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6日,2024小米徕卡影像大赛评选结果揭晓。这场移动影像的重磅赛事,再次由新华网作为指导单位,历时近9个月,共计收到超过65万件参赛作品。最终,12件作品脱颖而出,分别获得单幅及组图金银铜奖。更有12位摄影师获得评审青睐,分获评委选择奖及小米徕卡新经典奖。
在参赛规则上,本次大赛继续沿用非常规的辞条主题分类方式,结合对2024年社会情绪的洞察,设置了11 个辞条——“爱,瞬间,忘情,值得,面孔,归来,我,活力,改变,近,忘记”,号召参赛者把目光回归到自己,以影像为语言去记录和表达,完成与生活的亲密对话。
本次大赛的七位评委分别是来自新闻媒体、人文社科、影像理论研究和影像技术领域的专家,他们在各自领域深耕多年,具备极高的权威性,保证了评审结果的专业性。
与上一届赛制相同,本届比赛除了单幅和组图的奖项之外,依然保留了评委选择奖和徕卡新经典奖,让评委可以完全结合个人的艺术观点和社会视角来选择优秀的摄影师和作品,也使得比赛对于多样化的创作风格更加包容,作品内容更加丰富。
大赛评委,新华社摄影部社会新闻采访室副主任邢广利表示:“本次小米徕卡影像大赛无疑是一场视觉盛宴,它展现了移动影像技术的飞速发展与人文情感的深度融合。从大赛的作品中,我感受到了摄影艺术的魅力与无限可能。”
金奖
作者:左手刷牙
作品简介:过年时,鞭炮给这个传统节日增添了热烈和红火。在过道放完鞭炮,烟雾氤氲,在楼道间的阳光下,像是一道光,打在人身上,舞台就有了。
评委点评
· 严明:
“烟火气”在春节时分顶格拉满,生趣盎然。烟幕、炮屑,还有画外的响声、笑语组合成欢喜和愿望的舞台,四射的热力氛围随时要溢出构图精妙的画框。摄影师成功邀请了我们进入他的节日,来到如泻的一柱金光下,同展笑颜,共沐春意。
· 顾铮:
拍摄者选择的不是在燃放鞭炮时人们的热烈反应或惊恐表情,而是定格在燃放之后人走过一地炮仗时的松弛却又不失小心翼翼的状态。而画面中人的剪影又将红黄蓝三原色的对称均衡分配打破,制造出一种动静相宜的感觉。
· 陈杰:
宛若科幻电影中的场景,似乎是一束自天而降的光芒,将一个“个体”带至地面,或是准备将地面上的“个体”带离至太空。画面中,人物的肢体语言亦增强了这种想象。实际上,这仅是我们习以为常的场景中捕捉到的一个非凡瞬间,摄影的奥妙即在于此,在不确定的时光流逝中,总有摄影师能够洞察到触动其内心深处的激动人心的那一刻。
银奖
《空中之鱼》
作者:彼得巴赫
作品简介:抬头看去,一条在空中的鱼,它自由吗?
