4次。但需要注意的是,颠簸疗法效果有限,可能无法完全解除梗阻。如果施行后症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应尽快将患者送医。
空气灌肠复位法或植物油口服:对于小儿肠套叠引起的肠梗阻,空气灌肠复位法或口服植物油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急救方法。空气灌肠复位法是指通过肛门向肠道内注入空气,使套叠的肠管复位。而植物油口服则是利用植物油的润滑作用,帮助套叠的肠管滑回原位。然而,这两种方法都需要由专业医生操作,以保证安全性和有效性。患者及家属切勿自行尝试,以免对患者造成伤害。
手术治疗:对于绞窄性肠梗阻、肠肿瘤引起的梗阻等严重情况,手术治疗是解除梗阻的唯一有效方法。手术方式可能包括肠切除术、肠吻合术、肠造口术等。肠切除术是切除梗阻部位的肠道;肠吻合术是将切除后的肠道两端缝合起来,恢复肠道的连续性;肠造口术则是在肠道上开一个口,将肠道内容物引流出体外,以减轻肠道压力。具体手术方案需根据患者的病情、梗阻部位和程度,以及医生的经验决定。
肠梗阻的预防
虽然肠梗阻无法完全避免,但通过一些预防措施,可以减小其发生的风险。
避免引起肠梗阻的因素:对于有腹外疝(如腹股沟斜疝、切口疝、脐疝等)的患者,应尽早就医并接受相应的治疗。腹外疝可能会导致肠管受到卡压,从而增大肠梗阻的发病风险。及时治疗可以解除肠管的卡压,有效预防肠梗阻。此外,对于曾经发生过肠梗阻的患者,应遵循医生建议定期随访和复查,避免复发。
合理饮食:保持饮食均衡是预防肠梗阻的重要一环。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纤维素的食物,有助于加快肠道蠕动,预防便秘。同时,避免暴饮暴食,以减轻肠道负担。老年人或消化功能较弱的人更应注重饮食调理,以预防肠梗阻。
注意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也是预防肠梗阻的重要措施之一。勤洗手、勤洗澡,保持身体清洁。同时,关注腹腔卫生,防止腹腔感染等可能诱发肠梗阻的因素。阑尾炎、胃肠炎等疾病患者应及时就医并接受治疗,以避免病情恶化引起肠梗阻。
合理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有助于预防肠梗阻。合理的休息有利于增强身体免疫力,提高抵抗力,减少疾病的发生。同时,良好的睡眠习惯还有助于调节肠道功能,维护肠道健康。
轻柔操作:需要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应选择有经验的医生操作。在手术过程中,医生应轻柔操作,避免对患者腹腔造成损伤。同时,术后患者应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康复和护理,以减小肠管损伤和术后粘连的风险。
肠梗阻的预后和康复
肠梗阻的预后情况因个体差异、病情轻重,以及治疗时机和方法等多种因素不同而有所差异。病情较轻时,如早期单纯性、不完全性肠梗阻,通过非手术治疗方式(如药物治疗、胃肠减压等),多数患者的病情能够得到缓解。然而,对于绞窄性肠梗阻、肠肿瘤引起的梗阻等严重情况,手术治疗往往是必要的。术后的康复护理对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患者应严格遵循医生的指导,合理调整饮食,以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为主,避免刺激性食物。同时,适当的活动也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加速康复进程。在康复过程中,患者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一旦出现腹痛加剧、呕吐频繁、无排便排气等症状时,应立即就医复查,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此外,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对疾病的康复也具有重要作用。通过积极的康复护理和心态调整,患者可以更好地恢复肠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编辑:石晶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