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逐渐受到教育界的关注,其强调知识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将这种教学理念融入小学科学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保证课堂教学效果。本文旨在探讨“教学做合一”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实施策略,以期为提高小学科学教育质量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 小学科学;“教学做合一”;实施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317 (2025) 02 037-039
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注重于理论知识的讲解,让学生进行大量的习题训练。对于小学科学课程来说,尽管科学本身具有较强的趣味性,但一味地采用传统教学方式,难以活跃课堂气氛,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也会越来越低,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化理解。而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实施“教学做合一”,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此,教师要将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带领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
一、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教育理念的特点
(一)生活性
陶行知认为,教育并非孤立于生活之外的活动,而是与生活紧密相连、相互渗透的过程,生活为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场景,而教育通过引导人们去认识、理解、改造生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陶行知强调,教育应当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与生活紧密相连,形成“教学做合一”的有机整体。在这一理论基础上,陶行知进一步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命题。他认为,生活本身就是一种教育,人们在生活中不断积累经验、增长知识、提升能力,从而实现自我完善。基于此,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教育理念的生活性特点主要体现在教育内容的生活化,在“教学做合一”理念指导下,教育内容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而是扩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师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就能使学习过程更加贴近实际、更加富有意义。
(二)互动性
陶行知认为,教育应当与生活紧密相连,教育的内容应当源于生活,教育的方式应当适应生活,教育的目标应当服务于生活。在这一理念下,教学不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启发的过程。为了深入探究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教育理念的师生互动性特点,笔者通过实地观察,了解“教学做合一”理念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情况,以及师生之间的互动方式和效果。经过深入研究发现,在“教学做合一”理念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积极参与者,师生之间通过提问、讨论、合作等方式,实现知识的共享和思维的碰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实践性
“教学做合一”理念的最大特点在于其教学实践性。陶行知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他在教学实践中始终坚持“寓教于做”的原则,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知识的力量,感悟学习的乐趣,这种知行合一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将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为未来的生活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小学科学教学贯彻“教学做合一”教育理念的意义
(一)有助于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提出的重要教育思想,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师生的做应该紧密结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一理念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实践性和创新性,旨在通过师生互动、共同探究的方式,实现知识的有效传递和能力的培养。小学科学课程具有实践性和探究性的特点,需要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来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而且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决定了他们更喜欢通过动手操作、亲身体验来学习新知识。因此,将“教学做合一”理念应用于小学科学教学,符合课程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为了验证“教学做合一”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意义,笔者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小学作为实验学校,并选择同年级的班级作为实验对象,在实验班级中实施“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笔者设计了具有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科学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同时在对照班级中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对比实验。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教学发现,实施“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后,实验班级的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明显增强,他们更加愿意主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在“教学做合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通过与教师的共同探究和互动,建立了更加紧密的师生关系,增强了彼此之间的信任和尊重。
(二)有助于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小学科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其教学目标不仅是传授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因此,将“教学做合一”理论融入小学科学教学,有助于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提升教学效果。为了深入探究“教学做合一”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意义。笔者通过课堂观察、问卷调查和访谈等实证研究方法,收集一线小学科学教师的教学实践案例和学生学习反馈数据,分析“教学做合一”理论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情况及其效果。经过深入研究发现,运用“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小学科学课堂实现了从单一的理论灌输向实践操作的转变,教师在课堂上设计了一系列富有创意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做”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不仅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方式了解自然现象,掌握科学知识。然而,传统的科学教学方式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兴趣的培养。因此,将“教学做合一”理念应用于小学科学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验证“教学做合一”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意义,笔者选择了一所小学作为实验学校,将原有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以实验和探究活动为主线,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科学知识,并采用小组合作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让他们在亲身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全面了解了学生的学习情况。研究发现,通过实践和探究活动,学生不再觉得科学课程枯燥无味,而是充满了乐趣和挑战,他们积极参与实验和探究活动,主动提出问题和思考解决方案,表现出了强烈的学习欲望和探究精神。
三、小学科学教学贯彻“教学做合一”教育理念的策略
(一)注重眼与心的结合,培养学生科学观察能力
科学观察能力作为小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认识世界、理解自然规律的关键能力。在科学教学中,注重眼与心的结合,即视觉观察与心智思考的结合,是培养学生科学观察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科学课程内容设计具有针对性的观察任务,明确观察目标,然后为学生提供适当的观察工具,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观察科学现象。同时,教师需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以提高观察效果。在观察结束后,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让他们分享彼此的观察经验和思考结果,从而进一步提升他们的观察能力。
(二)注重手与脑的结合,培养学生科学实验能力
人的大脑和双手是密切相连的。双手的操作能够促进大脑神经元的连接和沟通,进而促进思维的活跃和深入,同时,通过动手实践,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小学生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关键期,通过动手实验,他们能够直观感受科学现象,进而激发探索欲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教师要注重运用手脑结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在实验设计上,教师应注重趣味性和探究性,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合理安排实验内容,精心设计实验步骤;教师还应配备必要的实验器材和工具,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验环境,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实现手脑并用。
以《彩虹的秘密》一课的教学为例。本节课教学目标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理解光的折射和反射原理,以及彩虹形成的科学机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彩虹的形成原理,实验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光的折射现象的观察和体验;二是模拟彩虹形成的实验;三是光的反射现象的探索。实验步骤设计中,首先,通过简单的三棱镜实验,让学生观察白光经过三棱镜后形成的彩色光谱,引导他们思考光在传播过程中发生的变化,随后,教师可以利用水杯和水滴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阳光穿过水滴后形成的彩色光斑,进一步加深对光的折射现象的理解。在模拟彩虹形成的实验中,教师可以利用喷水壶或水管制造细小的水滴,在阳光下让学生观察彩虹的形成,同时,教师可以利用手电筒和透明塑料薄膜模拟太阳和雨滴,让学生在室内也能观察到彩虹现象。为了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光的传播特性,教师还可以设计光的反射现象的探索实验。例如,利用平面镜进行光的反射实验,让学生观察光线在镜子上的反射路径,并尝试改变镜子的角度和光线的入射角度,观察反射光线的变化。合理安排实验内容、精心设计实验步骤,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三)注重教与学的结合,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能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建构性,认为知识是学生在与环境互动中逐渐建构起来的。这一理论为小学科学教学中注重教与学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教师应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思考方式。布鲁姆的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将认知过程分为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这一理论为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提供了指导。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从简单的知识记忆逐步发展到复杂的分析和评价能力,从而培养他们的主动思考能力。在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理念下,教师应融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布鲁姆的认知领域教育目标,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兴趣爱好选择具有探究性和实践性的教学内容。同时,要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将知识点进行有机整合,形成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知识体系,并采用问题导向、合作学习、项目式学习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
总而言之,“教学做合一”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实施,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教师要挖掘生活元素,加强师生互动,加强实践操作,促进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主动思考能力、知识运用能力等多种能力的培养和锻炼,进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蒲元香.教学做合一构建小学科学探究课堂的思考[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10):196-197.
[2]石焕霞,孔令南.“学做合一”教学模式在《小学科学教育》课程中的设计与实践[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9):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