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问题情境 有效完成教学目标

2025-01-03 00:00:00张建华
小学科学 2025年3期

〔摘 要〕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深度理解和培养科学思维的重要策略。科学知识通常涉及抽象概念和复杂原理,而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更倾向于具体形象的体验,这使得传统的灌输式教学难以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因此,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教师能够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具体化、生动化,让学生在真实、贴近生活的情境中主动探究和体验,进而提升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本文探讨了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通过创设生活化情境、故事情境、任务情境以及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等策略,有效完成小学科学学科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索,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 小学科学;问题情境;策略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317 (2025) 03 037-039

科学教育影响着我国未来的长远发展,小学科学教育对培养国家未来人才的科学素养和能力起着重要作用。受传统教育理念和模式的影响,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小学生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学习知识、提升能力。小学科学课程要关注学科教学质量和水平,以课程支撑学生进步成长,提高学科成效,着重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相关能力,创设问题情境,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科学知识体系。

一、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意义

(一)激发学生兴趣

在传统科学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师长期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教学方式多以灌输式为主,缺乏与学生的互动和沟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状态,学习兴趣低下,学习效率难以显著提升。若在科学课堂上合理创设情境,能够有效克服上述教学弊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体验抽象知识,有助于降低学习难度。同时,这些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在情境中获得深刻的感受与体验。此举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能增强其学习成就感,促使其建立起自信心,激发学习动力。学生在这种情境下将更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探究,有助于更好地完成小学科学学科的教学目标,并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

(二)提高教学质量

小学科学教材中所涵盖的内容通常较为抽象和静态,主要通过文字或简单图画的形式呈现。然而,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仍然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这些教学资料的呈现方式往往不符合学生的认知需求。小学生更倾向于接触动态和具体的知识,枯燥、抽象的文字,难以激发其学习积极性。许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仍然倾向于让学生进行机械记忆,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不高。如果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引入情境教学模式,教师便可以将原本枯燥、静态的文字知识转化为具体、生动的内容,帮助学生在情境中切实体验和探究知识的应用。

二、在小学科学中教学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

(一)生本化原则

生本化原则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中强调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科学知识源自生活,并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相连。因此,在构建问题情境时,应优先选择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素材,将科学知识融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加强学生对科学知识实际应用价值的理解。这种情境的设计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观察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同时,生本化原则要求问题情境的创设应契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知识水平。鉴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水平有限,问题情境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其认知发展水平,选择适宜的问题情境和问题类型,并注意问题难度的适当梯度,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使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知识和经验。

(二)真实性原则

问题情境的创设应紧密关联科学知识,且内容需真实可信。情境中的现象、数据和事件应基于现实生活或科学事实,避免虚构或夸大,确保学生所学科学知识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考虑到小学生处于认知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新事物充满好奇,问题情境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其认知发展阶段,选择适宜的问题情境,以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究。问题情境的创设应尽量使用真实的科学材料和设备,使学生能够直观感受到科学知识的实际应用,激发学习兴趣与动力,并培养其实验技能和观察能力。问题情境应能够产生可验证的结果,使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等方式验证问题情境中的现象或结论,从而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实验能力和验证意识。

三、小学科学教学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

科学教学的核心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并能够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创设与生活相关的教学情境具有重要意义。日常教学中,生活素材极为丰富,且教材中的许多内容本身与实际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教师应以教材为出发点,为学生设计合理的教学情境,从而增强学生在课堂上的代入感和体验感,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例如,《植物的生长变化》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到植物的生长规律。此时,教师可以设计微课,引导学生了解植物生长的全过程,并思考家中植物的生长情况,从而将课堂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又如,在六年级《调查家中使用的能量》一课教学中,学生需要初步学会估算不同功率的电器每天的耗电量,以及家庭每月的电费支出等数据。该内容本身就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相应的任务情境,要求学生调查家中的家电使用情况及耗电情况,进而引导学生提出替代方法或节约能源的建议。通过这种情境设计,教师有效地将课堂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如,科学三年级下册《影子的秘密》一课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从简单的实物开始,如投影仪、日光灯等,让学生探究光与影子之间的联系,利用简单材料亲手制作氛围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教师可以通过简单的皮影设备,向学生展示皮影艺术的魅力以及背后的原理,组织举办班级皮影大赛,让学生通过制作皮影道具,锻炼动手能力,增强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在认识岩石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小地质学家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不同特征的岩石,引导学生利用感官与工具进行观察。

