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童话与小学科学课程都有保持小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的作用。把童话与科学教学相结合,将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学生在科学的课堂上不仅可以学习到理性的学科知识与技能,还可以领会到感性的科学精神态度与价值观。
〔关键词〕 小学科学;童话;教学课堂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317 (2025) 02 007-009
童话是世界的瑰宝,它们伴随着学生的成长。美丽的童话故事如同夜空中缀着的点点繁星,能为学生的童年增添梦幻般的色彩,在每一位学生心中,都有不可替代的位置。在义务教育阶段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创造性地运用童话,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有助于进一步提高科学课堂教学效率。
一、童话在科学课堂的作用
在网络等多元媒体风行的今天,童话所传达的赞美真善美、向往光明和和平的理念,正是社会所迫切需要的。这些价值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净化学生的心灵。正如2022年版《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的:小学科学学科在义务教育中被视为一门基础性课程,旨在全面体现科学的本质并强调实践性。该学科的学习能激发学生内在的求知欲,促使他们对自然现象保持好奇心。通过科学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全面地理解自然界,认识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之间的紧密联系,培养基本的科学技能,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为他们未来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由此可以发现:义务教育阶段的科学学习与童话有着异曲同工的妙处。
小学生天性好动、好奇、向往理想的世界,喜欢活泼有趣的故事,不爱枯燥的说教与训谕。孩子是可以敬服的,孩子拥有着无限的想象力,他们时常幻想着探索星辰大海,探寻地底深处的奥秘,探讨花朵的意义,倾听昆虫的私语。他们渴望翱翔于天空之上,渴望探索蚁穴的神秘世界……小学生具有极大的想象力和幻想力,而我们作为小学科学教师,若在这一阶段对他们进行良好的引导,会使他们受益终身。
童话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充满幻想、好奇、动作性、游戏性和愉快幽默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学生可以尽情展现和释放自己的内心世界,探索未知的领域,体验生动的情节。通过童话,学生不仅可以找到自己,更能感受到生命的无限活力和可能性。因此,童话逐渐成为学生心目中理想的文化乐园,为他们带来无穷的乐趣和启示。
二、童话在科学课堂的运用
既然童话有这么重要的作用,那么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小学科学教师,应当怎样运用童话来进行教学呢?
(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运用童话开启课堂,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致和求知欲,使科学学习变得生动有趣,不再沉闷乏味。
例如,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混合与分离”单元中第2课《食盐从食盐溶液中分离出来》,三年级的学生对于活泼有趣的事物更感兴趣,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在课堂的导入环节,如果只是用提问的方式导入新课:“你们知道溶解到底是怎么回事吗?你们见过什么物质可以在水中溶解?溶解一般会发生在什么样的特殊情况下?”会让整节课显得枯燥乏味,教学氛围也只是为了完成科学知识的灌输而营造,缺乏课堂教学整体的“科学味”。相反,如果我们用《小马驮盐过河》这个童话故事作为课堂的导入:曾经有一匹可怜的小马,在炎炎的夏日,主人让它驮着几袋食盐在草原上奔跑,小马跑着跑着就大汗淋漓了。于是,它跑到一条小溪前喝水解渴,但一不小心滑入河里。当小马起身时,发现自己身上轻了许多,跟没驮东西一样,跑起来也不累了。几天后,主人又让它背几袋棉花,它凭借“驮食盐”的经验,在水里故意摔了一下,起身后发现自己驮的棉花变得更重了。聪明的小科学家,你们知道为什么小马驮盐过河会变轻,驮棉花过河会变重吗?这样的导入设计,学生不仅会更有兴趣去思考、探究事情发生的原因,还能保持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
(二)培养学生学习习惯