评委点评
· 邢广利:
照片运用黑白色调,光影对比鲜明,巧妙凸显了树干的纹理与形态,彰显摄影技巧的高超。虽为黑白,却更添超现实美感,令人对这片森林充满无尽想象。整体而言,这是一张艺术感与情感深度兼具的摄影佳作,值得细细品味。照片传递出一种静谧深邃的氛围,引人步入无垠森林的遐想,感受大自然的宁静与神秘。作为视觉中心的鱼形风筝,传达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境:到底什么是我们要追求的自由?到底是什么在束缚我们?能让人思考的照片,就是一张好照片。
· 汪轩然:
作品透着一种荒诞的透视感,乍看之下,仿佛纵横交错的树枝编织成了一张渔网,拦住了鱼追求自由的躯壳,可仔细观察,又恰恰是这些枝枝蔓蔓,在虚无的时空里给鱼确定了位置。作者凭借一个简单的构图技巧传达出了颇具哲学意味的思考,或许牵绊才是存在的意义,约束才是自由的前提。如果生命没有了牵绊和约束,那自由也将变得空洞而单薄,最终变成无根之水,不知流向何处。
银奖
《站桩的人》
作者:HantaoTB
作品简介:夏日清晨的公园,锻炼的人在树林里站桩,非常专注。其中一位罩了一个蚊帐,让这个场景看起来既严肃又有一丝幽默。
评委点评
· 严明:
眼前寂静安宁,也不难想象之前一定发生过“惨烈”的人虫对抗。烦恼者终于用“轻奢”的方式在自然中安心入定,同时把背后的其他“桩友”隔在了帐外,留下了透明的幽默。摄影师也从背后悄然而至,拾走了这份奇趣的生活样本。
· 陈杰:
这位把自己裹在纱帐里的健硕的中年男子,是个有趣的灵魂。我这么想象:他热爱自然,但是他非常讨厌蚊虫对他的打扰,所以,为了让自己静心运功,修炼身心,他把自己武装成了别人的风景。柔软的纱帐和健硕的男性,满目翠绿和洁白,周围的其他练功的人和纱帐中的他,构成了诸多样态的反差,他用些许的幽默,丰富了生活的美好。
铜奖
《被晾》
作者:陈麓作品简介:晴天,晾床单。
铜奖
《暴雨前的试炼》
作者:不留新
作品简介:台风天即将下雨前的天台一瞥。
铜奖
《思乡》
作者:笑
作品简介:一只供游客骑乘的骆驼,短暂的休息间隙,我看着它走向印有沙漠的广告牌,恍惚那一刻它也想念自己的家乡了。
金奖
金奖《这里音乐不息》
作者:刘煜辰
作品简介:贵州正安县,我的家乡,一个年产500 万把吉他并销往全世界的小镇,吉他产业一年比一年发展迅猛,厂区里的木头残渣漫天飞舞。也许我会担忧森林,但我也喜欢吉他,也喜欢音乐,我也在享受着吉他产业给我的创作灵感。
评委点评
· 周轶君:
故事意识很强,即便没有人物的画面中,也充满了人的气息。音乐的梦想,遥远的世界,由一个小镇故事勾连。说明中对于环境的担忧,再次显示了作者的问题意识。这些都在拍摄之前、拍摄之外。
· 严明:
作者以不经意的姿态娓娓道出了一个大家可能从未听闻的事:他的家乡盛产吉他。没有去做惯常可见的劳作场面的纪实刻画,图像语言甚至放弃了“高清”的美学,像是一部用方言陈述的低成本文艺短片,克制节约,配以柔缓的吉他BGM。轻叩关于生存与发展的话题,却有意不把话说得太满。对音乐和家乡的深情与祝祷,成为在梦境中悬停的长镜头。透过薄雾,我们也看得到艺术与故乡在他心头的重量。
· 陈杰:
此处无声,却胜似有声。在这一系列照片中,我能够体会到摄影师在创作过程中的那份独特自由之感。他似乎完全沉浸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之中,如同那些乐器一般,虽未发出任何声响,却能经由演奏者或艺术家的精湛技艺,演绎出激昂、美妙或忧伤的旋律。在这组作品中,摄影师打破了传统纪实摄影的固有框架,避免了过度依赖叙事的手法。他从内心深处出发,凭借对个体敏锐感受的捕捉,将更深层次的个人情感融入作品之中,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具有鲜明个性的叙述方式。
银奖
《盐渍 / Salting》
作者:陈川端
