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受到时代潮流、湖南湘江文化和中国早期共产主义思想的影响,青年毛泽东经历了从民主主义者到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过程。青年毛泽东思想转变对当代青年具有重要启示:(一)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二)理论联系实际,在社会实践中磨炼意志;(三)努力学习,培养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素质能力。
关键词:青年毛泽东;思想转变;历程;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D231;A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5)02-0038-04
The Reasons for the Ideological Transformation
of Young Mao Zedong and Its Contemporary Value
Xu Miaoyan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Harbin 150080)
Abstract: Influenced by the trend of the times, Huxiang Culture, and the early communist thought in China, young Mao Zedong underwent a transformation from a democrat to a Marxist. And his ideological transformation holds significant enlightenment for contemporary youth: (1) Establishing ideals and beliefs, and cultivating correct values; (2) Integrating theory with practice, and honing one’s will in social practice; (3) Studying diligently and developing qualities and abilities that meet the demands of the times.
Keywords: young Mao Zedong; ideological transformation; process; contemporary value
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之一,青年毛泽东经过了一次次探索,从实践中积累经验,在众多救国思想中选择并坚定了马克思主义。通过了解青年毛泽东思想转变的历程,对青年毛泽东思想转变的原因进行分析,不仅可以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研究,而且可以为当代青年提供现实启示,激发当代青年投身实现中国梦的伟大斗志。
一、青年毛泽东思想转变的历程
在毛泽东的成长历程中,目睹了清政府的腐朽、列强的肆意剥削、贫苦大众流离失所;目睹了各路爱国人士为探寻国家出路所做的努力。这些促进了青年毛泽东对国家出路的思考和探寻,最终他坚定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道路。
(一)成为民主主义者
毛泽东出身于农民家庭,早年受到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接受了四书五经的传统教育。但是相比于枯燥的四书五经,毛泽东反而更钟爱于旧式小说,特别是有关“造反”类的故事,《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关于政治斗争和战争类的小说对毛泽东的思想有所启发。
1910年,毛泽东考入湘江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开始走出偏僻的农村,开阔视野,这成为其人生的重要转折[1]。1911年,毛泽东进入长沙湘乡驻省中学学习,通过接触由同盟会主办的《民立报》,开始初步了解孙中山的资产阶级革命思想。
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义爆发,辛亥革命拉开了序幕,全国各地相继爆发起义。10月22日,起义在长沙爆发,封建专制统治被推翻。受到革命党人的影响,毛泽东毅然决然投笔从戎,加入当地共和军,为革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上层政界达成和解后,毛泽东退出了军队,多次辗转各个学校,寻求读书机会,后进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习。在此期间,毛泽东不忘提升自己,经常在湖南省立图书馆读书学习,广泛阅读。这段时间的经历不仅丰富了毛泽东的知识,而且拓宽了毛泽东的视野,对其世界观产生了深刻影响。
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后为《新青年》),新文化运动爆发。这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们长久以来被禁锢的思想,毛泽东在恩师杨昌济的推荐下开始关注《新青年》,为其思想深处埋下了民主和科学的种子。
(二)从民主主义者到马克思主义者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国家成立。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第五号第五卷发表了《庶民的胜利》《Bolshevism的胜利》,热情歌颂了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开始有更多人了解到马克思主义思想。同年,毛泽东为赴法留学筹措经费来到北京,在老师杨昌济的推荐下,毛泽东与李大钊相识,成为北大图书馆的助理员。
在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助理员期间,李大钊对毛泽东思想形成有深刻的影响。作为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第一人,李大钊所著的《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克主义的胜利》使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有了初步的认识,为之后他成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奠定了思想基础。毛泽东曾提道,“我在李大钊手下担任国立北京大学图书馆助理员的时候,曾经迅速地朝着马克思主义的方向发展。李大钊是我‘真正的老师’。”[2]132
1919年5月4日,随着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五四运动爆发。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毛泽东随后也发动了湖南反帝爱国运动。五四运动之后,《新青年》开创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开始从思想启蒙刊物转向马克思主义宣传刊物。
