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观念的提升,各种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在科学教育中得到积极推广,其中,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 PBL)逐渐受到重视。本文旨在探讨PBL模式在科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分析其在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提升学习主动性等方面的作用,并提出实施PBL教学模式的有效路径,以期为科学教学改革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 小学科学;PBL模式;问题;深度学习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317 (2025) 03 070-072
“问题是思想的灵魂,思维始于问题”,佘傲老先生说。科学课堂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能够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启发学生的科学思维。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该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亲自实践和体验,在合作中深度学习、思考,生成知识,收获知识,启发思维。
一、PBL教学模式概述
PBL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扮演引导者和协助者的角色,它主要通过真实或模拟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促使他们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和解决问题。PBL教学模式的核心要素包括以下内容:
问题设计:问题的设计应该来源于现实生活,要具有挑战性、真实性和有趣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光是怎样传播的》一课中,教师拿出生活中很常见的手电筒,问学生是什么,可以用来做什么,怎么用它来研究光是怎样传播的。与自己生活相关的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探索的兴趣。他们提出了想了解的问题,发散了思维。
自主学习:鼓励学生独立或小组合作查找资料、分析信息,形成初步的解决方案。在《光是怎样传播的》一课中,教师提供并用PPT展示手电筒、带孔卡纸、软管、不带孔的卡纸等材料,让学生思考:怎样做才能证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呢?你有几种方法可以证明?学生对材料本来就特别感兴趣,他们带着问题操作,在实践操作中启发思维、认真思考,动手又动脑,培养了实践能力和自主思维能力。
合作交流: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共同讨论和解决问题,促进相互之间的思想碰撞和资源共享。在《光是怎样传播的》一课中,学生小组之间合作交流,探究用什么方法可以证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从教师所给的材料中探讨还有没有其他方法也能证明。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给足了学生探究时间和空间,点亮了学生思维的火花。
批判性思维:教师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度思考,从多角度分析,对不同设计方案进行评价,补充方案,从而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在《光是怎样传播的》一课中,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多想想“你们同意他的方案吗?为什么”“一次实验现象就能证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吗”“能不能亲眼看见光的传播路径”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反思与总结:在问题解决后,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总结学习过程和成果,提升元认知能力。在《光是怎样传播的》一课中,当学生完成本节课教学内容的学习后,让学生总结本节课他们有哪些收获。在问题引导下,学生一方面可以巩固所学知识,另一方面也可以检测学习效果,查漏补缺,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二、PBL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上的运用
(一)设计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考虑问题是否有趣、有层次、有深度,是否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能否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设计贴近生活、具有科学性和探究性的问题情境。
在《光是怎样传播的》一课中,教师可以用视频播放当地美丽的夜景。学生每天都会看到这样的美景,通过熟悉而又真实的有趣情境,能够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深度学习。此时,教师可以顺势说:“光让我们的夜晚变得多姿多彩,那么关于光,你们想了解什么呢?”并顺理成章地从中选择一个今天可以研究的问题来研究——光是怎样传播的,聚焦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在真实具体的情境中,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潜能,让其进行主动学习和深度学习,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深度发展。当学生已经验证了光是沿直线传播时,本以为这节课到此差不多就要结束了,但教师问学生:“你们想亲眼看到光的传播路径吗?”学生的兴趣又被点燃。儿童的好奇心是与生俱来的,特别是对于科学这门学科,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发地思考问题。
(二)强化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
自主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发现和理解科学知识。自主学习对学生的要求很高,学生要有自我驱动的能力,能够自我激励,不需要外部的强制就能持续学习。教师通过学生感兴趣的实验材料,引导学生有效地利用材料去探索,启发思维,促进深度学习,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从现象中发现事物的本质,让思维达到一定的深度。合作学习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和资源共享,有助于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在《光是怎样传播的》一课中,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展示了光穿过树叶、夜晚城市上空的光束、汽车车头灯和舞台灯光等学生见过的现象,引导学生围绕图片自主学习,获取信息,再一次证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深度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当中很多神奇的现象,试着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释这些神奇有趣的现象,让学生自由讨论并尝试用画图的方式进行解释。在讲到小孔成像知识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LED光源、半透明塑料膜、纸杯等材料,让学生亲手设计制作“简易照相机”,激发其探究欲望,主动学习,理解小孔成像现象运用的是光沿直线传播的原理。通过小组之间的合作,让学生明白,倾听、表达和协作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沟通能力。
