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关革命文化题材的课文有40余篇。它们以单元结合形式集中呈现,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革命文化。也正因如此,教师在教学此类课文时易形成灌输性的教条式思想教育模式,且革命文化题材课文与当代学生的现实生活体验相距甚远,从而影响到教育目的的达成。教师在教学革命文化题材课文时要立足儿童视角,寻找“家国情怀”核心突破口,践行“言意兼得”的理念,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与理解,最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革命文化教学定位目标导向教学策略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关革命文化题材的课文以单元结合形式集中呈现,有助于学生学习先进的革命思想和伟大的革命精神,从而更好地理解革命文化,成为有理想、有能力、有担当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教师在教学此类课文时易形成灌输性的教条式思想教育模式,且革命文化题材课文与当代学生的现实生活体验相距甚远,从而影响教育目的的达成。教师在教学革命文化题材课文时要立足儿童视角,寻找教学突破口,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与理解,最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课文编排及教学困境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关于革命文化题材课文的编排是从单一的文章到整体单元的过渡;同时,此类文章后面设有“语文园地”栏目,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传统的革命教育,把浅显知识转化为深层领悟,从而达到深度学习要求。此外,“日积月累”部分还为学生提供了许多与革命有关的诗词和谚语,使学生更好地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教材的编排上充分体现了“感知—理解—领悟—运用”的认知规律,这样的课程内容设置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在战争中发生的一切,从小树立理想和信念。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遭遇到学生认知困惑和教师理解偏差两方面困境。
(一)学生:认知层面有距离
1.时代距离
革命文化题材所反映的时代内容与当今学生的生活体验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例如,在《吃水不忘挖井人》《朱德的扁担》中描述的“井”和“扁担”在现阶段学生都很难看到,这样的距离让学生很难对课文产生兴趣,更难以产生思想上的共鸣。
2.情感距离
因为革命文化题材课文中的人物和故事背景与学生的距离比较遥远,学生很难通过语言和图片真正地进入故事的情境中,对文章中描述的人文意蕴理解不够透彻,从而导致情感上的疏离。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呈现出如下状态:一是死板。学生由于无法感受到文章内容表现的情感,进而理解不足,从而形成了一种“贴标签”的固定模式。二是空洞。学生认为课文内容脱离了现实生活,只将它当成了一个故事,对于它背后的生动历史没有认识和感觉,对于革命精神的感受也是一片空白。三是雷同。学生对革命文化题材类文本不感兴趣,对文本内容的独特认识和感受不深,从而导致对革命文化题材文本和英雄叙事产生误解。
(二)教师:教学层面有偏差
1.文本解读差异
文本的理解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然而,有些教师对革命文化题材课文的理解不够透彻,致使教育“失位”。例如,有些教师在教这类课文时给人物“贴标签”,致使学生的阅读无法真正、有效地进行,从而对革命文化题材课文失去阅读兴趣。有些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过分地、随意地解读课文内容,背离了课文内容正确的价值取向。
2.学科定位差异
语文课程既有工具性也有人文性,将革命文化题材课文融入小学教材,旨在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以及对国家、对党、对社会的热爱,并逐步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对学科定位认识不清,出现了两种极端的情况:一是过于注重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忽视语文的工具性;二是过分注重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把课文作为实践的手段,使课文内容失去人文性和思想性,致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使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没有得到落实。
二、教学定位及目标导向
(一)指向学生“家国情怀”的精神涵养
与其他题材课文相比,革命文化题材课文发挥着民族教育的作用,以培育社会主义接班人为根本。当代学生远离革命战争年代,因此很难感觉到如今和平的来之不易,因此语文教材中融入了革命文化题材的课文。例如,《我是中国人》主题鲜明地表明了“我”的国家身份,且生动地讲解了祖国与民族的概念,可以培养学生对国家的基本认识及对祖国的热爱,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二)指向学生“言意兼得”的素养提升
