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为了进一步提高小学科学教学质量,教师必须正确认识“做与思”理念对小学科学的具体影响,并在实践教学中做到“做与思”的有效融合。基于此,文本以小学科学教学“做与思”融合的意义为切入点,详细分析了当前小学科学教学中“做与思”融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推动“做与思”有效融合的具体策略,以期为相关单位提供参考。
〔关键词〕 小学科学;“做与思”;融合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317 (2025) 02 016-018
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做与思”的有效融合,在小学科学教学活动中展现出巨大的应用价值。但大部分科学教师将教学中的“做”和“思”分为两个独立的部分,二者之间的联系被忽视,某些科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甚至将二者严重割裂。这不仅制约了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还降低了教学效率。所以在当下的小学科学教学活动中,如何做到“做与思”的有效融合,已成为广大科学教师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小学科学教学“做与思”融合的意义
所谓“做与思”,其实就是动手实验操作和思考。“做与思”是小学科学教学活动中不可分割的两个重要部分,不仅相互联系,而且相辅相成。小学科学教学所设置的实践操作课程为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提供了有效契机,让学生获得思考的动力和方向。若不设置实验操作,学生的思考便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而有效的思考则可为学生指明方向,让学生更顺畅地开展实验活动。若只关注实验操作而不进行思考,那么实验的价值和意义便无法充分展现。对于小学科学教师来说,不管偏向实验操作教学还是偏向科学思维教学,都是片面且不合理的。只有实现“做与思”有效融合,才能助力学生科学思维的快速发展,进而强化学生的科学思维意识。而在实践过程中,小学科学教学“做与思”融合的意义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实现“做与思”的有效融合,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至关重要。在融入实验、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后,整个科学知识会变得更加具象、生动。例如小学科学教师可引导学生亲手种植植物,在种植过程中观察和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感受生命的奇迹和有趣,进而使学生对生物学产生更浓厚的兴趣。与此同时,在实践活动中,学生也能发现并感受问题的解决过程,进而激发好奇心、求知欲和学习热情。主动思考探索科学知识的这种主动学习的状态,会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更深刻的记忆和理解,而且在实际操作中获取一定成果后,科学知识学习带给学生的成就感,会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的内生动力。
(二)有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做与思”的有效融合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方式。首先,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可以全面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技巧和技能,了解使用各类工具、测量相关对象以及记录数据的过程。这都是科学探究的前提和基础。其次,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各种预期之外的问题。在思考此类问题时,学生的应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得到全面提高。此外,科学探讨是基于证据和现象而展开的,所以通过实验过程,学生将学会观察特定现象、分析和解释实践过程中所获取的数据。这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最后,在实践阶段,学生需对实验结果和数据进行评估判断。在评估实验结果是否与预期相符的过程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也会得到培养和提升。
(三)有助于强化学生科学思维
科学思维的培养和强化是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而实现“做与思”的有效融合,也有助于强化学生的科学思维。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学生往往需要根据已知的事实,完成相关结论的推理,或者根据提前假设的结果开展实验操作,对假设结论进行验证。这一过程可帮助学生构建逻辑思维能力。其次,在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时,学生很可能会遇到各种不同类型的问题,而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可能会尝试不同的新方法。这不仅可以激发其创新思维,同时还能引导其挑战现有认知,寻求新的解决模式和方案。更重要的是,在复杂的实验项目之中,学生必须综合考虑不同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也有助于系统思维的培养,在此过程中,学生能更深地理解事物之间的关联性和整体性。
二、小学科学“做与思”融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仅关注教师结论,只思不做
在现阶段的小学科学教学活动中,很多学生的认知极为固定。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若教师在开始就告诉学生具体、明显的倾向性结论,学生便会带着既定结论去进行动手实践操作,动手实验环节的思考过程会被忽视。久而久之,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和全盘接受式教学方法在小学科学教学课堂上根深蒂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无法在科学课堂上展现,所以其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明显不高。即便教师组织了动手实践操作,整个实践氛围也过于沉闷。这种课堂教学环境过于单调、过于压抑,学生的科学探索能力和科学素养自然无法得到培养。
(二)未设置明确目标,只做不思
在小学科学课堂上,指令式教育大行其道。不仅学生适应了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连教师也逐渐习惯发布指令,安排学生学习。在小学科学教学课堂上,学生会根据教师的指令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和实践操作。在指令式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学生也只需要根据教师所设置的步骤来实践和学习,不需要自己动脑思考。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课堂学习的难度,却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忽略了对学生自主思考能力的培养。再加上小学科学学习任务大多具有一致性特征,所以部分小学生根本不会自己学习,而选择完全照搬他人的学习成果,由此也会导致课堂学习风气朝不良方向发展。
三、推动小学科学教学“做与思”有效融合的策略
(一)加强引导教学,强化学生融合意识