(三)加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科学教育离不开实验操作。在PBL教学模式下,教师应设计丰富的实验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验证他们的猜想,探索规律。通过实践操作,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科学原理和方法论的意义。
在《光是怎样传播的》一课中,如果只是完成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这一实验,会显得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很简单,学生很快就会完成,不能进入深度学习,科学思维也得不到提升。为了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教师可以深度加工教材内容,多准备几张有孔卡纸,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材料。让学生在这些材料中选择,可以用哪些材料验证他们的猜想,支持他们进行多样化的实践操作。学生通过各种途径验证出光确实是沿直线传播的,而且空气这一介质是光的传播路径。教师还可在现场演示,让学生看到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准备一个一侧透明的盒子,请一位学生上台帮忙一起完成:让学生点燃蚊香,并把蚊香放在盒子内,30秒后让学生拿着激光笔(这里需要提醒学生,不能用激光笔对着人的眼睛),让激光笔对着盒子一边照射。穿透蚊香的烟雾,学生很清晰地看见一条直直的线,从而在观察活动中证实光在空气中确实是沿直线传播的。也可以准备一个小喷壶,在里面装上水,请两位学生上台,一位拿着小喷壶喷水,另一位拿着激光笔对着小水珠照射,学生也可以很清晰地看见一条直线。此后,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动脑思考:光穿过其他物体时是否也是沿直线传播的呢?教师准备了水槽和果冻,还有牛奶、激光笔,让学生用这些材料来验证自己的猜想,于是学生的兴趣又被激发出来。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发现光在水中的传播路径不明显,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前面演示的实验,想想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光的路径看得清晰一些。有的学生就会想到旁边的牛奶,教师让他们试一试,学生亲自试验,主动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依据现象,他们发现光在水中和果冻中也是沿直线传播的。学生勇于探索,加强实践操作,教师给予及时指导和帮助,营造一个开放、包容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深度学习。
(四)深度互动交流,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一节科学课,探究和研讨是同样重要的。通过讨论,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科学知识和原理,围绕问题进行讨论,提出多种假设,并进行批判性评价和反思。通过不断质疑、论证和修正,学生的批评性思维能力会得到显著提升。
在《光是怎样传播的》一课中,学生完成实验后上台展示,不同的小组展示不同的方法,验证光是沿直线传播的,交流各自小组的实验优点和不足之处,思考实验应该怎样改进。学生之间发生思维碰撞,提高了学习效果,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如果我们将手电筒换成LED灯,那么在无孔卡纸上呈现的还是光斑吗?如果不是,应该是什么样的呢?为什么?”教师又适时抛出这个问题,让学生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小组讨论解释一下。有趣的研讨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学习动机。教师用PPT展示生活中很多有趣现象的图片或视频,如日晷、日食、小孔成像和打靶等,让学生说说这是什么现象,形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怎样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解释。学生在交流中分析、争辩,进入深度学习状态,发展批判性思维,提升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通过评价促进深度学习
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可以激励和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认知加工和理解,使学生进入深度学习状态,促进学生形成核心素养。除了传统的笔试成绩外,还应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合作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表现。评价应贯穿整节科学课堂,渗透每一个教学环节,指导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然后进行改进。
在《光是怎样传播的》一课中,教师在每一个活动环节都融入评价,有效的评价有助于学生修正观点,形成正确的概念。如在“小孔成像”这一教学环节中,可以让学生画一画光的传播路径:有的小组画出了箭头,有的小组没有画出箭头。教师询问学生究竟要不要画这个箭头,引导学生进入深度学习、思考,然后让画箭头的学生说说为什么画这个箭头,引导其说出原因,让其他学生知道画这个箭头的必要性:原来箭头代表着光是朝着箭头的方向传播,从而明确概念。
三、结语
总之,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以问题为导向,启发学生思维,可以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科学课堂上的实践活动看似是简单的“学生做什么”,其实是教师引导学生从真实世界的主题出发,设计驱动性的问题,引导和组织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探索和挖掘出更多的知识,让学生进行深层次的学习。因此,在科学教学中积极推广PBL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价值。
【本文系南平市“十四五”中小学(幼儿园)教学骨干教师培养对象教育科研课题“小学科学探究活动中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顾月明.小学科学课中培养学生自主思维能力的策略[J].小学教学研究,2021(5):65-66.
[2]朱春燕.小学科学“结构性实验材料”促进深度学习的研究[J].学苑教育,2023(14):39-41.
[3]周玉茹.深度学习视角下小学科学教学策略研究[J].创新思维与教育学科研学术探究论坛论文集,2023(1):235-237.
[4]潘伟锋,丁言君.小学科学“深度学习”教学策略初探:以《运动与摩擦力》一课为例[J].教学月刊·小学版,2020(7):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