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五育并举”理念 进行课程群探索

2025-01-03 00:00:00戚文杰
小学科学 2025年3期

〔摘 要〕 “五育并举”是深化义务教育改革的要求。小学科学是一门以探究为主的课程,探究的性质决定了学生最终应走向自主探究。为了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落实“五育并举”的理念,我校进行了基于“五育并举”为核心的“诚意科学”课程群的探索。本文试从培养核心出发,结合榜样课程、阅读课程、比赛课程、长廊课程和实践基地课程进行阐述。

〔关键词〕 小学科学;“五育并举”;课程群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317 (2025) 03 043-045

我校地处姚西北农村,汝湖之畔,阁老故里,拥有百年办学历史传承下诚意正心的办学历史,著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杨贤江曾经在这里就读任教,他曾说过,一切根基皆培植于该校焉。由于我校良好的教育氛围,在这里他根植下了全人生教育理念,为其一生发展奠定了基础。作为一名科学教师,笔者也认为氛围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但很多时候我们所创设的氛围只是注重学生眼前发展而忽视了学生的长远发展,很多时候我们所创设的氛围中学生是被动学习的,忽略了学生的主动参与。

如何成就学生的发展?如何让学生进行自主式学习?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又如何在传统教学中渗透“五育并举”的教学观?带着这些疑问,笔者经过实践与思考,认为课程的开发在这个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我校在创建课程的过程中逐步构建了以凸显“创设氛围”为目标、以追求“五育并举”为核心的“诚意科学”的课程群(如图所示)。

[比赛课程][阅读课程][长廊课程][智育][体育][美育][“诚意科学”课程群][课程名称][审美能力][培养核心][课程目标][榜样引领][榜样课程][获取新知][拼搏进取][德育][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课程][热爱劳动]

“诚意科学”课程群

一、榜样课程——榜样引领,激发兴趣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为学生树立一个榜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也是学生学习科学的动力,可以促使学生慢慢向榜样靠近。为实现这个目的,我们以余姚市科学技术协会为平台,与中国老科学家演讲团进行了联系。我们根据学生的意愿,请老科学家定期进行科普讲座。六年级的学生喜欢恐龙,我们就请老科学家李建军教授进行“恐龙灭绝之谜”的讲座;五年级的学生学习了地震,对地震很感兴趣,我们请来了地质学家白武明教授进行“地质的运动”讲座。对于讲座主题的选定,我们以学生自发选择为主,在学生自主要求的基础上积极协调中国老科学家演讲团前来我校举办讲座。

每一学期我们会根据学生的意愿邀请老科学家来校讲学,从方案的制订、学生的发起、讲座的进行,再到心得的撰写,这许许多多的节课的组合,形成了“榜样课程”。在榜样课程的推进过程中,我们认为更多的是对学生进行了品德塑造,重点表现在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同时在育人过程中更是创设了良好的科学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

二、阅读课程——自主阅读,获取新知

书籍是通往心灵的导师。我们用书籍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作为宁波市书香校园,我们积极为学生打造“学校阅览室—楼层阅览室—班级图书角”三位一体的阅读模式。通过学生自主选择,我们在学校阅览室里为学生准备了一批适合学生阅读的科普书籍。楼层阅览室和班级阅览室平时由学生自主管理,这里的科普书籍由学生自行从家里携带,平时由学生自行维护和阅读。

可以这么说,我们学校科普类书籍的目录经历了学生自主选择—学校采购(学生自主携带)—学生自主阅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关注的是学生需要什么我们就准备什么,更为重要的是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在推行阅读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以学生自主为特色的“阅读课程”。我们认为“阅读课程”更多的是对学生进行智育,通过阅读获取新知,促进思维发展,激发创新意识。相信在这样一种阅读环境下,对学生的影响将会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三、比赛课程——以赛促教,拼搏进取

以赛促教能很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因此,我们积极为学生创设自主式的比赛氛围。比赛分校内和校外两类,在校内,根据学生自主要求,在三年级设胡萝卜高塔赛,四年级设纸牌高塔赛,五年级设纸飞机留空赛,六年级设纸飞机留空赛。这些比赛基本由学生自发要求,教师积极配合开展。在一二年级,根据学生的特点和他们的意愿,我们组织开展植物观察类比赛、生活物品观察类比赛,通过这些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除校内比赛,还有各级各类市级校外比赛。市级比赛多种多样,我们有选择性地参与,也把这个自主选择的权利交给学生,由他们自主选择参加各级各类比赛,教师只是在这个过程中起指导和组织的作用。近年来,在一些比赛中我们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可以说这些成绩的取得在于学生的自主参与。重要的是,在比赛中培养了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