1919年7月,湖南学联创办《湘江评论》,毛泽东担任主编,发布了一系列包含自我见解的评论性文章,在文章中毛泽东赞扬了十月革命的巨大作用,并指出要想获得民族解放、实现民族独立,必须把广大人民群众团结起来,“什么力量最强?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3]此时的毛泽东产生了共产主义思想。
1919年,毛泽东第二次来到北京,为揭露军阀张敬尧的恶行争取舆论支持,这次北京之行,毛泽东与李大钊积极交流,对共产主义思想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正如毛泽东后来所说,“在他的帮助下,我才成为一个马列主义者。”[4]601920年5月,毛泽东来到上海,与陈独秀探讨改造湖南的计划与读过的马克思主义著作,“陈独秀谈他自己的信仰的那些话,在我一生中可能是关键性的这个时期,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印象”[2]133,与“南陈北李”的思想探讨,使毛泽东收获颇深。
回到湖南之后,毛泽东的思想发生了重大转变,“到了1920年夏天,在理论上,而且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我已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而且从此我也认为自己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5]随后,毛泽东发动湖南自治运动,试图建立“湖南共和国”,但是受到湖南地方军阀阻碍,最终不了了之。湖南自治运动的失败也使毛泽东深刻认识到,温和的改良不能拯救中国,必须实行暴力革命,“政治界暮气已深,腐败已甚,政治改良一涂(途),可谓绝无希望。吾人惟有不理一切,另辟道路,另造环境一法。”[6]
1920年,毛泽东收到蔡和森、萧子升的来信,主要是关于法国蒙达尼集会上就“改造中国与世界”方针所产生的分歧[7],蔡和森认为,我们应当效仿俄国的十月革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道路;萧子升认为,我国更适合无政府主义,提倡无强权的“温和”革命。毛泽东在回信中表示赞成蔡和森的主张,我国应当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温和的改良路线在中国是行不通的。1921年,在新民学会上,毛泽东旗帜鲜明地提出要采用“激烈方法的共产主义”[8]。同年7月,毛泽东作为湖南代表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9]。
二、青年毛泽东思想转变的原因
毛泽东生于战火纷飞的年代,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压迫,使人民群众无时无刻不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同时,面对各方势力的威胁,无数爱国人士抛头颅、洒热血,为寻求救国之路不断尝试,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青年毛泽东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道路。
(一)适应时代潮流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民族危亡之际,各路爱国人士纷纷寻求救国之法。农民阶级发动了太平天国运动,试图建立一个理想天国,提出了平均主义的思想;地主阶级发动了以“自强”“求富”为口号,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的洋务运动,企图通过只学器物、不变制度而实现国家富强;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戊戌变法,想要通过和平改良的方式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第一次世界大战西方列强的丑恶嘴脸使一些青年知识分子对资本主义彻底失望,而十月革命的爆发为中国带来了新的希望,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开来,形成了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青年。毛泽东曾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10],这使正在苦苦寻找救国希望的中国先进分子看到了希望,也使他们了解到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也可以通过走社会主义道路实现自身解放。总之,各个阶级的爱国人士都不断尝试,试图挽救民族危亡,而毛泽东正生于这样一个时代,也必然会投入时代的洪流之中。
(二)湖南湘江文化影响
毛泽东生于湖南,早年曾在长沙求学,因此他的思想深受湖南湘江文化的影响。湘江文化是中国传统地域文化之一,其中蕴含着爱国、变革、民本、实事求是等思想,早在明末清初,湖南的知识分子王夫之就主张反对专制、提倡民主,强调爱国主义,在当时影响较为广泛;近代以来,作为中国历史上四大书院之一的岳麓书院也培养了曾国藩、左宗棠、魏源等爱国志士,毛泽东的恩师杨昌济也是出身于此,毛泽东在与友人的信中提到,“弟观杨先生之涵宏盛大,以为不可及。”[4]19生长于这片土地的毛泽东必然深受其熏陶,人生观、世界观受到其深刻影响。
崇尚节气和变革是湘江文化的主要特征,从魏源提倡“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到以曾国藩、左宗棠为首领导的洋务运动,再到为变法牺牲的谭嗣同,都对毛泽东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激发了他的爱国意识,也为他的爱国壮举奠定了基础。
(三)早期共产主义思想影响
毛泽东是《新青年》的忠实读者,因此《新青年》中所宣扬的民主和科学等观点对毛泽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尤其是五四运动之后,《新青年》开始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其宣传的“民主、科学”也开始具有马克思主义内涵,促进了毛泽东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启蒙。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工作期间,经常与李大钊探讨国家大事,讨论对俄国革命的看法,李大钊早年东渡日本留学,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青年毛泽东在李大钊的影响下阅读了大量有关社会主义的书籍,对早期共产主义思想有了一定了解。尤其是1919年,毛泽东第二次来到北京与李大钊进行了深刻的谈话,1920年,在上海与陈独秀进行思想上的探讨,都促使其走上马克思主义的道路。
三、青年毛泽东思想转变对当代青年的启示
青年毛泽东的思想发展过程对当代青年来说,是学习和理解党史的宝贵资源,有助于他们更深刻地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价值,并为其发展贡献力量。
