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生活化资源的发掘

2025-01-03 00:00:00廖洪财
小学科学 2025年2期

〔摘 要〕 “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充分论述了科学学科与生活之间所存在的衔接性关系。从各种优质的生活材料入手,深挖不同的资源融入课堂教学,则可以营造出更有意义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基于不同的案例解读其中的科学知识规律、原理,启发他们运用不同类型的材料,进行动手操作以及实验,联系不同的规律原理展开迁移运用、解决问题,进而全面助推学生的科学思维、探究精神成长,满足学生的核心素养成长需要。因此,科学教师应以生活化教学为指引,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开发、探索、整合更多类型的生活材料,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源源不断的助力,培养学生逐步建立正确的科学观及学习观,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关键词〕 小学科学;生活化资源;方法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317 (2025) 02 053-055

新时代背景下,全面突破思维的定势,注重将科学教学与生活相连接,深度开发各种生活化资源,能够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持。遵循“教学做合一”的理念,则有助于推动学生的核心素养成长。为此,教师应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努力开发生活化资源,推进教学,使教学回归于本质,形成生活与教育的“双向衔接”。要让学生焕发出无限的活力,完成科学知识的转换,从不同的角度解读一些巧妙的生活现象,在感受科学知识规律本身的应用价值以及魅力的同时,理解各类材料在生活中的运用,在动手、动脑相结合的学习空间中进行操作与实验,参与各种问题的解决等,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一、研究背景

伴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以及深入贯彻,科学教学也在不断发生着转变,更倾向于培养学生的抽象转化能力,增进学生对于科学规律的理解,强化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引导学生能够综合应用科学知识,解读各种生活现象,解决不同的问题。所以,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生活化教育理念”,在新时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陶行知先生强调“教学做合一”,十分契合科学教学的转型需要。因此,新视角下,全面改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以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展需要,成了广大科学教师的共识。作为教师,应不断通过文献检索、教学经验的总结,开发更多优质的生活化资源内容,并将其贯穿于课堂始终。这样,就能使科学教学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以及探索欲,拉近学生与科学学习之间的距离,培养学生从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培养学生参与更有意义的动手实验、创造实践,最终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助推学生的核心素养成长。

二、发掘生活化资源的重要性

(一)使科学教学回归于本质

科学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性学科,对学生的科学意识以及探究精神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围绕着生活化资源推进教学,则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并且让他们亲身经历生活中的各种科学现象,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同时拓宽学生的视野,让他们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以及探究精神。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如何借助生活化资源推进教学,形成创新性的教学模式,使教学回归于本质,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就显得尤为重要。全面开发生活化教学资源,不仅可以使传统教学模式实现优化升级,更能让学生在良好的状态下探索科学奥秘,推动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

(二)助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生活化教学资源是极为丰富的,无论是自然资源、工具、设备,还是一系列的问题、情境、项目等,都可以为科学教学的实施提供助力。将其运用于教学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依托各类资源等进行科学实验以及操作,还可以进行有意义的探究及思考,让学生用科学的眼光去看待世界,让他们经历有深度的尝试以及实践,获得最佳的学习成果。与此同时,在科学教学中,融入更多的问题情境,也可以带给学生无限的启迪,帮助学生真正理解知识的价值和魅力,借助生活案例的分析,可以让他们学会在实践中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真正感受到科学学科与现实生活的息息相关。运用生活化教学资源,能帮助学生学会从生活化角度去思考问题,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并从课内拓展到课外,形成“双向衔接”的效果,助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三、发掘生活化资源优化教学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情境,作为一种更加有力的支持性条件,往往会影响到学生的思考以及判断。而借助生活化素材来创设情境,则能够为学生的科学学习带来身临其境的效果,从而使学生真正融入课堂,高度集中注意力,更加自觉地参与一系列转化、探究、创造、实践活动。科学教师应全面分析学生的生活经历、认知水平、既有经验等,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搜集更多类型的资源,创设科学探究的情境,帮助学生入情、入境,焕发无限的活力,实现知识的转换,将抽象的知识内容变得具象化,体验知识的奇妙以及魅力。还要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来看待真实的世界以及生活,让他们形成广泛的探究兴趣,助推学生的成长。

以教科版科学四年级《听听声音》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创设生活化情境,借助信息化设备为学生播放各种声音,如风声、雨声、乐器声等,让学生增加对声音的了解。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你的生活中,你都听到过什么声音?学生会积极地回答:铃声、动物叫声、电视声音等。这样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知识与他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从而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用纸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如将纸撕成几份会有嘶嘶嘶的声音,将纸用力甩动,会有呼啦哗啦的声音。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体验科学的奥秘。

