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语文要素的“三维”视角

2025-01-20 00:00:00李赠华
小学教学研究 2025年1期
关键词:编者要素教材

【摘要】语文要素的提出,是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一个突出亮点。语文教学有效落实要素,须正确理解编者意图,并在教学过程中准确把握层级性、批判性和融合性,摒弃要素化,才能真正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文要素语文素养

笔者认为,过去的语文教学目标、逻辑、结构等过于模糊,导致了一定的随意性。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创新性地提出语文要素,并自成体系,给一线语文教师确立了一个“坐标”。这是语文教学改革专业化、科学化道路上的一次自我突破。要真正有效地落实语文要素,教师应该从编者意图、教学过程和素养发展三个维度展开精准解读。

一、解读好编者意图的语文要素

要素,是构成事物必不可少的因素,是组成系统的基本单元,是系统产生、变化、发展的动因。语文要素是什么呢?要弄清这个问题,教师必须先弄清语文要素的编写思想和理念在教材中是如何呈现的。

打开统编版语文三至六年级各册教材,编者很清晰地把语文要素呈现在我们眼前。各个单元“导读”页中,一个人文主题和两个语文要素。多数情况下,这两个语文要素,一个指向阅读,一个侧重习作。这两个语文要素,都是用句子来表述。如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两个语文要素:“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写一种事物,表达自己的感情”。这种“要素”表述,与我们印象中的“概念化”表述不太一样,如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所以,把教材中呈现出来的编者意图的语文要素“概念化”,或许是解读编者意图的路径之一。

教师按“主题”“阅读”“习作”“口语交际”“语文园地”等板块,把三至六年级各个单元中的语文要素进行了归纳、梳理,然后检索其中的高频词。其中,单字检索“听”“说”“读”“写”,分别使用12、63、97、179处。而词语检索情况:阅读使用30处,观察使用15处,思考使用9处,想象使用30处,表达使用49处,感受使用32处,理解使用27处,体会使用47处,比较使用5处,复述使用6处,仿写使用6处,语言使用24处,文字使用2处,文化使用4处,想法使用12处。

从梳理和检索的结果来看,我们认为,编者呈现在教材中的语文要素,具有以下几个表征:

其一,既指向学科性质,又指向学习策略。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从教材关于要素的表述中检索的高频词来看,无论是“听”“说”“读”“写”,还是“语言”“文字”“文化”“阅读”“表达”等,都是指向语文课程性质的,而“观察”“思考”“理解”“体会”“比较”等,更多是指向学习策略的。可见,编者意图的“语文要素”,不是纯粹的“语文”要素,而更倾向关于“语文+学习”的要素。笔者以为,大致包括语文知识要素、语文习惯要素、语文策略要素和语文能力要素。

其二,既有纵向关联,又有横向组合。统编版语文三至六年级各册教材中的语文要素,整体上是经纬状分布的。纵向经线,是“要素”的螺旋上升,根据不同年级的学习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例如:关于想象,三年级上册提出“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三年级下册提出“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体会优美生动的语句”和“走进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四至六年级结合不同文体的学习,如神话、民间故事、小说、艺术等,对“想象”提出不同的要求,如六年级上册的“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横向纬线,是同一要素在课文中提示、课后思考题以及“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口语交际”“习作”等板块中的呈现。如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围绕要素关键词“新鲜感”编排,见表1。

其三,只是“设计方案”,不是“施工图纸”。教材,是编者的结晶;教学,是教师的实践。这两者之间不应该,也不可能完全等同起来。编者在教材中安排的语文要素,是一种面向全体的普适型方案。每一位语文教师不应该生搬硬套,让它们“硬着陆”,而应该在具体的教学现场中,结合具体的学生特点以及文体特点,设计自己的“施工图纸”。比如,“猜测”“提问”是包括语文学习在内的所有学习的策略要素之一,但“猜测”只安排在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而“提问”只安排在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对此,教师就不能只在这个单元学习中有效落实,而在其他单元的学习中再不提及。

