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奇迹

2025-01-15 00:00:00摩根·豪泽尔宋红波符李桃
读者 2025年2期
关键词:灯丝爱迪生

历史上常有这种观点:过去的创新很伟大,未来创新的空间应该不会很大,因为容易的创新都已经实现了。

1908年1月12日,《华盛顿邮报》用一整版刊载了一篇文章,文章中讲到了托马斯·爱迪生。

那时,爱迪生已经改变了世界,他就是那个时代的史蒂夫·乔布斯。

《华盛顿邮报》的编辑问道:“创新的时代正在过去吗?”

爱迪生重复对方的措辞:“正在过去?”他显然很诧异,编辑竟然会问出这个问题。他说:“怎么会过去?创新的时代还没开始呢。这就是我的回答。还有别的问题吗?”

“那么,你觉得未来50年里,机械和科学的进步会像过去50年的一样显著吗?”编辑继续发问。

“会更大,更显著。”他答道。

“那你觉得进步会发生在哪些领域呢?”

“所有领域。”

这不是盲目的乐观主义。爱迪生非常了解科学发明的过程。重大的创新不会一蹴而就,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一个个小创新凝聚而成。爱迪生不是伟大的规划师,而是一位成果丰硕的“修补匠”。他探索用不同的方法将众多小创新聚合在一起,相信小发明可以汇聚成意义重大的发明。

例如,爱迪生不是第一个发明电灯泡的人,他只是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作了巨大改进。19世纪初——比爱迪生发明新型电灯泡早了约3/4个世纪——英国化学家汉弗里·戴维发明了一种用碳棒作为灯丝的电灯,叫作弧光灯。

它和爱迪生发明的灯泡工作原理相似,但是弧光灯的光线过强,直视可能会让人失明,而且只能维持几分钟的照明时间,灯丝很快就被烧坏,因此极少得到使用。爱迪生的贡献在于,他改善了灯泡的亮度以及灯丝的使用寿命。这是一项巨大的突破,但这项突破建立在前人数十项看似意义不大的小突破的基础上。

正因如此,爱迪生对创新的前景非常乐观。

他解释道,你永远无法预料,一个小小的发现最终会带来什么影响。一有新的发现,马上就会有很多实验者和发明家对它进行各种各样的研究。

他举了一些例子:“以法拉第的铜盘实验为例。它看起来就像个科学游戏,对吧?但这个实验最终给我们带来了电车。或者以克鲁克斯的阴极射线管为例,它最初看起来仅仅是一项理论研究,但我们从中得到了X射线。今天,一大群实验人员正在努力工作,没人能预言他们的实验结果会带来什么影响。”

“你问创新时代是不是结束了?”爱迪生反问,“为什么要这样问?我们还什么都不知道呢。”

当然,事实的确如此。

20世纪初飞机刚投入使用时,人们就预测飞机能带来什么好处,其中两个比较明显的用途是邮件运输和飞行比赛。

没人预测到核电站,但没有飞机就不可能有核电站的诞生。

没有飞机就不会有航空炸弹,没有航空炸弹就不会有核弹,没有核弹,人类就不会发现核能的和平用途。

时至今日,同样的事情仍在不断上演。20世纪60年代,美国国防部的“阿帕网”计划把很多计算机连接起来,用于冷战期间的机密通信,这成为互联网的雏形。如果没有阿帕网,就不会有后来的谷歌地图、报税软件、照片墙。从过去冷战的威胁到现在人们坐在沙发上报税,这样的联系放在50年前完全无法想象,但它的的确确发生了。

作家萨菲·巴赫尔指出,宝丽来即时成像胶片的发现源于一个偶然事件:当给患有寄生虫病的狗喂食奎宁进行治疗时,人们在它的尿液里发现了某种异常类型的晶体。后经证实,这种晶体是当时所发现的最佳偏振器材料。

谁能预测到这个结果呢?谁能想到发生的这一切呢?没有人,绝对没有。

脸书最开始只是大学生用来分享周末狂欢照片的平台。但不到10年,它就成了国际政治中重要的阵地。同样,不可能有人有先见之明,想到两者之间的联系。

这就是为什么所有的创新都难以预料,也容易被低估。从头到尾的这个过程太复杂了,而且以当下的工具和眼光去推断事情的走向,几乎是不可能的。此时此刻,也许有人正在发明或者发现最终会改变未来的东西,但是我们要等到很多年后才会知道。人们对新技术的认知一贯如此。

进化生物学里有一个理论是费希尔的自然选择基本定理。

该定理认为变异就是力量,一个种群多样性越丰富,就越有可能产生可供进化选择的新特性。没人知道哪个特性是有用的,进化无法预测。但如果你创造出很多特性,有用的特性——不管是什么——总会在某个时候发挥作用。

创新也一样。很多时候,我们看到初创公司的工作或科学家的研究,会感觉他们的成绩可能还不错,但远远不能和过去的成就相比。因为我们无法知道各种创新究竟会如何相互作用,并擦出新的火花,所以我们最容易把创新的黄金时代定格在过去,而忽视当前创新工作的潜力。

这其中的一个启示是,人们时常觉得进步过于缓慢。在大多数时代,我们感觉10年、20年似乎都没有出现过有用的发明。而这只是因为,一项创新成果往往需要10年或20年才会显露出其用途。如果认识到进步需要一步一个脚印才能取得,你就会发现小小的创新像种子一样具有巨大的潜力,最终能积聚起翻天覆地的力量。

数字支付公司维萨的创始人迪伊·霍克说:“一本书远不止作者笔下的文字,还包括你在字里行间能读懂、能想象的一切。”新技术也是如此。每项新技术的价值都不仅仅在于它最初的应用领域,还在于那些拥有不同技能和不同视角的人在此基础上做出的衍生应用。

另一个启示是,人们很容易低估两件小事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巨大能量。以自然界规律为例:从北方吹来一股冷空气不是什么大事,从南方吹来一股暖空气也许令人很舒适,但如果两者在密苏里州上空相遇,就会产生龙卷风。这就是“涌现效应”,它能够产生巨大的能量。新技术也是一样,一件平淡无奇的事加上另一件平淡无奇的事,可能会引发一件改变世界的事。如果不了解指数增长的威力,你就很难理解这一点。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职场。如果一个人在合适的时间节点拥有多项看似普通的技能,他很可能会比拥有一技之长的人获得更大的成功。

1908年1月12日,在《华盛顿邮报》发表爱迪生专栏文章的同一天,法国成功发送了一条长距离无线电报。

没有人能预见它最终会带来多少发明成果,包括在100多年后的今天,其中一项技术帮助我完成本书的书稿并将其发送给出版社。

这一点没有变过。

(辛普摘自中信出版集团《一如既往》一书,视觉中国供图)

猜你喜欢
灯丝爱迪生
为什么灯泡是鸭梨状的?
人人认识的爱迪生
学生天地(2020年23期)2020-06-01 02:13:32
爱迪生孵小鸡
中国的爱迪生让你给“枪毙”了
国产500kW发射机灯丝UPS电源保障系统
电子制作(2017年9期)2017-04-17 03:00:38
发明大王爱迪生
发明大王爱迪生
倒装LED灯丝灯的光学性能详解
中国照明(2016年4期)2016-05-17 06:16:24
爱迪生的“135岁”
微机控制系统在TBH522型广播发射机灯丝逻辑控制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