若想实现“做与思”在小学科学课堂上的有效融合,在强化引导教学的同时,小学科学教师首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度剖析和解读,并根据教学内容的基本特征,设计出具有创新性和针对性的问题,进而为学生指明方向,形成逻辑缜密的科学思维,对教师所提出的科学问题进行系统和全面思考。
以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光的反射现象》的教学为例,在进行该内容教学时,若想实现“做与思”的有效融合,科学教师首先需意识到:小学生可能无法通过短时间的理论知识学习,准确理解光反射的规律和原理。所以,若想加深学生对这一原理的理解,教师就必须按照固定的步骤对学生进行积极提问,引导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主动思考光反射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在此过程中,小学科学教师还需引导学生完成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实践操作,并在学生进行实践操作之前,提出“发现漫反射和镜面反射之间的异同点”“判断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否可逆”等相关问题,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解答这些问题,切不可直接给出答案,避免影响学生探讨科学知识、参与实践操作的积极性。通过实践操作和思考的融合,学生便能在学习理论教材知识内容的同时,积极开展实验观察,并通过这个过程获取正确答案。在此基础上学生便能充分感知自主探索科学奥秘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
(二)实现多元化教学,创新学生融合体验
在现阶段的小学科学教学活动中,各类先进信息技术和多样化的教学辅助工具得到广泛应用。这不仅提高了小学科学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同时还充分展现了现代化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优势,让整个课堂活动的开展更加高效、便捷。所以,在推进小学科学“做与思”有效融合的过程中,科学教师也不可忽视多样化教学辅助工具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在合理使用这些技术工具的基础上,展现教学课堂的多元化和创新性,进而丰富学生的融合学习体验。而在此期间,最重要的便是依托先进的教学设备和辅助工具,调动学生参与科学探索、参加动手实践活动的积极性,让整个实验教学的趣味性随之提升。
以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的强与弱》的教学为例,在进行该内容教学的“做与思”融合时,小学科学教师可合理使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视频或音频,直观展示不同声音的强弱程度,进一步拓宽和延伸小学课堂知识的来源渠道。通过这些视频内容,学生不仅能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不同声音强弱的差异,同时这一教学展示过程也有助于学生实践与反思。
(三)积极推进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为了更好地实现小学科学课堂的“做与思”融合,科学教师可在教学活动中合理使用合作学习的方法,让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需求得到满足,助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进而培养和提升其实践能力。
以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温度与水的变化》的教学为例,在进行该内容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发现热水变凉的规律。在此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对这一规律进行猜测,然后将学生分成不同小组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每隔3分钟对热水的温度进行测量,连续测量5次。在5次测量之后,学生会发现热水的水温依然处于持续下降的状态,这时,教师便可向学生提出新问题:热水的温度是不是会一直这样降下去呢?它会不会降到0℃呢?如果会,为什么?如果不会,那它会降到多少度为止呢?教师所提出的这些问题,会让学生更踊跃、积极地思考和讨论。而随着学生探究欲望的提升,教师可再次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最后通过探究过程,学生可以发现:当热水温度降到和室内温度差不多时,温度计的液柱就不会持续下降。在合作学习中,学生的认知结构和知识体系会随之健全,“做与思”的有效融合也可真正实现。
(四)与生活实际相连接,让学生学以致用
小学科学课程教学内容其实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验操作也具有极强的实践性。所以在进行小学科学教学时,教师必须立足于学生实际生活,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科学知识合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实现学以致用。
以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是怎样传播的》的教学为例,在进行该内容教学时,教师首先可鼓励学生积极搜集生活中的常见材料,例如水、沙子、铁块,还有塑料袋等,将这些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应用于后续课堂实验。之后,教师便可组织学生开展实验操作,并鼓励学生通过实验过程探究不同介质的传声效果,明确固体、气体和液体之间传声效果的差异。最后,教师还需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结合,让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在实验操作中发现的知识内容,来解释“为什么钓鱼过程中不能大声喧哗?”通过思考这一个问题,学生更能感受所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而学生学以致用的过程,也是推动“做与思”有效融合的关键。
综上所述,小学科学教学活动的开展,可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强化学生的科学意识。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学习实践,实现“做与思”的有效融合,也是提高小学科学教学质量、优化其教学效果的关键。所以,为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广大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引导教学,强化学生的融合意识。在实现多元教学,丰富学生融合体验,积极开展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联系学生实际生活,让学生学以致用的基础上,完善学生的学科知识体系和结构,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婷.小学科学教学中做与思有效融合的策略浅析[J].教育界,2023(11):89-91.
[2]朱燕.探究小学科学教学中“做与思”的有效融合[J].科幻画报,2022(12):156-157.
[3]陈文能.小学科学教学中“做与思”有效融合的策略[J].当代家庭教育,2022(17):113-116.
[4]张继合.基于小学科学教学中“做与思”有效融合的路径分析[J].学周刊,2021(27):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