比赛包括赛前发动、学生自主选择、训练、方案的制订、进行比赛等多个环节,所有环节的综合其实就是一个课程。在此基础上,我们构建了“比赛课程”。“比赛课程”主要包含两大类课程,即拓展课程和社团课程。

拓展课程。我们认为课程环境能很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我们根据学生意愿创设了以学生定制为主的拓展课程,每学期初我们进行问卷调查,根据大部分学生的意愿开设相关科技类拓展课程,然后再让学生自主选择。在这个过程,我们关注的是学生自己的意愿,自下而上地进行拓展课程的选择,因而这些课程都是学生所喜爱的,是我们为学生量身定制的,符合学生的意愿。

社团课程。是以学生定制为主的社团课程,在学习之余,专为有特长学生设置的课程,如纸飞机社团、航模社团,同时也邀请校外机构教师组建校机器人社团、DI创新思维社团等。总之,在打造课程环境的过程中,我们采用的是学生定制—教师开发课程—学生参与这样的模式。在这个模式中,我们的理念是学生自主,在这个打造环境的课程中我们形成了一系列优秀课程,个别课程还在浙江省、宁波市规划课题评比中获奖。

“比赛课程”的落实,达到了以赛促教的教学目标,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欲望和兴趣。我们认为,“比赛课程”在落实了科学课程教学之外,更多的是通过比赛培养学生的拼搏进取精神,使学生更为顽强、进取,百折不挠、迎难而上。

四、长廊课程——创设氛围,以美化人

我们认为,外部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它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为此,我校投资10万余元建设科技长廊,以校科技长廊为依托,将整个长廊打造成以展示学生成果为主的实践基地。长廊包含星空区、科普区和展示区。其中展示区是长廊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展示区,重点展示学生的作品,每学期根据学生意愿让他们自发组织,开展手抄报展示、科技摄影展、科技实物展、科技之星展示等活动。这些活动由学生自发组建并自主参与,活动过程中既营造了良好的科技氛围,也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打造了“长廊课程”。

在长廊课程的落实中,以设计、展示为主,不但创设了良好的氛围,激发了学生科学学习兴趣,还对学生进行了美育。该课程的落实,体现了美术教学中的设计能力,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实现以美化人的教学目标。

五、实践基地课程——劳动教育,以勤育人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操作性和创造性比较强的学科。尤其是小学科学中的生物与环境领域,涉及大量的操作,如种植、持续观察等。而劳动技术课程是小学所有课程的基础,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动手又动脑。因此这两门课程在某些领域具有相融性。基于此,我校开辟了开心农场实践基地,以农场为依托,开展种植活动,在此过程中渗透科学教学和劳动教育。

每学期我们会让班级前往实践基地认领种植区域,然后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前期的翻地、肥土、除草等,接着在班主任及科学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种植规划,种植的植物主要以科学课本中涉及的植物为主,如凤仙花、青菜、玉米、毛豆等。

科学教师带领学生了解这些植物的特性,在此基础上进行种植,种植后学生定期施肥、浇水。在此过程中,科学教师定期组织学生观察,了解植物生长情况并记录,从而更好地完成小学科学教材中的教学任务。种植的最后一项任务是收获和分享。当植物成熟后,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前往种植区域进行采摘,并与家长分享成果。收获和分享,更多的是一种感恩教育、劳动教育,以勤育人。

纵观上述种植活动各个环节,学生在具体落实过程中有两大收获:一是学生在科学教师的带领下经历了种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体验了植物的生长过程,也进行了观察和记录,这对他们科学素养的形成无疑提供了巨大的帮助。二是学生在种植过程中的劳动、收获后的分享等,无一不是劳动教育的体现。它让学生养成了劳动的意识,使学生树立了正确的劳动观和劳动态度,养成了劳动的习惯。

教育非为以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我们希望通过基于“五育并举”为核心的“诚意科学”课程群的探索,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学习的氛围,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展望未来,在实施的过程中可能还会遇到更多的问题,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会一直行走在路上。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实验教学的意见[S]北京:教基〔2019〕16号,20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