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概述
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特征为胃黏膜的持续性炎症。这种疾病通常是由多个因素的共同作用所致,如幽门螺杆菌感染、免疫系统紊乱、药物对胃黏膜的刺激,以及长期不健康的饮食习惯。这些因素的相互影响会导致患者胃黏膜受损,逐渐丧失自我修复能力,从而形成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其中比较常见的症状包含腹部疼痛、餐后饱胀、恶心、频繁打嗝、食欲减退等。这些症状不仅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暗示着该病的进一步加重,如胃溃疡、胃出血甚至胃癌。因此,及时识别慢性胃炎的早期症状,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同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对控制病情进展并预防潜在的并发症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
中西医结合调治慢性胃炎的优势
中医治疗注重从整体角度分析疾病的发生原因,强调个体化的治疗。中医认为每位患者的体质不同,需要辩证地制订独特的治疗方案,以改善患者体内的失衡状态,逐渐恢复患者身体的各项机能。虽然整体治疗的周期较长,但是安全、无副作用,能够从根源上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与中医不同的是,西医更加侧重从科学的角度,针对慢性胃炎的病因及生理病理过程采取诊疗。比如,利用先进的医疗技术或者开具处方药物,预防炎症的发生或控制其发展,缓解疼痛症状,起效速度比中医快。
将中医与西医相结合治疗慢性胃炎,不但保留中医辨证治疗的优势,还利用西医直达病灶的优势,最大程度地提升了治疗效果,同时减少单一治疗方法可能导致的副作用。此外,中西医结合后的整体干预病程较短,可让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中西医结合调治慢性胃炎
(一)西药及用法
在慢性胃炎的西药治疗中,一般需要结合患者的病情和个体差异选择药物。当胃黏膜受损并出现烧心、上腹部疼痛等症状时,医生可首选采用抗酸剂或者黏膜保护剂作为主要的治疗药物。例如,常见的氢氧化铝、瑞巴派特、硫糖铝等药物,可以迅速中和胃酸并在受损的胃黏膜表面形成一层保护性的屏障,从而有效减轻胃酸对黏膜的刺激,消除炎症。
慢性胃炎加重后,胃黏膜的损伤程度加深,还可能伴随胆汁反流,导致患者出现口苦症状。此时,医生会选择促进胃动力恢复的动力剂,或者胆汁结合剂。例如:伊托必利可以促进患者的胃肠道蠕动,促进胆汁的顺畅排出,减少其在胃内的滞留、反流现象;而胆汁结合剂(如铝碳酸镁等)可以有效吸附胆汁中的有害成分,从而减少对胃黏膜的损害。
同时,慢性胃炎患者还会经常出现腹胀、食欲下降、恶心等消化不良的症状,对此,医生会选择消化酶类药物(如复方消化酶)进行治疗。这类药物可补充体内缺乏的消化酶,提升患者胃肠道的消化能力,促进食物的分解,提高营养吸收率,有效缓解相关的不适感。特别是对于老年人而言,随着年龄的增长,肠道菌群的多样性通常会减少,消化功能也随之减弱,此时使用消化酶类的药物更为重要,不但能改善消化问题,还能帮助老年人恢复肠道菌群的平衡。
(二)中药及用法
在分析慢性胃炎的中医辨证治疗时,不同证型的患者呈现出不同的病理特点,因此需要实施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肝郁气滞证患者的情绪波动最为明显,主要表现出焦虑、抑郁等负面状态,这一情况与患者胆汁反流的生理变化有关。对于肝郁气滞证患者的治疗,中医注重帮助患者疏肝理气,还可辅以胆汁结合剂、促动力剂等药物,以达到对肝气流动的调节作用,缓解其情绪困扰,促进胆汁的正常排泄,减轻胆汁反流引发的症状。
肝胃预热证患者的胃黏膜表现出明显的损伤特征,此类患者的胃部经常处于充血、水肿乃至糜烂的状态。在肝胃预热证患者的治疗中,中医需以清肝泻火、理气健胃为基本原则。例如,可以选择具有清热解毒并能有效调和胃气作用的中药,有效减轻胃黏膜的炎症状态,促进充血与水肿的消退,帮助修复受损的胃黏膜。
胃络瘀阻证患者的病症更严重,病情可能已发展到萎缩、癌前病变或伴随陈旧性出血等阶段。在这种情况下,医生的治疗重点需要放在理气活血、抗癌止血等方面。通过应用活血化瘀的中药,改善患者胃黏膜的血液循环,促进萎缩组织的恢复,同时选用具备抗癌特性的中药,防止患者的病情恶化,采取必要的止血措施,保护胃黏膜的完整性。