二、落实好教学过程的语文要素

明确了编者意图落地于教材中的语文要素及其表征后,一线教师的“施工图纸”就有了更清晰的方向:紧扣语文学科性质,指向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落实语文要素应该准确把握好“两性”:

其一,层级性。教材中的语文要素呈螺旋递进式安排,这是符合学生学习规律和语言发展规律的。比如,对于复述能力的培养,二年级教材安排借助图片等讲故事;三年级教材安排详细复述;四年级教材安排简要复述;五年级教材安排创造性复述。阅读教学中,教师如果对这一编排不了解,对复述能力发展的几个阶段不清楚,只是想当然、经验主义式地“我的课堂我做主”,那就可能偏位、越位,如先训练“简要复述”再落实“详细复述”。此外,在二年级“讲故事”的要素训练中,教材设计了“图片”“关键词语”“关键句子”“示意图”“表格”等支架。在三至五年级的复述训练中,这些都是应该继续使用和巩固的。因此,教师必须非常熟悉编者的要素方案,每次单元备课时,都要认真对照关于这一要素的层级要求、前后关联,并了解相关的学习支架,这样才能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其二,融合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单元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让语文要素成为两者统一的黏合剂,而不是两者之间的分水岭。因此,教学设计要特别讲究过程的融合性。如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我手写我心,彩笔绘生活”,语文要素是“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和“写一件事,把事情写清楚”,安排的课文是《麻雀》和《爬天都峰》,另外还有《我家的杏熟了》和《小木船》两篇习作例文。为了落实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进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时,教师应该从三个层面进行融合。第一,教师要将语文要素融为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通过写清楚一件事展示自己的生活;单元学习结束时,则通过这一标准检测学生的达成度。第二,教师要将语文要素融进并贯穿整个单元的教学活动。在两篇课文和两篇习作例文的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提炼“这是一件什么事,厘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事情的发展顺序是怎样的,作者是怎样在写清楚这件事的过程中展现自己的美好生活的”。第三,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语文要素内化为学习策略。一方面,单元学习整理时,教师要让学生梳理“把一件事写清楚”的基本策略;另一方面,要引领学生将所学的“把一件事写清楚”的策略,如“交代明白时间、地点和人物”“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等内化成元认知,调控自己的内部语言建构,并在表达中积极运用。

三、发展好提升素养的语文要素

语文是母语课程,它是在“习得”中掌握、提升的。聚焦语文要素的教学,不能走向“要素化”,把课堂变成枯燥的要素操练,而应该与实践已证明行之有效的主题阅读、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等融会贯通,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激活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所需的语文要素。

其一,在“三位一体”中活化语文要素。“三位一体”,即“教读—自读—课外阅读”教学结构。落实这一教学结构,有助于教学更精准,更有助于学生大量阅读和自主阅读。但是,“三位”要真正实现“一体”,必须有一条主线贯穿其中,而语文要素便是这根有效的“红绳”。比如,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小说”专题,组织学生自读与课外阅读时,教师应该进一步强化“感受小说人物形象”这一语文要素,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留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厘清小说情节,关注环境描写。

其二,在整本书阅读中融会语文要素。单篇阅读必须和整本书阅读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学校推行过“48本书”阅读计划,结合语文教材,为每个年级精选了8本必读书,每个学期安排4周的课时量,课内组织学生阅读、分享其中的2本课外书。在每本书的导读设计中,教师尽量把适合书本文体特点的语文要素,以及相关联的语文要素安排进来,作为导读指引和评价标准。几年的实践证明,学生对语文要素的吸收、内化更为扎实、更为鲜活,他们的阅读兴趣也得到激发,阅读能力得到提升。

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一定是在语文这片“海”里的。因此,语文教学一定不能让学生眼里只有语文要素之“水”,而应该让教师自己和学生时刻都清晰而真切地感受到:我们一直在语文之“海”中!

【参考文献】

李希贵.“语文主题学习”再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20(3).

猜你喜欢
编者要素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当代水产(2020年4期)2020-06-16 03:23:30
编者语
编者有话说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现代园艺(2017年22期)2018-01-19 05:07:22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编者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