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癌的早期筛查:守护肠道健康的秘密武器

2025-01-22 00:00:00林阳兴陆红梅曾华驱卢彩慧
家庭生活指南 2025年1期
关键词:潜血结肠镜结肠

结直肠癌的高危因素

(一)年龄

结直肠癌的发病率与年龄相关,呈现出随年龄增长而上升的趋势。在50岁以上的人群中,结直肠癌的发病率显著升高,这可能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肠道黏膜的细胞突变和异常增殖的风险增加。肠道黏膜的细胞在不断更新和修复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基因突变,导致细胞异常增殖并最终发展为肿瘤。

(二)家族病史

结直肠癌的发病还与家族病史相关。如果家族中有人曾患结直肠癌,那么其他家族成员患病的风险也会增加,这可能是遗传因素在结直肠癌的发病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某些基因的变异可能会在家族中遗传,增加个体患结直肠癌的风险。此外,家族成员共同的生活习惯和环境因素也可能导致家族中结直肠癌的发病风险增加。例如,饮食中高脂肪、低纤维的食物摄入过多,缺乏运动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可能增加家族成员患结直肠癌的风险。

(三)饮食

研究表明,饮食中缺乏纤维素、过度摄入脂肪和红肉等食物可能增加结直肠癌的风险。纤维素有助于软化粪便并刺激肠道蠕动,减少肠道内有害物质的存留时间,进而降低结直肠癌的风险。纤维素主要存在于全谷物、豆类、蔬菜和水果等食物中,这些食物还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能够促进肠道健康。而过度摄入脂肪和红肉等食物,可能增加肠道内有害物质的形成,如多环芳烃和脂肪酸等,同时增加结直肠癌的风险。红肉中的铁元素在肠道内被细菌分解,可能会产生有害的化学物质,对肠道黏膜造成损伤,进而导致癌症的发生。此外,饮食中过多摄入高脂肪和高热量的食物,还会导致肥胖和代谢综合征,也可能增加结直肠癌的风险。因此,保持均衡的饮食和适量的纤维素摄入对预防结直肠癌非常重要。

(四)运动

缺乏运动可能使肠道蠕动减慢,导致便秘和肠道内有害物质的滞留时间增加,从而增加结直肠癌的风险。研究发现,久坐也可能增加结直肠癌的风险。因此,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对预防结直肠癌非常重要。适当运动还可以增强免疫力和代谢功能,提高身体的抵抗力和修复能力,有助于预防结直肠癌。

结直肠癌的早期筛查传统方式

对于结直肠癌的筛查并不是越便宜越好,而是对人体的损伤越小越好,这样才更容易被筛查群体接受,大家才会愿意去筛查。目前的筛查方式优劣并存,大家可以从中进行筛选,从而提高结直肠癌的检出率,降低死亡率。

(一)大便潜血试验

大便潜血试验可分为愈创木酯隐血定性试验和免疫法粪便潜血试验。大便潜血试验的特异性较高,但敏感性不稳定。尽管如此,大便潜血试验仍是结直肠癌的有效筛查方法。经研究证实,两年一次的愈创木酯隐血定性试验可以降低15%~33%的结直肠癌的死亡率。值得注意的是,潜性出血是间断的,需要进行多次粪便检测方可提高检测率。免疫法粪便潜血试验只要使用一个循环,就能在一般无症状人群中发现大约三分之一的高危腺瘤,不但可以有效降低结直肠癌的死亡率,还可以预防结直肠癌。大便潜血试验的缺点在于敏感性偏低,优点在于简单、无创、易于实行,因此仍被视作结直肠癌的主要普查方法。

(二)电子结肠镜

电子结肠镜检查是筛查和预防早期结直肠癌的金标准。目前虽然没有强有力的证据直观证明电子结肠镜可以有效降低结直肠癌的死亡率,但是乙状结肠镜的随机对照试验降低了结直肠癌的死亡率,从而间接证实了电子结肠镜的有效性。结直肠腺瘤发展成恶性肿瘤一般需要5~10年,想要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生率,就要不断提高电子结肠镜对高危腺瘤的早期检出率,进而对其继续发展进行干预。电子结肠镜的缺点是不易检出微小病灶,以致检出率较低,只有当肠腔内的新生物发展到肉眼可见的形态,肠腔内的结构出现异常时才能检出,以小于5厘米的新生物为例,一般出现漏诊的概率可达到27%。因此,为了提高结肠镜筛查结果的有效性和精准性,新型的电子结肠镜技术,聚焦内镜、染色放大内镜等技术正逐渐被用于临床。

