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趣味实验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手段之一。教师可以通过展示有趣的实验现象、提出引人入胜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合理假设,设计创意十足的主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使实验过程更加生动有趣。利用这些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教师能够从多个角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增强他们参与实验的积极性,鼓励他们深入思考和亲自动手,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
〔关键词〕 小学科学;趣味实验;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317 (2025) 03 094-096
在传统的小学科学课堂上,教学往往偏重知识的传授和基础技能的训练。这种方式往往缺乏足够的吸引力,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引入趣味实验成为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趣味实验通过富有创意和启发性的展示,能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使他们更加投入课堂学习。这种方法,不仅仅是简单的展示和操作,更是一种互动和思维的交流过程。学生在参与趣味实验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加深对科学现象的理解,还能够培养观察、推理和实验设计的能力。
一、展示独特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实验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通过演示实验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当实验的结果与自己日常的认知发生碰撞时,学生会不由自主地产生强烈的兴趣和好奇心。教师在此时应该鼓励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和思考,探索实验背后的科学原理。通过这种亲自参与的方式,学生不仅能深入理解实验的过程和结果,还能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完成实验后,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验发现,引导学生展开研讨,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科学观念或概念。这种互动式的学习过程,不仅能提升学生对实验的兴趣,还能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深化他们对科学概念的理解。
例如,在学习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物质的变化”单元《美丽的化学变化》一课时,新课开始前,教师向学生展示一幅只有黑色描边的画,请学生对这幅画进行评价。学生都认为如果能添上丰富的色彩,这幅画就更漂亮了。接着教师出示了一瓶神秘的紫色药水:“把这瓶药水喷洒在画上,就能达到你们想要的效果,请大家睁大眼睛仔细看。”说完,教师将药水均匀地喷在画上。不一会儿,画里的天空变蓝了,国旗变红了,小女孩的裙子变成了紫色,周围的草地变绿了……“哇!真是太神奇了!”学生忍不住惊呼。新奇的现象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二、及时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尝试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现代教学论认为:任何教学内容都可以用一个问题显现出来,学习的发生起源于情景变化的刺激。由此可见,提出问题应成为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科学探究的核心在于勇于想象和创新,这能为学生带来深入思考和发现的乐趣。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对日常现象的深入观察,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也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进行综合分析,提出有价值的真问题或是符合自我实际的可研究性、可操作性问题,同时鼓励他们大胆构思并进行尝试。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促进学生的深入思考,还能使他们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享受学习的乐趣。
例如,在学习教科版科学五年级“热”单元《热在水中的传递》一课时,受前一课《热在金属中的传递》的影响,大多数学生会认为热在液体中的传递方式和在金属中是一样的,认为热是从加热点向四面八方传递的。课前,教师先展示了“开水养小鱼”的实验:在一支倾斜的试管中加入水,并放进一条小鱼,用酒精灯给试管上部的水进行加热。不一会儿,试管里的水沸腾了,小鱼却仍在试管底部自在地游来游去。实验的现象与学生的原有认知产生了强烈的冲突:为什么上部的水已经沸腾了,试管底部的小鱼却安然无恙?学生不禁疑惑:热在水里到底是怎样传递的?基于现象,教师让学生把他们的想法画出来。有了实际的观察和体验,学生对热在水里的传递方式有了新的猜测,不仅展示了学生的前概念,而且激发了他们开展探究验证的热情。
三、设计创新主题,增强实验教学趣味
在实验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往往取决于教师的设计和引导。一位优秀的实验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激发学生兴趣和创造力的引导者。因此,设计创新性实验主题活动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学习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小小工程师”单元后,学生已经掌握了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以及工程建造的一般过程。教师可设计具有挑战性实验主题:运用所学知识,利用一根胡萝卜(100g)和200根牙签搭建一座尽可能高的胡萝卜塔。有趣和挑战性的主题活动能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学生分组设计,每组独立思考和实验操作。小组合作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还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为了进一步激励学生的参与动力,教师通常会准备奖品作为鼓励,例如,评选一、二、三等奖,评审标准不仅包括实验设计的创意和美观性,还有对材料的有效利用和小组的整体参与度。评审活动不仅让学生感受到竞争的乐趣,也促使他们在设计和实验过程中认真思考和调整。
