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外伤类型
擦伤:皮肤表面因粗糙物体摩擦而引起的损伤,通常表现为表皮破损、少量出血和组织液渗出,常见于摔倒、碰撞等情况。
割伤:由锐利物体(如刀具、玻璃等)切割皮肤所造成的损伤。割伤的深度和长度不同,可能会导致不同程度的出血。
刺伤:由尖锐物体(如针、钉子等)刺入皮肤所造成的损伤。刺伤通常伤口较小,但可能较深,易引起感染。
扭伤:关节周围的软组织(如韧带、肌腱等)受到过度牵拉而引起的损伤,常见于运动、意外摔倒等情况,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肿胀和活动受限。
骨折:骨头的连续性中断。骨折可分为闭合性骨折和开放性骨折。闭合性骨折皮肤表面没有伤口,而开放性骨折则伴有皮肤破损和出血。
外伤急救的基本原则
确保安全:在外伤急救前,首先要确保自身和伤者的安全。如果现场存在危险因素,如火灾、漏电等,应先将伤者转移到安全的地方。
迅速评估伤情:迅速对伤者的伤情进行评估,包括意识状态、呼吸、心跳、出血情况等。如果伤者意识不清或呼吸、心跳停止,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先救命后治伤:在处理外伤时,应先处理危及生命的情况,如大出血、窒息等,然后再处理其他伤口。
避免感染:在处理伤口时,要注意避免感染。使用干净的纱布、绷带等包扎,避免伤口接触污染物。
不同外伤的急救方法
(一)擦伤的急救方法
清洁伤口: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伤口,去除伤口表面的污垢和异物。如果伤口有沙子、泥土等嵌入物,可用消毒镊子轻轻取出。
消毒伤口:用碘伏或酒精棉球对伤口周围进行消毒,但要注意避免碘伏或酒精直接接触伤口,以免引起疼痛。
包扎伤口:用干净的纱布或创可贴覆盖伤口,保持伤口清洁干燥。如果伤口较大或渗出较多,可使用多层纱布包扎。
(二)割伤的急救方法
止血:如果割伤出血较多,应立即用干净的纱布或毛巾按压伤口止血。按压时要用力适中,避免过轻或过重。如果伤口较深或出血不止,可在伤口上方用止血带止血,但要注意每隔30分钟放松一次止血带,以免引起肢体缺血坏死。
清洁伤口:止血后,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伤口,去除伤口内的异物。如果伤口较大或较深,应到医院进行清创处理。
包扎伤口:用干净的纱布或绷带包扎伤口,注意包扎要松紧适度,避免过紧影响血液循环。
(三)刺伤的急救方法
固定刺伤物:如果刺伤物还留在伤口内,不要轻易拔出,以免引起大出血。应将刺伤物周围的皮肤固定住,避免刺伤物移动。
止血:用干净的纱布或毛巾按压伤口周围止血。如果出血较多,可在伤口上方用止血带止血。
尽快就医:刺伤伤口容易引起感染,尤其是被生锈的铁钉等刺伤,应尽快到医院处理并注射破伤风抗毒素。
(四)扭伤的急救方法
休息:立即停止受伤部位的活动,让受伤的关节得到充分休息。
冷敷:在扭伤后的24~48小时内,用冰袋或冷毛巾冷敷受伤部位,每次冷敷15~20分钟,每日3~4次。冷敷可以减轻疼痛和肿胀。
加压包扎:用弹性绷带对受伤部位进行加压包扎,以减轻肿胀。包扎时要注意松紧适度,避免过紧影响血液循环。
抬高患肢:将受伤的肢体抬高,高于心脏水平,以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
(五)骨折的急救方法
固定骨折部位:如果是闭合性骨折,可用夹板、木板等对骨折部位进行固定。固定时要注意固定的长度应超过骨折部位的上下关节,固定要牢固,但不要过紧,以免影响血液循环。如果是开放性骨折,不要将骨折端复位,以免引起感染,应先用干净的纱布或毛巾覆盖伤口,然后再固定。
止痛:如果伤者疼痛剧烈,可给予止痛药物,但要注意避免使用吗啡等强效止痛药物,以免掩盖病情。
尽快就医:骨折是较为严重的外伤,应尽快将伤者送往医院治疗。在搬运伤者时,动作要轻柔,避免骨折加重。
特殊情况的外伤急救
