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阶段的阅读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文学鉴赏能力,更对其思维发展、情感陶冶和文化传承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在实际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阅读兴趣不高、阅读方法欠缺、教学方式单一等。因此,探索有效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创设与阅读文本相关的情境。例如,在教授古诗词时,播放一段古典音乐,同时展示与诗词意境相符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创作的情境之中,从而更容易理解作品的情感内涵。其次,利用角色扮演创设情境。在阅读小说或戏剧作品时,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学生能够深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和作品的社会意义,同时也能提高他们参与阅读的积极性。最后,在讲解阅读文本之前,教师可以讲述与文本作者或主题相关的趣味故事,让学生对作者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引发他们对文本的阅读兴趣。也可以分享阅读中的奇闻轶事,让学生感受到阅读不仅仅是文字的解读,更是对一个时代、一种文化现象的探索,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传授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
好的阅读方法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阅读效果。我们要引导学生对不同的文章采取相应的阅读方法。在精读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重字词的准确理解。对于一些生僻字、多音字、古今异义词等,要通过查阅字典、结合语境等方式进行准确解读,达到真正理解。在品味字词的表达效果时,要结合具体语境,放在全文中体会作用以及表达的情感。特别是有的文章中的一些字词,表面是看似矛盾,实则是体现了作者复杂的情感,这就要引导学生仔细揣摩,细心体会。对于复杂的长句子,教师要帮助学生理清句子的主干和枝叶,引导学生分析句子的结构,弄清句子表达的准确含义。在指导学生略读时,首先要让学生明确略读的目的。例如,在阅读新闻报道时,略读的目的可能是快速获取新闻的主要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等信息。教师可以通过提供一些新闻素材,让学生进行略读练习,然后提问新闻的关键要素,以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略读的技巧。略读时要引导学生学会抓住关键信息。如在阅读科普文章时,要让学生关注文章的标题、小标题、开头和结尾部分,以及文中的图表、数据等。例如,在阅读关于环境保护的科普文章时,标题可能揭示了文章的主题,开头部分可能会提出环境问题的现状,结尾部分可能会给出解决问题的建议,而文中的图表和数据则直观地反映了环境恶化的程度等关键信息。
三、加强师生互动,保障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问题的设计要具有启发性、层次性和针对性。例如,在阅读《范进中举》时,教师可以先提出一些基础问题,如:“范进中举前的生活状况是怎样的?”然后再提出深层次的问题,如:“范进中举后发疯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文本。同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要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对于学生的问题,教师要认真解答,如果学生的问题比较有深度或者具有争议性,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共同寻找答案,让学生都参与其中,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注重读写结合,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习文章的结构模式。例如,在阅读总分总结构的文章时,让学生体会这种结构的优势,如条理清晰、层次分明。然后鼓励学生在自己的写作中尝试运用这种结构。如在写议论文时,开头提出论点,中间分别从几个方面进行论证,结尾总结论点,使文章结构严谨。在阅读过程中,让学生关注不同的表达方式。如在阅读抒情散文时,学习作者如何运用抒情的表达方式来抒发情感。在写作中,学生可以借鉴散文中的抒情手法,如借景抒情、直抒胸臆等,使自己的文章情感真挚,富有感染力。要求学生在阅读完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后写读后感。读后感的写作可以促使学生深入思考阅读内容,将自己的感悟和体会用文字表达出来。在写读后感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自身实际、社会现实等,使读后感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我们也可以让学生进行仿写和续写练习。仿写是让学生模仿阅读文本的写作风格、结构或手法进行创作。例如,在阅读了朱自清的《春》后,让学生仿写一篇《秋》,要求学生运用《春》中的一些写作手法,如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来描写秋天的景色。续写则是根据阅读文本的情节发展,让学生发挥想象继续创作,这样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的探索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通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传授阅读方法、加强师生互动、促进阅读与写作的结合等多方面的努力,能够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使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还需要不断地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环境的变化,灵活调整和创新阅读教学策略,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