(二)设计生活化环节,鼓励学生学以致用

在科学学科教学中,“学以致用”是一个重要的目标。只有让科学教学回归于生活,才能够推动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教师要充分开发生活化资源,带领学生发现生活现象中的科学道理,提高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应以培育学生应用能力作为目标,自然而然地、巧妙地进行教学设计,不断生成更有意义的实践类项目,让学生参与动手实践,鼓励学生做到学以致用。帮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获取到更多成功的体验,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应用习惯,并实现知识的拓展及延伸。同时,在体验过程中,学生则能够感受到科学知识规律本身的应用价值以及魅力等,从而自觉探索不同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在丰富有趣、多姿多彩的应用环节中,提升素养能力,进而在今后的科学学习过程中更加认真、专注以及努力。

以教科版科学五年级“珍惜水资源”为例。教师可以设计学以致用的环节,带领学生从生活中收集材料,如棉花、纱布、矿泉水瓶等,然后带领学生做一个简单的过滤实验。将混合墨水的水倒在过滤装置上,观察水是怎样变清澈的,从而让学生了解基础的净水过程,渗透珍惜水资源的理念。以教科版科学三年级“加快溶解”为例。教师可以借助生活化教学内容,设置不同的教学环节,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会发现将糖块放入一杯热水中,几乎看不到糖块变小的过程,糖块很快就消失不见了,让学生借助知识解读生活现象,明确主要的原因,即在不同的环境下,溶解的速度是不同的,加热是加快溶解的一种有效方式。

(三)开发生活化材料,引导学生参与实验

在科学教学中,实验往往是最主要形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科学实验的进行,既可以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更能够强化学生的创造能力。科学实验也建立在更多类型的生活化材料的基础上。在材料运用时,学生能够知道它们的不同特性,通过动手操作实验的过程,学生也可以判断各类实验现象发生的变化。不同类型的生活化材料,可以激活学生已有的认知以及经验,促使他们不断探索。为此,充分开发生活化材料,以实验的形式开展教学,能够为学生创造动手操作的空间,让学生通过不断尝试,感受各类型材料的分类运用标准以及要求,培养学生理解各类型材料在生活中的运用特点,以及在实验过程中发生的变化,让他们在观察实验现象的基础上,实现思维能力的递进式发展。这样,在潜移默化中,学生的整体素养能力就能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在实验参与过程中,学生也能够获得更多的自我价值感、效能感、成就感等,形成更加浓厚的科学学习兴趣。动手、动脑相结合的教学活动,能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动手实验中内化知识以及技能,在创造实践中提升素养能力,增进科学教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助力学生成长。

以教科版科学三年级“空气”单元为例。教师可以设计实验活动,让学生借助生活化材料进行操作与尝试:将一个漏斗插入矿泉水瓶中,然后往漏斗中倒水,此时将会发现水不能一下子倒进去,反而会出现往外溢的情况。这就可以让学生逐渐了解,由于矿泉水瓶中充满了空气,往里面倒水时,如果水将漏斗填满,这时漏斗口的水就会堵塞瓶内的空气,瓶中的空气无法排出,就会形成较大的阻力,从而影响水的进入。以教科版科学四年级“植物”单元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实验中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并在观察记录本上按照格式内容要求进行科学记录。探索1.在大自然中,它具体长得什么样?2.观察它的叶子和茎有什么主要特点和突出特点?3.对比不同的天气条件下,植物有哪些不同生活情况?4.分析怎样的土壤环境下它生长得最旺盛。这样的教学模式,能让学生在实验中获得更多知识。

综上所述,生活化材料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辅助性作用,会使科学教学变得更富有价值。在新时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持之以恒地进行探索,要以全新的视角,组合运用生活化材料,拉近学生与科学学习之间的距离。在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的同时,引导学生用科学的眼光去看待世界,学会从生活化角度去进行思考,逐渐获得更多成功的体验,在不同的应用环节中提升素养能力,突出科学学科的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谢雅芬.利用生活资源优化小学科学课堂教[J].学苑教育,2024,(1):28-30.

[2]洪富强.利用生活资源优化小学科学课堂教[J].亚太教育,2023(2):116-118.

[3]陈婷.生活化教学资源让小学科学课堂更精[J].新智慧,2022(27):115-117.

[4]杨佳佳.生活互动兼容并蓄优化促进:对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资源开发的实践与探究[J].新课程,2021(48):213.

[5]王清.挖掘生活化内容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设计优化策略[J].基础教育课程,2016(2):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