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STEAM教育理念传承乡土文化

2025-01-03 00:00:00余卓杨燕萍
小学科学 2025年3期

〔摘 要〕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社会对人才质量和能力的需求日益提升,也对教育体系提出新的要求。本文从STEAM教育理念与乡土文化传承的融合点出发,根据二者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创新思维能力与文化自信方面的共通之处,指出跨学科整合能促进文化多样性、实践性教学能增强文化体验性、创新思维能力培养能促进文化创新。本文就贯彻STEAM教育理念传承乡土文化问题,提出四个方面的传承路径:深入挖掘乡土资源,促进校本课程有效开发;融合乡土文化元素,整合跨学科课程;贯彻STEAM教育理念,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建立多方协作机制,促进乡土文化传承。

〔关键词〕 STEAM教育理念;乡土文化;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317 (2025) 03 097-099

中国社会以乡村为基础并以乡村为主体,各种文化多从乡村而来,又因乡村而存在。新时代背景下,乡土文化的传承逐渐式微,作为重要传播场地的乡村学校,要主动担负起肩上的使命,结合STEAM教育理念,为乡村教育增添新的动力,同时也为乡土文化的传承与革新开辟多条途径。乡村学校应重视STEAM教育跨学科的特性,促进乡村学校师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通过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的碰撞,为传承乡土文化探寻行之有效的实践路径。

一、乡土文化

“乡”常用来表示家乡,或者是县或区以下的农村基层行政区划单位。“土”多指土壤、本国的、出自民间的。中国从古至今都重视农耕,农民的生活也与土地密切相关,农民以土地为主要的谋生方式。因此,“乡土”多指家乡的土地,但也表示被寄托深厚情感的地区。从广义上看,它大致包含民俗风情、家族族谱、传统技艺等诸多方面。乡土文化不仅具有传统性、本土性,还具有延伸性。农业社会中的劳作、种植、养殖等生产性劳动形成农耕文化,成为乡土文化的根,在漫长发展过程中,形成“以饮食、居住和服饰等为代表的生活文化;以婚丧嫁娶、节日庆典等形成的礼仪文化;以尚文、兴学的观念形成的耕读文化;以泥塑、雕刻、绘画等为代表的手工技艺文化”。

二、STEAM教育理念与乡土文化传承的融合点

STEAM教育是集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等于一体的多领域、融合型、综合型教育。它的核心在于跨越传统学科界限,倡导知识的多维度交融与实际应用。STEAM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提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个人必须具有的关键性能力。STEAM教育,界定为以跨学科整合方式培养学生STEAM素养的一种技术教育。我国对STEAM教育的重视程度日益提升,致力于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加快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未来人才。总之,STEAM教育通过跨学科整合,尝试实现乡土文化课程的实践化和生活化,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持。STEAM教育与乡土文化的传承构建过程虽未达到全面成熟的阶段,但STEAM教育与乡土文化的传承存在诸多契合点。

(一)跨学科整合促进文化多样性

跨学科整合二者结合的核心策略,也是推动文化多样性的重要角色。跨学科整合强调将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知识、技能、方法有效融合,进而形成综合性学习。在乡村小学的教育实践中,跨学科整合的方式不仅打破了传统学科的界限,也为乡土文化的传承增添了新的生命力。首先,乡村小学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涵盖自然景观、手工艺遗产以及民俗等多元元素,课程内容可由单一学科向多元融合发展。其次,跨学科整合倡导教学方法的灵活性与创新性。教师巧妙地运用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先进模式,鼓励学生走出传统课堂,深入乡村,通过亲身体验、情景模拟等多元化活动,深入理解乡土文化的精髓。最后,跨学科整合的方式极大地丰富了乡土文化的形式和内容。它推动师生突破学科界限,从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等多个角度,深入剖析乡土文化的各个方面,充分挖掘文化的多样性。

(二)实践性教学增强文化体验性

实践性教学是STEAM教育的核心环节,它不仅连接了理论与实践,还促使学生增加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乡村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下,直观感受乡土文化的深厚底蕴,为传承和创新乡土文化奠定基础。首先,实践性教学加深乡村学生的文化体验感。例如,农田、手工艺作坊以及古建筑等富含文化意蕴的地点,为乡村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场景、增加文化认同感的机会,促使其领悟乡土文化的魅力。其次,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实践性教学,鼓励学生与当地村民互动,共同参与具有乡土文化特色的日常生活与节庆活动。最后,实践性教学还可以创新。例如,基于STEAM教育理念,利用乡土资源制作环保艺术品,基于乡土故事编排喜剧等。这些任务不仅可以锻炼乡村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深度体验乡土文化,创新乡土文化。

(三)创新思维培养促进文化创新

STEAM教育理念与乡村小学传承乡土文化有效融合的同时,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在促进文化创新。2016年我国颁布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提出:要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加强与STEAM教育的融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一方面,STEAM教育模式通过项目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方法,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发展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平台。这些能力的形成与提升,为乡村学生后续参与文化创新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乡村学生推动文化变迁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另一方面,乡村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提升的同时,伴随着文化的创新。重要的是,STEAM教育中所蕴含的艺术元素,对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有着重要作用。伴随着艺术的融入,乡村学生会对学习与传承文化充满兴趣,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贯彻STEAM教育理念传承乡土文化

