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信息科技学科教学中,部分学生缺乏主动学习动力和深入探究精神,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能掌握零散的知识点,无法将知识有效串联,形成连贯、完整且系统的知识体系。针对这一现状,本文提出了“1+X”问题链的教学方式并阐述了将其应用于教学实践的重要性,同时通过深入剖析问题链的组成要素,提出了三条具体的教学策略,以期能够通过系统化、问题导向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帮助学生构建起系统的知识体系,提高小学信息科技教学效率。
关键词:“1+X”问题链;小学信息科技;模块化问题链;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674-2117(2025)01-0046-03
“1+X”问题链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中围绕一个核心问题“1”展开,通过解决与之相关的多个子问题“X”来构建知识体系。该模式的特点是将问题作为学习和教学的起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深入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1+X”问题链更注重知识的连贯性和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将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个相互关联的小问题,帮助学生逐步构建起完整的知识结构,同时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此,本文将探讨如何运用“1+X”问题链模式优化小学信息科技教学,以促进学生信息科技素养的全面提升。
剖析“1+X”问题链的组成要素
在“1+X”问题链教学模式中,核心问题“1”是问题链的起点,它通常是一个复杂且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1]拓展问题“X”是围绕核心问题衍生出的多个子问题,这些子问题与核心问题紧密相关,形成一个由浅入深、由点到面的知识网络。而问题链的组成要素主要包括问题的设计、问题的逻辑关系、问题的难易程度以及问题的解决策略。具体来说,设计问题要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问题间的逻辑关系要清晰,确保问题之间的连贯性和递进性,难易程度要适中,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不至于过于困难而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解决策略要多样化,教师需要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和思路来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依托“1+X”问题链模式优化小学信息科技教学
依托“1+X”问题链模式优化小学信息科技教学,首先需紧扣课程标准,确立问题链的核心问题,确保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一致性。[2]其次,通过模块化分解问题链,将核心问题细化为多个子问题,多维度指向课程教学目标,增强教学的系统性和针对性。最后,结合信息科技应用案例,营造具体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解决实际信息技术问题的过程中应用知识。这三个环节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一个问题驱动、目标导向、情境依托的优化教学路径,旨在提升学生的信息科技素养和问题解决能力。
1.紧扣课程标准,确立问题链核心问题
依托“1+X”问题链模式,在优化小学信息科技教学的过程中,紧扣课程标准,确立问题链核心问题是开展教学最为关键的一步。[3]《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是教学活动的指南针,它明确了学生在各学习阶段应达到的知识和技能水平,故在确立问题链的核心问题之前,教师要仔细研读课程标准,明确各单元和课时的教学目标和要求,理解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核心概念以及这些要求之间的逻辑关系,同时还要了解课程标准中强调的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接着,基于课程标准,确定每个单元或课时的核心问题。核心问题是整个问题链的起点和灵魂,应该概括和反映该单元或课时的核心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所以,教师要分析每个核心素养的具体内涵和表现,同时,根据课程标准和核心素养的要求,提炼出学生在信息科技学习中必须掌握的关键能力,如学生使用特定软件或工具、解决具体问题的技能等。接着,将这些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转化为具有探究性和开放性的核心问题,并使用清晰、简洁的语言表述问题,确保问题的表述能够涵盖课程标准中要求的知识和技能。
例如,在“数据处理与应用”模块,教师可将该模块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转化为以下核心问题:①如何设计一个数据收集方案,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②如何利用特定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以发现数据中的规律和趋势?③如何选择合适的图表类型来呈现数据,以清晰地传达信息?这些问题既涵盖了课程标准中要求的知识和技能,又具有一定的探究性和开放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解决问题。
2.模块化分解问题链,多维指向课程教学目标