(二)创设故事情境

讲故事可以更快地调动小学生对于科学学习内容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可以让小学生更快地接受本单元的科学学习背景,同时可以在故事的讲解过程中培养小学生的道德情操,促进其身心发展,实现教书育人的目标。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讲解内容丰富的古今中外的故事来创设大单元问题情境,衔接大单元教学各个环节,助力大单元教学的开展。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我们的地球家园”单元时,教师可以向学生讲中国上古时代神话传说故事《嫦娥奔月》,引导学生对观察月相产生兴趣,再通过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强化学生对于科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进而开展科学实践活动,探究月亮相关知识。讲故事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对于外部宏观世界的探究热情,增强问题的趣味性,促进大单元教学的顺利开展。

(三)创设任务情境

责任教育是新一轮教育改革中提出的新要求,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学生实践探索的方式,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和理解,并自主构建新知识。责任教育的核心在于通过任务组织教学活动,主要采用探索、体验和协作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承担个人责任,又共享团队责任。学生不仅需要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还需在合作中发挥集体智慧。课题阅读在这一教育模式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其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增强探究动机,又能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小学科学的大单元教学中,教师通常基于大任务教育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多个子任务的设置,将各项任务有机衔接,形成一个系统的任务链,最终构建出整体的大任务群。在这些子任务之间,问题情境的设置推动了教学目标的实现。例如,在教学“岩石和矿物”单元时,可以创设任务情境,在主任务下,细分为石头类型、石头成分、石头应用等多个任务活动。通过完成这些任务,学生能够逐步构建起对石头和矿物的化学类型、特性及其应用的系统知识。这种教学设计不仅能深化学生的学科理解,还可以增强他们在实际问题解决中的实践能力。

(四)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

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中心,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当前教师所面对的学生正处于快速成长的年龄,他们渴望得到教师的认可与赞赏,喜欢特立独行。这就要求教师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式,营造多样化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多维度地体会科学知识内容,使课堂教学内容不被形式所局限,鼓励学生进行深入的探讨,发掘科学知识内在的价值,从而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教师利用多媒体丰富的教学资源,能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魅力,增加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储备,使教学能够顺利有序地展开。例如,在教学“星球”有关知识时,由于学生对宇宙缺乏了解,如果让其仅依靠课本进行想象,不免会觉得学习难度过大。因此,教师就可以应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科学情境,让学生结合课本内容与多媒体动态化的图片、视频等进行研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展示太阳和月球的3D立体形态,让学生通过详读课本,在多媒体中由内到外补充太阳、月球的结构,利用动画的方式创设教学情境,帮助学生观察宇宙的奥秘,从而形成对浩瀚宇宙的独特认识。同时,通过多媒体展示的太阳和月球的图片,帮助学生建立起更加直观的印象,激发学生对于宇宙太空的兴趣,了解太阳、月球等星球对于地球的影响作用,促使学生在脑海中建立起一个庞大的宏观体系,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力和信息分析能力。又如,在教学“电”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在一个雷电交加的夜晚,一个人在户外行走时突然被雷电击中,这是为什么?这样的问题情境可以通过视频、动画等形式展现出来,给学生展示雷电的形成和危害,使学生对这个自然现象进行观察、思考,促进学生对于电的原理和安全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科学学习能力,培养其核心素养。

四、结语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仅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手段,更是帮助他们深刻理解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生活化情境、故事情境、任务情境的设计以及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教师可以将原本抽象、静态的科学概念转化为具体、生动的学习体验,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这种教学策略,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还有效增强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性思维能力。这种教学方式将有助于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素养,为未来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程娇娇.新课改下小学科学课堂情境创设策略分析[J].学苑教育,2023(25):31-33.

[2]虞小东.小学科学探究性学习中的问题情境创设[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8):261.

[3]徐楠楠.小学科学课有效问题情境的探究[J].知识文库,2022(5):79-81.

[4]赵璇.小学科学课程中问题情境的设计和思考[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1(13):39-40.

[5]赵天顺.小学数学教学创设问题情境的有效策略[J].智力,2022(30):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