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的血液成分有哪些?
人体的血液由多种成分构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一)红细胞
血液中数量最多的细胞类型,主要功能是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
(二)白细胞
负责机体的免疫防御,能够识别并消灭入侵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等,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血浆
血液的液体部分,大约为血液总量的55%左右。血浆中含有大量的凝血因子、蛋白质和一些其他成分。
(四)血小板
参与血液凝固过程,可以止血和防止出血。
人体的血液有什么作用?
人体血液承担着多种重要功能。
(一)运输作用
血液将氧气、营养物质、激素等从一个器官运输到另一个器官发挥作用,同时运送二氧化碳和代谢废物到相关器官排出体外。
(二)凝血作用
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共同作用,可以止血和防止出血并促进伤口愈合。举个简单的例子,在钢筋混泥土中,凝血因子的作用相当于水泥,血小板的作用相当于钢筋支架。
(三)调节作用
通过血液中的各种成分,调节体温、水分、电解质和酸碱的平衡。
(四)保护作用
血液中的白细胞和抗体参与机体的免疫反应,抵御外来病原体。
什么是血型?
输血治疗时,需要尽量同型相输,以尽量避免出现溶血反应。血型是指血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表面抗原类型。截止到目前,人类已发现几十种血型系统,通常所说的血型,是红细胞膜表面的特异性抗原类型,与临床相关最紧密的是人们了解最多的红细胞ABO型和Rh型。
(一)ABO型
根据红细胞膜表面是否有抗原A与抗原B,将血液分为4种类型:只有抗原A为A型,仅有抗原B为B型,同时存在这两种抗原为AB型,同时不存在这两种抗原为O型。在我国居民中,A型血、B型血及O型血,大约各占30%左右,而AB型血只占10%左右。
(二)Rh型
Rh是恒河猴英文名的前2个字母缩写,人体红细胞表面有与恒河猴相同的抗原,为Rh阳性血。Rh抗原中D抗原的抗原性最强,因此将红细胞表面有D抗原的称之为Rh(D)阳性血;而将红细胞表面缺乏D抗原的称之为Rh(D)阴性血,俗称“熊猫血”。在我国大部分人中,Rh阳性血大约占比99%,Rh阴性的人只占1%左右。
什么是输血?
输血是医疗过程中用于救治患者的一种重要手段,尤其在大手术、严重创伤、血液病等情况下,输血可以挽救生命。
输血可以分为自体输血和异体输血。如果受血者提前储存自己的血液,等到合适时(如手术出血后)输血,称贮存式自体输血。手术中发生出血,如果血液没有被肿瘤细胞和细菌等污染,可经处理后回输体内,这叫术中自体输血。自体输血的量有时不足以满足需求,需要输其他人的血,叫异体输血,这是最重要的输血方式。
因为血液不像药品那样可以生产,大多需要从输血者体内获取,所以需要大量的献血者。而临床患者多,血液的供需关系严重不匹配。
无偿献血证有什么用?
献血证是献血者献血行为的证明,它具有以下作用。
一是记录献血者的个人信息、献血的时间、数量和血液类型等信息。
二是在献血者或其直系亲属需要输血时,享受一定的优先权和减免输血费用。
三是作为献血者的一种荣誉象征,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无偿献血的队伍中来。
以上海市为例,在《上海市献血条例》中,第五章医疗临床用血有相关规定:上海市实行公民个人储血、家庭成员互助、单位互助和社会援助相结合的用血制度。在上海市献血的公民有优先用血的权利。献血者自献血之日起五年内,其近亲属、配偶的父母需要医疗临床用血的,按献血量等量免费用血。
另外,国家为了表彰无偿献血者的无私奉献,设立了多种献血荣誉称号,如“无偿献血奉献奖”“无偿捐献造血干细胞奖”等。国家出面表彰的这些荣誉称号,旨在鼓励和表彰那些长期坚持无偿献血、为社会做出突出贡献的人。
献血对人体有害吗?
献血分为捐献全血、成分血和造血干细胞3种类型。在任何一种类型的献血之前,血站或者血液中心都会对献血者进行体检,体检合格后才能继续献血。
捐献全血:因红细胞寿命为120天,血站对献血者每次采集血液量一般为200毫升,最多不得超过400毫升,两次采集间隔期不少于6个月。
捐献成分血:因血小板寿命一般为7~14天,我国规定捐献成分血(单采血小板)一般为1~2个治疗量,每14天最多可以捐献1次。
捐献造血干细胞:造血干细胞的匹配成功率极低,一般来说,一辈子能匹配成功1次已经很难得了。但为了捐献者的安全,中华骨髓库明文规定,两次捐献造血干细胞需要间隔半年以上。目前国内已经采用了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技术,不再需要从骨髓采集了,该技术安全、成熟、痛苦小,得到了广大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的好评。
总体来说,献血对健康成年人的身体是没有害处的。献血后,人体会通过自身的调节机制,在短时间内补充失去的血液成分。献血还可以刺激骨髓的造血功能,促进人体血液循环,对某些疾病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当然,在献血之前需要经过严格的体检,确保献血者身体条件符合献血要求。如果自身已经患病,特别是血液病和传染病,献血体检是不合格的。
输血对人体有害吗?
虽然输血能够救治患者,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如发热、过敏、溶血等输血反应,以及可能感染传染性疾病等。
每一份异体血液至少需要经过3次检测才能进入患者体内:捐献者的献前体检筛查、捐献后的血液入库前复核和医院血库的用前复核。因此,输血前严格的血液检测大大提高了输血安全性。
此外,输血后需要密切观察患者,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因此,对于亟需血液救命的患者来说,输血应该是利大于弊且不良反应基本可控的。
献血无偿,输血为什么要收费?
《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规定,我国实行的是无偿献血制度,我国提倡18~55周岁的健康公民可以自愿地无偿献血。献血是无偿的,这是为了确保血液资源的安全性。献血一旦有偿,一系列因逐利而造成的社会问题就会随之而来,增加血液安全隐患。
《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规定,公民在医疗活动中需要输血时,需要缴纳血液的采集、储存、分离、检验等方面的费用;而其他方面,如运输、管理等方面的成本也是比较大的,患者在输血时交的费用就是这些工作程序中产生的费用。
结语
献血和输血是医疗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献血和输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以确保血液安全,保护患者和献血者的权益。
编辑:台小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