作品简介:当我旅行到埃及沙漠中的绿洲——锡瓦时,当地人告诉我,如果你的身上有伤口,可以去试试泡在盐湖里,蓝绿色的湖水会使你痊愈。但真的浸入在盐湖中时,一不小心,水下的盐石会划伤身体,带来新的血痕。当你离开湖面站在岸上,阳光使盐析出,皮肤上便留下了一层淡白色的盐层,仿佛盐渍一般。 这让我想起长期旅行时的感受,你会遇到许多人,遭遇各种变故,会有危险、有紧张、有不安,以及会带来心灵创伤的、真实的伤害;当然,你也会拥有奇遇,遇见包容、遇见善良、遇见庇护,当然还有爱。 在途经十多个国家的漫长旅途中,我记录这些受伤又被治愈的时刻,捕捉在记忆中析出的盐分,如盐腌般诗意,如湖水般平静。
评委点评
· 周轶君:
旅程中的一个触动内心的点,延伸出更加完整的故事。作者对组图画面、看点的构成比较熟悉,单纯、干净的画面背后很有韵味。
· 顾铮: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与作者所起系列标题“盐渍”一样,照片就是不断从个体与现实的关系中所析出的某种东西,也是拍摄者对现实给出的某种解释。《盐渍》作者将自己在世界各地拍摄的照片予以重新梳理与组织,编织出更具立体性的影像叙事来探讨个体记忆与人类情感的关系,令人印象深刻。
银奖
作者:于花盆
作品简介:This is the way the world ends, not with a bang but awhimper(世界不是在一声巨响而只是在一声呜咽中消逝).——托马斯·艾略特
一场前所未有的台风席卷,大地留下满目疮痍。 三周之后,当世界几乎将这场灾难遗忘,我踏上了这片土地。我循着台风的轨迹,探访了那些受损的公路、山林、海岸、游乐园及风电站。驱车深入,人迹罕至,却意外邂逅了许多生灵。它们注视着我,一言不发,待我离去,又悄然回归日常……
评委点评
· 严明:
风灾过后,摄影师来到这个他钟爱的异乡,以艺术的手段带来关切凝视。不是来作事后考察和受损记录,而是沿着台风的轨迹,弯腰捡拾这些海边的创痛风景。要强调的是:他的画面不是悲楚黯淡的,而似乎故意用一种明朗坚定宣示对风神的不忿。被表现的静物设施、生灵状态、色块细节,仿佛在昭显这个美好之地气格仍在的部分。摄影可以抚慰与缝补,那是他心颤的来意。如此,也可以呜咽。
· 顾铮:
摄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与遗忘作斗争。首先,《呜咽之地》展示了大自然的蛮力与后果,而照片所记录的具超现实感的灾难场景,既是记录,也是对于遗忘的抗衡。与此同时,作者也记录了人们重建灾后家园的努力。通过由拍摄者精心编织的灾情与抗灾这两类图像,作者想要和人们分享的是人与自然如何相处的努力。
铜奖
《陪伴的四季》
作者:刘小光
作品简介:与女儿和狗狗共度的时光,仿佛拥有治愈一切的力量。曾有一句话深深触动了我:“当你决定养狗的那一刻,便在不经意间播下了悲伤的种子。”或许,这就如同我拍照的初衷。随着时间的流逝,用拍照与时间抗衡,记录下那些心动的瞬间,只为了留住不愿失去的美好。
铜奖
《故乡的月光落在肩上》
作者:邓晓余
作品简介:从我记事起,父母就离开家外出打工直到现在,因此我成为了留守儿童。我上大学后,每年年三十才有机会去他们工作的城市团聚,慢慢地,他们也成了留守父母。故乡的回音离我们越来越远,或许当下一次满月升起时,我们望向窗外,故乡的月光落在肩上。
铜奖
《生命像是一棵永不枯萎的树》
作者:Greg.Hu
作品简介:生命,宛如一棵永不枯萎的树,扎根于时间的土壤,沐浴着岁月的长河。它的枝叶随风摇曳,见证了世间万象的更迭,而其坚韧的根须,则在无常的世事中坚守着生命的永恒。
评委
严明
中国著名摄影家,徕卡M11相机合作推广大使
获奖人:雲漢
推荐理由:云汉的这些作品皆是都市游走所得,内敛沉着,没有丝毫夸饰。像一个长久陪伴的决定,他可在任何一个街角随时与城市谈心。看似闲逸,却有一种无干扰的纯粹。都会里的不易被发现的光影线条、事物和人物状态被其独特眼光随机收集连缀,成为记忆或祈愿的珠链。时常闪现的中式文化身影,带有孤寂感的时代的症候,皆是他与一座都会的精神身世的再次相识。云汉的摄影或许不像“打比赛”的类型,但我隐约听懂了他的密语,我选择了他。
评委
周轶君
写作者,纪录片导演
获奖人:斩风
推荐理由:作者展示了对生活的持续热爱,对美的、幽默的、感人的瞬间记录的能力,体现了移动影像深入生活的特质。也可以看到作者在这一过程中,对新的形式、新的可能、移动摄影对情感深度的探索。
评委
邢广利
新华社摄影部社会新闻采访室副主任
获奖人:Sheryl 沐曦