在确定核心问题后,教师要将其分解为若干个相对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的子问题,这些子问题可引导学生从浅入深、由易到难地探索知识。在分解子问题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其一,逻辑性和关联性。子问题之间应该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形成一个连贯的问题链。例如,在“数据的可视化表达”单元中,教师可以将核心问题分解为“数据可视化有哪些基本形式”“不同的数据可视化形式适用于哪些场景”“如何选择合适的可视化工具进行数据分析”“在数据可视化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等子问题。这些子问题层层递进,引导学生逐步掌握数据可视化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其二,挑战性和适宜性。教师在分解子问题时,需确保每个子问题的难度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又不会让学生感到过于困难而失去信心。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经验,合理控制子问题的难度,确保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获得成就感。
其三,开放性和引导性。子问题应该具有一定的开放性,鼓励学生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和探索。同时,教师还需要通过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明确思考的方向和解决问题的路径,避免学生在探索过程中迷失方向。
其四,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子问题的设计要与课程标准保持一致,确保学生能够通过解决这些问题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学习目标。教师需要仔细对照课程标准,检查子问题是否涵盖了所有的核心概念和技能要求,是否体现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
具体来讲,教师需要遵循以上分解原则,根据课程内容的逻辑结构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整体教学目标细化为若干个具体可操作的小目标。这些小目标将成为模块化分解问题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接着,根据这些小目标,构建模块化框架,确保每个模块都紧密围绕一个或几个具体的教学目标展开。例如,教师在为学生教授“编程基础”这一主题时,可将其分解为“理解编程基本概念”“掌握基本编程语法”“设计简单程序”等子模块,每个模块都对应特定的教学目标。
在构建模块化框架后,需将核心问题及其子问题合理地分配到各个模块中,确保每个模块都包含一系列相互关联、结构有序的问题。此外,教师需要在每个模块中确定一个核心问题,这个问题要能概括该模块的主要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例如,在“理解编程基本概念”模块中,核心问题可以是:“什么是编程?编程的基本要素有哪些?”再将模块核心问题分解为若干个具体的子问题:“编程语言的种类有哪些?”“编程中的变量和常量是什么?”“编程中的循环结构是如何工作的?”这些子问题要能够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索各个模块内容。
在确定模块核心问题和子问题之后,教师可将这些问题按照逻辑顺序连接起来,形成一条完整的问题链。通过问题链引导学生掌握模块中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确保学生能够达成课程标准规定的学习要求,同时还需在问题链中融入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等。
3.结合信息科技应用案例,营造问题链教学情境
在小学信息科技教学中,依托“1+X”问题链模式进行优化,不仅要求紧扣课程标准确立核心问题,进行模块化分解,还需要结合信息科技应用案例,营造问题链教学情境,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师需要先从现实生活中精选与课程内容紧密相关的信息科技应用案例,这些案例应具有代表性、实用性和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例如,在教授“数据处理与分析”时,教师可以选择学生熟悉的学校运动会成绩分析、班级图书借阅量统计等案例。在确定信息科技应用案例后,教师要将这些案例巧妙地融入问题链的设计中。具体做法可以是将案例作为问题链的背景或情境,设定一个能够概括案例核心内容和教学目标的核心问题。例如,在“数据处理与分析”案例中,教师可将核心问题设定为:“如何运用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提高运动会成绩分析的准确性和效率?”接着,结合案例的具体情境和细节,将核心问题分解为若干个相互关联、结构有序的子问题,如“运动会成绩数据有哪些来源和格式”“如何清洗和整理这些数据”“如何选择合适的数据分析工具和方法”“如何解读分析结果并给出改进建议”等。
其次,教师要为学生营造问题链教学情境,在PPT上为学生列举运动会部分成绩数据,并要求学生利用Excel、Python等数据处理软件,模拟运动会成绩分析的过程,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依次解答子问题。具体环节为:先让学生观察数据,接着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探讨分解出的子问题:①“运动会成绩数据有哪些来源和格式?”(目的是让学生观察表格的布局和内容);②“如何清洗和整理这些数据?”(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处理缺失值、异常值等);③“如何选择合适的数据分析工具和方法?”(让学生根据数据类型和分析目标选择工具和方法);④“如何解读分析结果并给出改进建议?”(鼓励学生基于数据分析提出改进措施)。
参考文献:
[1]王少峰,王丽丽.“1+X问题链”式的小学信息科技教学探索[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23(22):58-60.
[2]刘小峰.指向思维进阶的小学信息科技问题链教学实践与思考[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24(12):54-57.
[3]石慧慧.借助问题链开展小学信息科技学科教学实践探究[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23(23):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