此外,教师在设计实验时,还应注重引入科学原理和对背景知识的解释。科学原理的引入,不仅有助于学生在实验中解决问题,还能够增强他们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趣味实验不仅是为了学习知识,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团队合作和问题解决能力。通过设计丰富多彩的实验主题活动,教师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探索科学世界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
四、融合信息技术,打造生动实验课堂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通过生动、直观的方式展示科学概念和实验操作。信息技术的巧妙运用,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还能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和记忆复杂的科学概念。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教师能够设计出富有创意和互动性的教学内容,有效地增强学生对科学课程的兴趣和参与度。教师可以通过播放教学内容,以情境化的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例如:在教学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地球的运动”单元时,教师可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教学,运用课件或在互联网上搜集到可用信息,将昼夜交替现象、地球运动的形式、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一年四季的变化以及北极星不动等抽象的现象,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在教学“岩石和矿物”单元时,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将肉眼难观察到的岩石、矿物、土壤的形成过程,通过视频或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使难以理解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帮助学生认识和掌握其规律。教师利用这些视频资源详细介绍实验的过程和步骤,确保学生能够全神贯注地理解相关知识,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操作。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帮助他们有效地吸收知识和掌握实验技能,从而在打造趣味课堂的同时,显著提升教学效果。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在当今时代背景下,教师应具有终身学习的理念,持续探索并学习最新的信息技术成果。教师需要掌握视频剪辑、动画设计等技能,以更生动地呈现科学概念和实验过程,从而提升教学的效果和吸引力。教师同样应重视指导学生参与以探究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活动,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以及其他多元化资源,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探索科学现象,并从中获得学习的乐趣。这类教学方式,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索精神和沟通技巧,还能够提升他们合作学习的能力,推动科学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在教师的指导和支持下,学生能够在实验和研究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新知识,培育自身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五、设计拓展活动,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下课铃声响起不代表学习结束,科学教师应根据学习内容设计相关的拓展活动,把学生引向更深、更广阔的学习天地。科学课设计拓展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创新思维、团队合作精神、跨学科综合能力和探究精神等都具有重要意义。这些能力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科学知识,还能够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职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例如,在学习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热”单元的相关知识后,教师可以设计拓展活动——设计制作保温杯。学生需要在掌握保温原理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材料,规划设计、制作,并进行测试与改进。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深入了解保温杯的保温原理及基本构造,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同时,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学会了沟通与协作,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通过实际操作和测试,学生还能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综上所述,趣味实验在小学科学课堂上扮演着多重角色,不仅增添了课堂的趣味性,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热情。通过设计创新的实验,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天生的好奇心强、爱思考和合作的特点,以有效促进他们思维的活跃和创造力的发展。在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和假设,指导学生深入思考并积极投身于实验活动中。此外,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可以借助动画、视频等多媒体手段,生动地展示科学现象和实验过程,让学生能够更直观地理解和体验科学的奥妙。除此之外,教师应持续创新实验教学的主题,设计拓展活动,扩大实验的边界和深度,以此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其思维空间培养其独立探索的精神,从而提升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让他们在科学学习的过程中积累更丰富的经验,实现个人成长。
参考文献
[1]张菊兰.基于新课改的小学科学高年级趣味实验教学设计分析[J].天津教育,2023(14):126-128.
[2]王重月.小学科学教学中趣味化学实验研究[J].教育艺术,2022(11):29.
[3]孙悦.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实践应用[J].中小学电教(教学),2023(2):79-81.
[4]李磊.探析小学科学教学中实验与动手能力的培养策略[J].理科爱好者,2024(2):179-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