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洲,为了对付偷猎,部分国家,如肯尼亚、坦桑尼亚和乌干达,把猎杀大象并出售象牙定为违法行为。但这些法律一直很难得到遵守,偷猎行为仍在发生,大象的数量在继续减少。
而另一些国家,如博茨瓦纳、南非、纳米比亚和津巴布韦,则采取了另外的方式。他们通过法律允许人们捕杀大象,但只能捕杀作为自己财产的大象,这样一来大象便成为私人物品。人们有了保护自己土地上的大象的动力,结果在这些国家,大象的数量开始增加,在南非甚至出现了大象数量猛增的情况。
大象之所以被猎杀,是因为象牙具有一定的商业价值。但并不是所有具有商业价值的动物都面临这种威胁。比如黄牛,作为有价值的食物来源,没有人担心黄牛会灭绝。
经济学帮我们作出了解释。因为大象是公共资源,而黄牛是私人物品。大象遍布非洲的热带草原,不属于任何人,因此每个偷猎者都会尽可能多地猎杀它们,以获取更多的利益。而黄牛是私人放养的,每个养牛人为了赚钱都会维持自己牛群的数量稳定。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非洲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效仿南非等国的法律制度,将大象私有化。在这样的制度保护下,大象灭绝的风险得到了有效控制。
2007年,环保组织“海洋守护者协会”提出采取一切必要手段阻止日本的年度捕鲸活动。
日本外务大臣冈田克也后来表示,日本不打算停止在南极海域的捕鲸活动。“我认为饮食是一国文化中的重要元素,因此有必要相互尊重并认同彼此的文化。”
日本的商业捕鲸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日本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捕鲸、食鲸国。1986年国际《禁止捕鲸公约》生效,世界各国宣布放弃商业捕鲸,包括日本。但日本从1987年开始,打着“科学研究”的旗号,绕过国际公约,重新开始大规模捕鲸。鲸的数量因此急剧减少。
鲸的数量锐减,是因为鲸不属于任何人和国家。它们在公海里游弋。不只是日本,先后有好几个国家宣布不再遵守禁止捕鲸的国际条约。日本的捕鲸人绝对明白,自己目前的做法会威胁到鲸的生存,进而损害自身的生计。可每个捕鲸人也都知道,由于鲸没有主人,自己捕不着的鲸鱼,最终会被别人捕获。
人们对可以畜养的黄牛享有可靠的所有权,对鲸却无法享有。这一事实相当程度上解释了前者繁衍不息、后者濒于灭绝的原因。
(秋水摘自中国华侨出版社《经济学的诡计大全集》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