以革命文化为主题的文学作品创作具有丰富的教育性,需要借助语文学科的育人方法来达到教育目的。在小学中、高年级的革命文化主题教学中,教师常将人文素质与语文知识相融合,形成前后连贯、螺旋上升的态势。例如,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语文素养以“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为核心,在总结的同时,通过对重要人物、事件的描写,体会各个时代人民的爱国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把革命文化融入语言文字的训练中,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二者的辩证统一。
三、解决策略及运用例谈
(一)立足学生本位,拉近生本距离
1.关联影视作品,拉近时空距离
在学习革命文化题材课文时,学生认为课文内容脱离现实生活,只将它当成一个故事,对于它背后的生动历史没有认识和感觉,对于革命精神的认识也是一片空白。因此,在教学革命文化题材课文时,教师可以找寻相关的影视作品素材,这些素材如运用得当,可以缩短时空的距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在教学《吃水不忘挖井的人》前,可以要求学生和父母一同观看《闪闪的红星》这部电影,让学生对这个故事有初步的认识。有了电影作为背景,学生就不难理解文本内容。
2.寻访革命事迹,拉近认知距离
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前,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寻访曾经的抗战老兵,感受朝鲜战争的惨烈。学生从革命老兵讲解的“有血有肉”的红色故事中,对抗美援朝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能感受革命先烈们不畏牺牲的英勇。通过寻访,学生对英雄邱少云的事迹有了更多的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校园周围的红色资源,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特点,开展红色教育研学。通过这些活动,学生深刻地感受到和平年代的来之不易,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二)立足教材本位,坚持资源整合
教师要树立课程意识,对课程资源进行全面的开发与整合,而不能将课文作为唯一,还要将教材与社会生活、学生经验进行拓展和重组,使之成为新的教材资源。教师要把课内资源整合起来,对革命文化进行多元化的渗透和了解。语文教材的各个板块中都有革命文化的渗透,在优化革命文化题材课文教学策略时,除了课文以外,还要注重单元介绍、课后练习、阅读链接等内容,进而增强学生的单元整体意识。同时,教师也要充分发掘课外教育的资源,使教学方法与时俱进,从而使革命文化得到有效的传承。
(三)聚焦语言品析,领悟表现形式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还收录了一些关于和平时期扎根在普通工作岗位上的英雄故事。例如,六年级上册的《桥》是一篇短篇小说,讲述了大水将至,村民们逃离时老支书镇定指挥过桥,最后剩下老支书被水淹没的故事。大多数教师都能以语文要素为中心,指导学生结合具体的故事、情境来体会老支书的性格特征。这样,学生很容易忽视对作品主题进行研究。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引导他们进一步分析文章内容,把重点放在课题“桥”上,“桥”是老支书为维护人民利益而架起的一座生命之桥,一条连接着党和人民的精神纽带,从这点来看“桥”一词双关。教师还要聚焦双关语的意蕴品析,引导学生领悟革命文化的深刻性和丰富性,进而提升革命文化题材课文教学的有效性。
(四)运用链接史料,理解英雄人格
“体验革命先烈、为民族解放事业而英勇战斗的人民群众的革命精神、革命人格”是学习革命文化题材课文的目的之一,通过对特定词汇的联系,可以使主人公置身于历史的洪流之中,从而辨别出其所蕴含的革命精神与个性。例如,教学《黄继光》时,大多数教师都会通过对角色的描述来让学生感受英雄主义。但是通过这种方式很容易使教学停留在表象和口号上。学生对人物的言谈举止理解显得非常浅薄,甚至软弱无力。只有通过对历史背景的阐释,引导学生对英雄行动的客观要求和强烈的主观意愿进行分析,同时以特定词汇将历史资料串联起来,建立起学习支持,才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英雄的革命精神与个性。
综上所述,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采取适当的方法教学小学革命文化题材课文,使教学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而加深人文内涵理解。同时,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和鼓励学生多读革命文化题材名著,多收集其中优秀诗句,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进而达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的,优化革命文化题材课文的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王芳.小学语文革命文化题材课文教学定位和策略优化[J].语文教学通讯·C刊,2022(3).
[2]何奕宁,吴春彦.小学语文革命文化题材课文教学探索与实践[J].语文教学通讯·C刊,2022(3).
[3]许悦.小学语文部编教材中革命文化题材课文的阅读教学策略[J].读与写,2021(6).
[4]王倩.小学语文革命文化篇目的教学实践研究[J].科教文汇,2022(4).
[5]王迎春,王瑜.革命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程的实践问题与优化路径[J].平顶山学院学报,2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