头部外伤:可能会导致脑震荡、颅骨骨折、颅内出血等严重后果。如果伤者出现头痛、呕吐、意识不清等症状,应立即送往医院检查。在等待救护车的过程中,要让伤者保持安静,避免剧烈运动。如果伤者头皮出血,可用干净的纱布或毛巾按压止血。
眼部外伤:可能会导致眼睛疼痛、视力下降、出血等情况。如果伤者眼睛进入异物,不要用手揉,可轻轻闭上眼睛,让泪水将异物冲出。如果异物无法冲出,应立即送往医院处理。如果伤者眼睛出血,可用干净的纱布或毛巾轻轻覆盖眼睛,避免压迫眼球,然后尽快送往医院。
胸部外伤:可能会导致肋骨骨折、气胸、血胸等严重后果。如果伤者出现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应立即送往医院检查。在等待救护车的过程中,要让伤者保持安静,避免剧烈运动。如果伤者有开放性胸部伤口,应立即用干净的纱布或毛巾覆盖伤口,避免空气进入胸腔,然后尽快送往医院。
腹部外伤:可能会导致内脏破裂、出血等严重后果。如果伤者出现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应立即送往医院检查。在等待救护车的过程中,要让伤者保持安静,避免进食和饮水。如果伤者腹部出血,可用干净的纱布或毛巾按压伤口止血,但要注意避免用力过猛,以免加重内脏损伤。
外伤急救的注意事项
保持冷静:在面对外伤伤者时,施救者要保持冷静,以免慌乱导致错误操作,延误急救最佳时机。只有冷静下来,才能按照正确的急救步骤有序处理。
确保环境安全:在实施急救前,要先观察周围环境,确保施救者和伤者都处于安全地带,避免在急救过程中再次遭遇意外。
不要随意搬动伤者:如果伤者伤势较重,不要随意搬动伤者,以免加重伤势。应等待专业急救人员的到来,在他们的指导下搬运患者。
不要给伤者喂食和饮水:如果伤者意识不清或有呕吐症状,不要给伤者喂食和饮水,以免引起窒息。
遵循无菌原则:在处理伤口时,尽量使用无菌的纱布、镊子等工具,双手也要保持清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用碘伏等消毒药水对手进行简单消毒,避免将细菌等带入伤口,增加感染的风险。
不要随意用药:对于一些外伤情况,不要随意给伤者口服或外用不明成分的药物,尤其是有伤口出血等情况时,一些药物可能影响后续的伤口处理或导致过敏等不良反应,如需用药,应遵循专业医生的建议。
及时就医:无论伤情轻重与否,只要经过初步急救处理后,都应该及时就医,让专业医生进行进一步的检查、诊断和后续治疗,很多深部组织的损伤可能不明显,需要借助专业的检查手段才能发现。
普及外伤急救知识的重要性
目前,虽然医疗水平不断提高,但外伤发生的频率仍然较高,而大众对外伤急救知识的掌握程度却参差不齐。很多时候,正是因为现场缺乏懂得正确急救方法的人员,导致原本可以得到较好控制的外伤病情加重,增加了伤者的痛苦和治疗难度,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例如,在一些运动场所、学校、社区等人员相对集中的地方,如果能有更多的人掌握基本的骨折固定、出血止血等急救技能,那么当意外发生时,就能第一时间进行有效处理,为伤者争取到宝贵的抢救和治疗时间,降低伤残率和死亡率。
同时,通过社区、学校、单位等多渠道开展外伤急救知识的普及培训活动,如举办急救知识讲座、现场模拟急救操作等,不仅可以提高大众的急救能力,还能增强整个社会的应急救援意识,营造一个更加安全、有保障的生活环境。
结语
外伤急救是每个人都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要时刻保持警惕,预防意外的发生。一旦发生外伤,要迅速采取正确的急救措施,化险为夷。同时,人们也要不断学习和掌握更多的急救知识,提高自身的急救能力,为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保驾护航。
编辑:石晶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