虽然脾胃虚寒证患者胃黏膜的炎症情况有所改善,但整体身体状况往往较差,表现为胃肠功能的不足。在此类患者的治疗中,医生应以温补脾胃、增强运化能力为主,可运用健脾益气、温中散寒的中药,提高患者的脾胃运化功能,促进营养物质更好地吸收,从而改善体质并提升整体健康水平。
胃阴不足证患者的胃黏膜经常会出现充血、水肿、糜烂及萎缩的情况,此时患者的治疗需要兼顾消炎和逆转萎缩两个目标。医生可以通过选择养阴生津、消炎止痛的中药,有效缓解患者胃黏膜的炎症反应,同时促进其萎缩组织的再生修复,以期实现标本兼治的效果。
慢性胃炎的护理
(一)饮食护理
饮食护理是慢性胃炎康复的基础。护理人员需要引导患者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避免偏食。一般来说,患者需要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这些食物富含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及膳食纤维,可以促进胃肠蠕动,改善胃肠消化功能。同时,适量饮用牛奶等乳制品,可以帮助患者补充钙质。摄取大量的优质蛋白质,可以对胃黏膜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慢性胃炎患者可长期食用易消化的小米粥,养护娇嫩的脾胃。腹胀较明显的患者应少食豆制品等容易产生气体的食物,以免加重不适感,特别是应避免食用霉变的、熏制的及腌制的食品,这些食品可能含有致癌物质或高盐分,会对胃黏膜造成潜在伤害。同时,刺激性、辛辣、生冷的食物也应尽可能少食,以减少对胃的刺激。此外,在治疗期间,患者也需要严格禁止吸烟饮酒,因为烟酒中的有害成分会直接损伤胃黏膜,可能加重病情。
(二)调整生活习惯
调整生活习惯对慢性胃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患者应保证足够的睡眠,从而促进身体的恢复,增强免疫力。在胃炎急性发作期,患者需要尽量卧床休息,以减少外界干扰,有利于胃黏膜的修复。进入恢复期后,患者应更加注重生活的规律性,避免熬夜,也要防止过度劳累。患者还可以适当参与一些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及瑜伽,有助于增强体质及调节心情,但运动量需要合理控制,以免加重身体负担。
(三)药物管理
在药物治疗方面,护理人员需指导患者如何安全使用可能对胃黏膜造成伤害的药物,如阿司匹林等。虽然这类药物能有效缓解症状,但也可能引起副作用,如胃黏膜出血或溃疡等。因此,在使用这类药物时,患者务必遵循医嘱,控制使用剂量,必要时可辅以胃黏膜保护剂,以降低不良反应的风险。
(四)疼痛护理
慢性胃炎患者经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这会对他们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为了缓解这种症状,患者可以自行选择局部热敷、按摩、针灸等物理疗法。同时,家属应给予患者足够的关怀,帮助其缓解紧张等负面情绪,提高患者的疼痛耐受能力。
(五)心理护理
慢性胃炎的反复发作还可能令患者出现恐惧、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不仅严重损害患者的心理健康,还可能加重病情。因此,在慢性胃炎的康复过程中,做好心理建设很关键。护理人员需耐心倾听患者的心声,理解其痛苦,详细解释病因及治疗方案,以增强患者的信心。同时,护理人员也可以鼓励患者参与自我护理,掌握疾病管理的相关知识,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有效降低疾病复发的风险。
(六)精神状态维护
患者的精神状态对慢性胃炎的病情发展有重要影响。忧郁、过度疲劳等负面情绪很可能导致患者出现生理反应的紊乱,如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胆汁反流等,进而加重病情。因此,护理人员应关注患者精神状态的变化,及时提供心理疏导,鼓励患者保持乐观,学会调节情绪,防止过度焦虑。此外,护理人员还需指导患者合理安排生活和工作时间,以保持身心的和谐统一,为慢性胃炎的康复创造有利条件。
编辑:张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