推荐理由:在屏幕上阅读这些跃动的影像,就像是和摄影师在面对面交流,仿佛能看到,斜阳照在摄影师的头发上,散发着迷人的光环。这一定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才能记录下这些温暖,这也一定是一个热爱影像的人,才能把摄影语言运用得如鱼得水。从照片可以初步判断,摄影师应该是一位女士,这位女摄影师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情感,捕捉了一系列令人印象深刻的瞬间。她的作品如同一部部微型的相册或专辑,每一页都讲述着不同的故事,引领观者进入她精心构建的世界。
她擅长运用不同的拍摄手法和风格,从黑白到彩色,从正方形到长方形,再到圆形,每一张照片都展现出她对于构图和光影的精准把控。她巧妙地利用遮挡和视角的变化,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引人入胜的氛围,让人不禁想要深入探究照片背后的故事。
在她的作品中,人物、自然、城市等元素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无论是父与子的温馨瞬间,还是城市像素的冷峻风格,她都能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情感去诠释和表达。
更难能可贵的是,她的作品不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是能够触动人心,引发观者对于生活、情感、自然等多方面的思考。这位女摄影师用镜头记录下了世界的美好与哀愁,用作品传递着爱与希望的力量。她的才华和敏锐的观察力让人深感敬佩,期待她未来能够带来更多优秀的作品。
评委
顾铮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获奖人:曾小东
推荐理由:摄影师用大开大合的图像,斑斓的色彩,给出新鲜有力的视觉,重新找回对于生活的想象,比如《荔枝》以开放奔放的构图、来回切换的视点和活泼灵动的视线,最后来到个体抒情与情感叙事水乳交融的新地带,并且打开了想象的空间。还有组照中《一次旅行& 巴斯奎特的恐龙》 :通过将对生活细腻观察而得的具体细节与大胆构图的妥贴结合,展示了亲密关系的微妙与美妙之处。
评委
汪轩然
获奖人:荒山纪
推荐理由:惊喜地发现作者是一位能在现实中看到历史和时间的人,他的眼睛可以在现代工业社会中司空见惯的砂石、煤炭、金属中提炼出化学颜料,与北宋时期的天才少年王希孟产生连接,也可以看到植物刺穿陶俑、藤蔓拉低电线、蛛网锁住柜门等时间流过的痕迹。现实总是缺少美感的,是眼睛和时间赋予了现实美感,幸运的是作者用一连串百分之一秒的时间,把这份独属于他的美进行了显影。
评委
Michael Agel
徕卡相机全球市场及传讯部摄影师资源管理高级经理
获奖人:风之舞者
推荐理由:创作者对色彩、图形和构图的把握,让看他作品的人获得了真正的视觉享受。他以快照的风格捕捉内容,观察非常细致。
评委
陈杰
记者,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悦尔像素”公益项目发起人
获奖人:孔若琛
推荐理由:我并未选择那些在影像表达方面最为擅长的摄影师,因为可以预见,这些杰出的摄影师无疑会被其他评委所发掘。我所选择的是一位对所记录的土地怀有深厚情感的人,一位能够自由自在地表达自己丰富情感的人。我深信,这种对摄影而言极为珍贵的“潜质”应当得到呵护和激励。
他以诗意的标题为所讲述土地的每个故事细节命名,他在拍摄过程中,目光自由地穿梭于时间、空间、季节以及人的内心世界,避免了过度的“构图”。我赞同约翰·伯格的观点,即“构图”一词所蕴含的深思熟虑和形式化的感觉,并不适宜于摄影。我们应当为所要表达的故事构建一种“结构”,这种结构是基于表达的分析和观念而存在的。
若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提示,我相信这位摄影师能够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