(三)CT结肠成像术

仿真结肠镜检查被称为CT结肠成像术,是一种微创的检查方法。CT结肠成像术的优势是微创检查,不需要镇静剂,只需10秒左右即可完成检查,与电子结肠镜相比更易被受检人群接受。约有5%的患者因纤维结肠镜无法到达肠道局部肿瘤的位置而不能进行电子结肠镜检查,采用CT结肠成像术就可以为其提供有效的放射诊断。由于不能实施病理检查,CT结肠成像术缺乏明确的诊断和治疗结直肠癌的能力。

结直肠癌的新型筛查方式

(一)血液标志物

肿瘤细胞侵入血管后进入血液,在血液中释放特异性的标志物,可以在血浆或循环的吞噬细胞中检出。血液标志物筛查主要分为蛋白质、mRNA(信使核糖核酸)、DNA(脱氧核糖核酸)三种类型,现今研究较多的标志物有糖化抗原、癌胚抗原。在血液标志物的研究中,相关数据显示,进展期的肿瘤要比早期肿瘤入侵血管频率高,因为血液标志物更多的是与肿瘤分期、预后和手术后的监测关系密切,而与筛查关系不大。

(二)尿液标志物

尿液中的肿瘤标志物来源于血液循环,可能通过肾小球滤过或肾小管分泌得到。相关研究显示,结直肠癌患者的尿液检测比血液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更高。但尿液标志物只能检测出进展期的肿瘤,对结直肠癌的早期筛查作用不大。

(三)粪便标志物

正常的结肠细胞释放到结肠肠腔,通过粪便排出体外,可作为粪便标志物。细胞一般会有3~4小时的寿命,每小时更新1%,每4小时整个结肠黏膜会更新一次,结肠恶性肿瘤细胞脱落大概会是正常组织的4~5倍,这样粪便中就有大量分子标志物用于检测。研究表明,肿瘤细胞释放进入粪便的时间要比进入血液和尿液的时间早,用粪便做检测的优点是无创、更方便,患者更易于接受。粪便标志物检测已经成为一种结直肠癌早期的筛查方式。

粪便标志物检测可包含粪便中蛋白质标志物检测和粪便中DHA标志物检测。粪便中蛋白质标志物检测是指通过粪便中肿瘤来源的蛋白质或其他代谢物来分析检测结直肠癌。通常来说,蛋白质进入肠腔粪便包含渗漏、分泌、脱落三种机制。与结直肠癌发生相关的蛋白质,如血红蛋白、钙卫蛋白、乳铁蛋白等通过渗漏形式进入粪便中,通过检测这些标志物得到相应结论。但粪便中的蛋白质标志物有明显的缺陷,在检查癌前病变方面准确性较差,所以并不太适用于早期结直肠癌的筛查。蛋白组是动态变化的,同一段基因可能会出现编码上的不同,只有发现早期结直肠癌中已产生变化的蛋白质,才能说明粪便中蛋白质标志物检查起到了早期结直肠癌的筛查作用。

粪便DNA标志物检查是个多基因突变、多阶段演进的过程,涉及原癌基因的激活、抑癌基因的失活等相互作用的积累演变过程。粪便突变DNA筛查是以基因组检测中癌基因或抑癌基因序列的改变作为判定依据的。近年来,基因组研究发现了大量与结直肠癌发病机制相关的突变基因,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并结合新的分子标志物,粪便突变DNA的敏感性在逐步提高,但仍存在一定的缺点,如成本比较高、缺乏有效的定量分析技术、粪便突变DNA阳性结果还要经结肠镜检查确认、粪便突变DNA仍难以更早地发现结直肠癌。但是与粪便突变DNA相比,粪便DNA甲基化标志物肿瘤更具早期结直肠癌的检测优势,可以在早期阶段发现结直肠肿瘤标志物的病变,应用于癌前病变检测效果很好。

结语

我国人口众多,结直肠癌的筛查以高危人群为主,筛查方法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确定,如通过问卷方式加强对高危人群的精筛。及时发现、及时诊疗,将病症扼杀在发病初期,降低高危人群的患病率。

编辑:张宇

猜你喜欢
潜血结肠镜结肠
结肠镜治疗前肠道清洁准备致水中毒一例报告
微小RNA在先天性巨结肠中的研究进展
金属离子/环糊精包合物在潜血指纹显现中的应用
提壶揭盖法论治热结肠腑所致咳嗽
结肠镜下治疗肠息肉的临床疗效观察
尿液潜血检验在临床检查中的效果
175 例结肠镜诊断和治疗结肠息肉的临床分析
不同检验方法在尿液潜血检验中的效果比较
减轻结肠镜操作中腹痛的研究进展
经肛门结肠拖出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护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