(一)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抓住青少年价值观形成和确定的关键时期,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11]。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引导青年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极为重要的。青年毛泽东正是在崇高理想的引领下,胸怀天下,一步步坚定自己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并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条件的提升,当代青年一定程度上存在社会责任感缺失的现象,面对外界的信息也容易陷入迷茫,关键原因就在于理想信念的缺失。因此,当代青年应以青年毛泽东为榜样,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联系起来,肩负起时代赋予青年的重任,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去。
(二)理论联系实际,在社会实践中磨炼意志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将书本上的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探寻事物发展的真理。青年毛泽东正是身体力行地做到了这一点,在湖南一师求学期间,毛泽东非常注重知识与实践的结合,经常与同学们前往乡下调研,了解平民百姓的生活状况,这样的经历也引发了他对中国社会的思考,认识到中国革命的成功需要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毛泽东开阔了自己的视野、增长了自己的知识,也更加明白哪种理论更适合中国的实际情况。
当今社会是科技化、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科技的发展不仅为青年人获取信息提供了便利,同时也使一些涉世未深的年轻人在面对各式各样的信息时不能更好地辨别,因此提升自身辨别信息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在接收到某种信息或思想时,首先应该做的便是通过各种渠道查找权威资料,去伪存真;其次便是将其应用到实践中,用实践来检验其真理性;最后,我们不能局限于对书本知识的学习,更要活学活用,用理论指导实践。尤其是对马克思理论的学习,当代青年更应该加强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在实践中书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
(三)努力学习,培养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素质能力
早在长沙读书期间,毛泽东便严格要求自己,大量阅读各种书籍,研读中外军事著作,也为其独特的军事理论奠定了基础。除此之外,青年毛泽东也特别注重体育锻炼,1917年其在《新青年》上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在文章中,毛泽东提出应通过体育锻炼修身养性,增强身体素质,对如今发展体育运动仍具有重要意义,其自创的“毛氏六段操”也深受大众喜爱。当代青年应该学习毛泽东的奋斗精神,不仅要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将所学知识与社会实际紧密结合,更要注重增强自身的身体素质,强健体魄,培养综合素质,助力时代发展。
青年毛泽东以家乡韶山为起点,志存高远,一步步从一个农家子弟成长为一个成熟的马克思主义者,将个人理想与救国救民相结合,这其中的原因与他自身的刻苦努力息息相关,青年毛泽东正是秉持着坚持真理、救国救民的理想信念,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坚持不懈地学习理论知识,置身于人民群众中不断实践,一步步成长为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当代青年也应当勤奋学习,将学习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积极投身强国建设实践。
四、结束语
青年毛泽东的思想经历了从民主主义者到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最终在主客观条件共同作用下,成为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近代以来,在谋求民族独立的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经历了反复的对比、试探,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道路。毛泽东发表在《〈湘江评论〉创刊宣言》中的文字令人印象深刻,“时机到了!世界的大潮卷得更急了!洞庭湖的闸门动了,且开了!浩浩荡荡的新思潮也已奔腾澎湃于湘江两岸了!顺他的生,逆他的死。”[4]51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在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题之下,我们青年人更要树立远大理想,理论联系实际,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杨粤芳.毛泽东编辑实践与编辑思想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8.
[2]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M].董乐山,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
[3]中共湖南省委党史研究院.中国共产党湖南历史:第1卷(1921-1949)[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21:37.
[4]金冲及.毛泽东传:1893—1949[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5]龙平平,李占才.细说觉醒年代[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21:235.
[6]吴雁南,冯祖贻,苏中立,等.中国近代社会思潮(1840-1949):第3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255.
[7]蔡淼.蔡和森群众观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20.
[8]张因,李莹.解析毛泽东1920年12月1日致蔡和森等人的信[J].党史纵览,2018(5):50-52.
[9]王树人.毛泽东一生所担任的职务[J].党史博采(纪实),2013(23):35-38.
[10]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1.
[11]卢会志.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人生价值观的重要论述及对青年工作的启示[J].青年学报,2022(5):46-50.
作者简介:许苗艳(2001—),女,汉族,山西长治人,单位为黑龙江大学,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
(责任编辑:张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