在STEAM教育理念下,乡村小学探索传承乡土文化的实践路径,以跨学科教学为桥梁,将乡土文化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培养学生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进而创新与传承乡土文化。

(一)深入挖掘乡土资源,促进校本课程开发

乡土课程作为乡村教育中现代化课程的补充,具有传承乡土文化、弥补乡土文化缺失、复兴乡土文明、激活乡村社会生活等文化意义。目前,我国的学校课程体系尚未设立独立的STEAM课程,而是倾向于将STEAM教育理念巧妙地融入学科课程、特色校本课程中。但设置融合STEAM教育理念的特色校本课程,需探索合适的载体。这一载体不仅要蕴含STEAM教育的特性,还应对接学校课程资源,进而确保STEAM教育理念有效地融入校本课程资源。一方面,对于乡土文化资源的挖掘。乡村小学可以通过组建跨学科研究小组,从乡村的自然、文化及社会资源方面入手,运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田野考察等多元方法收集有效资料,并进行科学评估,层层筛选出具有研究意义与符合教学的乡土资源,进而确保资源的教育价值和可操作性。另一方面,基于STEAM教育理念和乡土资源,设计跨学科融合的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应紧扣跨学科与文化传承这两个主题。此外,课程内容应具有实践性,设计符合乡村学生传承乡土文化的任务,如“乡土植物的科学探索”“传统手工艺的现代传承”以及“乡土文化的探索”等实践性任务,促进学生在实践中成长。

(二)融合乡土文化元素,整合跨学科课程

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曾说: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乡村地区蕴藏着独特的本土文化瑰宝与丰富的自然资OyIz0+2K/BWYyntpl9JKXA==源,这些宝贵的元素构成贴切乡村学生的“活教材”。一方面,在融合乡土文化时,应与当地环境、历史、民俗等紧密相连,如“乡村生态与环境保护”等;另一方面,在跨学科整合设计时,应围绕融合的主题,团队协作。例如,在乡村小学数学课程中,课程主题为“乡村经济小侦探”,融合语文(写作能力)、社会(经济常识)、信息技术(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等学科,综合培养学生的素养。这样不仅深化了学生对数学学科知识的理解、提升了跨学科学习的能力,同时也提升了乡村学生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进而提升了乡村小学生对乡土文化的传承意识。

(三)贯彻STEAM教育理念,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一方面,乡村教师要加强自身对乡土文化的学习,并基于STEAM教育理念,从实践中真正认识乡土文化。此外,乡村教师想要真正掌握乡土文化的要点,就要走出乡村学校,深入乡村内部,在日常生活中深入了解乡土文化。另一方面,在政府积极推动乡村教师专业化的进程中,乡村小学应深化与高等教育机构的合作,为乡村学校带来具备良好素养的专业人才。同时乡村小学应定期开展专题研讨会,促进教师发展。当然,对于培养STEAM教师,不管是职前还是职后,都应确保每位教师能将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有效地融入教学实践中。总之,乡村小学应在政府的引导下,进行校企合作、完善教师培养体系,为乡村学生构建一支高素养的STEAM教师队伍,进而为传承乡土文化开辟多条路径。

(四)建立多方协作机制,促进乡土文化传承

在STEAM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乡村小学需要建立多方合作机制,多种力量共同促进乡土文化的传承。一线教师、专家、学者、学生、家长等应密切合作,为STEAM教育理念的创新与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进而促进乡土文化的传承。首先,政府为STEAM教育的实践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与导向。在此基础上,STEAM课程的设置、乡土资源的开发、学习时间的分配以及多元策略的探索,均离不开家长、乡村社会、合作机构等的共同努力。其次,乡村学校应加强与乡村社会的密切合作,共同挖掘出优质的乡土文化资源,利用乡村的特色景观、传统文化等资源,开创具有地域特色的STEAM课程。再次,乡村小学与企业积极合作,在企业资金、技术、市场的支持下,推动STEAM教育模式的创新。最后,在信息化2.0时代,乡村小学可以通过网络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情境,激起学生对乡土文化的兴趣,进而培养学生的乡土文化传承意识。

综上所述,STEAM教育理念作为当前教育改革浪潮中的一股新兴力量,其核心在于促进学科的交叉融合与倡导合作探究。然而,鉴于其外来的属性,我们需结合教育实际,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本地化路径。因此,乡村学校的STEAM教育之路,是一场关于知识、文化、科技与未来的深刻对话,是本土智慧与国际视野的和谐共生。它要求我们不断探索、勇于创新,在传承与创新之间搭建起桥梁,有效传承优秀乡土文化,助推乡村振兴,共同描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画卷。

【本文系基金项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校科研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大学生乡土文化教育的实践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XJEDU2023P122】

参考文献

[1]石鸥,周美云.试论乡土教材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意义与价值[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1):66-71,167.

[2]张敬燕.乡村振兴背景下优秀乡土文化传承的路径探索[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7(6):75-79.

[3]张生花.依托校本课程的乡土文化传承研究:基于兰州市H小学的个案[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21.

[4]陈珍珍.云南省小学科学教师STEM素养结构实证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20.

[5]范文翔,赵瑞斌,张一春.美国STEAM教育的发展脉络、特点与主要经验[J].比较教育研究,2018(6):17-26.

[6]袁利平,温双.乡土课程开发的文化价值与实践选择[J].中国教育学刊,2018(5):8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