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推科学教学与劳动教育交融

2025-01-03 00:00:00柯金素
小学科学 2025年3期

〔摘 要〕 劳动教育对于学生全面成长有积极意义。本文探讨了小学科学教育中融入劳动教育的策略。通过结合课程内容设计劳动实践活动、开展科学探究实验、利用校外资源以及家校合作等四种策略,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劳动能力。文章强调了劳动教育与科学教育的互补性,以及二者交融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通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和科学探究,学生能够更直观地理解科学知识,提升对劳动的尊重和热爱。

〔关键词〕 小学科学;劳动教育;实践交融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317 (2025) 03 142-144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小学科学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传统的科学教育往往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劳动技能的培养。为了弥补这一不足,教师有必要在科学教育中融入劳动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培养其勤劳、创新精神。

一、基于科学课程内容,开展劳动实践活动

小学科学教育与劳动教育的交融,不仅体现了新时代教育的创新精神,更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深入探索。二者结合的核心在于将课程内容与劳动实践紧密相连,使学生在实际的动手操作中感受到知识的生动与实用。

例如,在学习教科版二年级上册的《土壤,动植物的乐园》一课时,教师先引领学生了解土壤与动植物生存发展的关联,并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植物从种子萌发到枝繁叶茂,这一过程中的每一个变化都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只有亲身参与,学生才能真正领悟其中的奥妙。因此将植物种植活动融入教学中,便成为一种寓教于乐、寓教于实践的有效方法。在植物种植活动中,学生的角色发生了转变,他们不再是知识的接受者,而是植物生长的陪伴者和见证者。他们亲手翻耕土壤、播撒种子、细心浇灌、施肥,与植物共同度过每一个生长阶段。这样的经历让他们对植物生长的过程有了更加直观和深刻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耐心、细心和责任感。除了植物种植,课程内容与劳动实践的结合还可以拓展到更多领域。例如,在学习动物和昆虫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实地观察活动,记录动物的生活习性和行为特点。这样的活动不仅能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动物的生活方式,还能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制作昆虫标本等方式,进一步加深对昆虫结构的了解,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在劳动实践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巧妙地融入环保教育。环保问题是当今社会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至关重要。通过组织学生参与校园环境清理活动,让他们亲手捡起地上的垃圾、落叶,并进行分类回收,让学生在劳动中体会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同时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教师还可以借此机会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环保问题背后的原因,以及如何从自身做起,为保护环境贡献力量。除了上述活动外,教师还可以根据课程内容设计更多富有创意的劳动实践活动。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制作简单的机械模型或电路,让他们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理解电的科学知识、原理的实际应用。

通过将课程内容与劳动实践紧密结合,学生不仅能够在亲身参与中理解和掌握知识,还能在劳动中培养各种实践能力,如此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师需要在活动过程中给予学生充分的指导和支持,确保活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二、鼓励科学探究,促使学生体验劳动价值

科学探究实验,作为小学科学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实质是一种特殊的劳动形式,融合了知识与实践,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通过科学探究实验,学生不仅能更直观地理解科学知识,而且能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深刻体验到劳动的价值。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劳动价值,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富有挑战性的科学实验。这些实验既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又能让他们在过程中体验到劳动的艰辛与乐趣。在教科版二年级科学课程的“磁铁”主题学习时,教师可设计利用磁铁制作指南针的项目活动。这个实验既涉及磁铁的基本性质,又要求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实验前,教师可介绍指南针的原理和用途,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随后,引导学生收集材料,如磁铁、针、纸板等,并自行设计、制作指南针。此过程既需学生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又需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制作中,学生会遇到各种问题,如磁铁的极性判断、指针的平衡调整等。面对挑战,学生需不断尝试、改进,甚至重新设计。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耐心和毅力。当学生看到自己制作的指南针成功指示方向时,会深刻感受到劳动带来的成就感与喜悦。这种喜悦源于实验的成功,更源于劳动过程中的付出和收获。在科学课程中,除了制作指南针,教师还可根据内容设计更多科学探究实验,如制作简易风力车、探究声音的传播等,让学生在实验中体验劳动价值。

科学探究实验中的劳动并不仅仅是动手操作,还包括思维劳动。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思考、分析、解决问题,这种思维劳动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教师在设计实验时,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他们在劳动中学会思考、学会创新。

三、利用校外科学资源,让学生感受劳动魅力

小学科学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而校外资源的充分利用则能为此目标的完成提供更多助力。校外资源的丰富性、多样性和实践性,为学生打开了一扇探索世界的窗户,让他们能够在亲身经历中感受劳动的魅力和价值。

当地农场、工厂、科技馆等校外资源,都是极具潜力的实地教学场所。这些场所不仅为学生提供了直观、生动的学习环境,还能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深化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在农场,学生可以亲手参与农作物的种植、管理和收割,从而真切地体验农业生产的全过程。这样的经历不仅能让他们理解耕作的艰辛和收获的不易,更能培养他们的耐心、细心以及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工厂则是学生了解现代工业生产的绝佳场所。在工厂中,学生可以近距离观察各种机器设备的运行,了解产品的生产流程和精湛工艺。这样的劳动观察体验,不仅能让他们对工业生产有更深入的认识,还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探索欲。通过与工人的交流,学生还能更好地理解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学会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科技馆则是科学教育的延伸和拓展。科技馆中的互动式展览和科学实验,能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探索科学的奥秘。这种寓教于乐的学习方式,不仅能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还能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提高实践能力。在科技馆中,学生可以通过亲身参与和观察,理解科学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从而更加珍惜科学成果,并激发他们为科学事业贡献力量的决心。在利用校外资源进行劳动教育时,教师需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首先,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选择合适的校外资源作为实践场所。其次,在活动前,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详细的安全教育和纪律要求,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在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观察、积极体验,鼓励他们提问和讨论,让学习变得更加深入和有趣。最后,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他们的兴趣和特长进行个性化的指导,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和定位。校外实践活动,不仅能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不同行业的劳动过程和成果,还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在校外实践中,学生需要与同伴紧密合作,共同完成任务,这不仅能锻炼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还能让他们学会如何与他人有效沟通和协作。通过与不同职业、不同背景的人接触,学生还能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利用校外资源进行劳动教育,还能帮助学生建立起与社会的紧密联系。通过校外实践,学生会更加关注社会问题,理解自己作为社会成员的责任和义务,更加珍惜和感恩他人的劳动成果。

四、家校携手共育,培养学生劳动习惯

家庭与学校,是学生成长的两大关键场所,对于他们的全面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科学教育中融入劳动教育,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劳动习惯,还能提升他们的动手能力。两种融合教育的实施,需要家校之间紧密合作,共同为学生打造丰富、多元的学习环境。

科学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然而单纯的科学理论知识学习往往显得抽象和枯燥,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因此在科学教育中融入劳动教育,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探索和发现科学原理,不仅能够增强他们的学习体验,还能培养他们的劳动习惯和实践能力。例如,在教科版二年级下册的《材料》一课的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认知材料特征之外,亦可利用材料制作等劳动引领学生成长。在家庭方面,家长可以利用家庭资源,与学生一起开展科学小实验和劳动活动。例如,“利用废弃材料制作一些家庭创意小用品”活动,既包含了科学原理的学习,又需要学生动手操作,实现了科学教育与劳动教育的有机结合。家长可以引导学生收集家中的废弃材料,如旧报纸、塑料瓶、玻璃瓶等,然后一起思考如何利用这些材料制作出实用或装饰性的小用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动手剪裁、粘贴、组装等,既锻炼了动手能力,又学习了科学知识,如材料的性质、结构的设计等。在学校方面,教师可以通过组织科学实验活动、手工制作等方式,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学习材料相关的科学知识。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废弃材料制作创意小用品,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环保知识。在制作过程中,学生需要亲自动手,既培养了动手能力,又学习了科学知识。

家校合作并不意味着家长要完全依赖学校的教育计划,相反,家长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制订个性化的科学教育与劳动教育计划。例如,可以利用周末或假期带学生参观科学展览、科技馆等,拓宽他们的科学视野;或者鼓励学生尝试制作科学小制作、小发明等,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家校携手共育的方式,能够为学生打造一个全方位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学校和家庭都能得到充分实践和锻炼。

总之,小学科学教学与劳动教育交融,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提升他们的科学素养,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他们的劳动习惯,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让他们学会尊重劳动、热爱劳动。让师生携手共进,为培养既有科学知识又有劳动精神的新一代而努力奋斗,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郭硕,李莹.小学科学与劳动教育融合的实践研究:以“蚕桑的奥秘”项目为例[J].湖北教育(科学课),2024(7):5-7.

[2]吴颖.科学学习中如何渗透劳动教育:以技术工程类的项目化实践为例[J].读写算,2024(7):113-115.

[3]王静.小学科学融合劳动教育的教学实践[J].湖南教育(D版),2024(2):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