童话故事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在教学中,科学教师经常需要带领学生通过探究科学实验来得到科学结论,而小组合作是科学教师经常用到的教学模式。要求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有实验操作员、实验观察员、实验记录员……但是,大多数学生都不愿意做实验记录员,在记录实验现象时更是字迹潦草,实验结束了,也没记下几个字。为此,科学教师可以通过童话故事《彩虹和月亮》来教育他们:曾经有一道彩虹,它非常地骄傲,认为自己是最漂亮的,看不起白云,看不起太阳。有一次雨过天晴,天上的彩虹又出现了,漂亮极了。它骄傲地说:“世界上最漂亮的莫过于我彩虹了!”太阳和白云听了,都笑着对它说:“你别那么骄傲,等到傍晚,你就不存在了!”彩虹满不在乎地说:“你们就是嫉妒我的美丽。”到了傍晚,太阳落山了,月亮出来了,彩虹果然不见了。彩虹急忙地询问月亮这是为什么。月亮说:“你是水珠经过太阳光折射形成的,没有太阳和水珠,就不会有你!”彩虹听了之后终于明白,原来自己的美丽离不开太阳和白云的帮助。从那以后,彩虹再也不骄傲了。通过这个童话故事,可以引导学生在做科学实验时明白:小组成员分工是相辅相成的,只有互相合作,科学实验课堂才是完整的,科学实验才是有意义的。
(三)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小学科学课堂不仅仅是传授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价值观。童话故事以启迪心灵为核心特点,通过讲述故事,可以帮助学生提升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念。
例如,在执教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蚕的一生》这一课时,教师向学生讲解科学概念:有些昆虫像蚕一样,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且幼虫与成虫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有明显差异,这种发育形式叫完全变态发育。如果昆虫在个体发育中只经历卵、幼虫和成虫三个阶段,且幼虫和成虫的身体差异不大的发育形式,我们称之为不完全变态发育。虽然学生能记住完全变态发育与不完全变态发育这两个关键词,但是一旦联系实际生活,就很难分清哪些昆虫是完全变态发育、哪些昆虫是不完全变态发育。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用《小蝌蚪找妈妈》这样的童话故事贯穿整堂课的内容:春天来了,池塘里有很多蝌蚪宝宝,它们在水里嬉戏。无意中,蝌蚪宝宝看见岸边的小鸡和它们的鸡妈妈很亲热。这让蝌蚪宝宝羡慕极了,于是它们决定也要找到自己的妈妈,依偎在妈妈的怀里嬉戏。但蝌蚪宝宝先后找到虾公公、金鱼、螃蟹、乌龟,结果它们都说自己不是蝌蚪宝宝的妈妈。最后,在蝌蚪宝宝快失望的时候,碰到了鲇鱼,发现鲇鱼和自己长得很像,误以为鲇鱼是自己的妈妈,结果差点被鲇鱼吃掉,幸好此时青蛙来相救。青蛙了解事情原委后,深情地对蝌蚪宝宝说:“你们要找的妈妈就是我!”蝌蚪宝宝听后,开心地依偎在青蛙妈妈的怀里,并激动地欢呼:我们找到妈妈了。通过讲述这样的童话故事,不仅能让学生知道像青蛙这样由蝌蚪经过变态发育生长而来的昆虫,称为变态发育,还能让学生意识到小蝌蚪坚持不懈找妈妈的良好精神。这也与科学探究中的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不谋而合,在一定程度上,更能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探索热情。
三、童话在科学课堂运用的注意事项
(一)注意叙述语言
在利用童话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语言的生动活泼。通常,经典的童话故事都源自民间的口口相传。这些故事用词生动、简练,娓娓道来,情节扣人心弦,令人乐而忘返。
例如,在执教“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这一科学概念时,教师如果只是单纯地介绍概念,学生即使能快速记忆,但是缺乏学习兴趣,时间一长,容易遗忘。因此,在执教时,教师可以用童话作为教学导入:“气球最近有一些小烦恼,就是自己没有头发,光溜溜的,太难看了,聪明的小科学家,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帮助它呢?”教师在讲这个童话时,语言可以生动一些,表情可以丰富一些,甚至可以加上肢体语言。因为仅仅枯燥地叙述童话很难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解决问题的热情。只有让故事活灵活现,让学生沉浸其中,才能真正引起他们的兴趣和思考。
(二)注意故事性质
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引入童话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童话的虚构性质。通过教学,教师应帮助学生形成对现实与虚构的辨别能力,让学生懂得虚构故事中的奇幻世界并不会影响真实生活的规律和秩序。有些童话故事中可能有会说话的动物或魔法的存在,但在现实生活中,这些都是不可能实现的。教师通过常规的教育引导,让学生学会欣赏童话中的想象之美,不会被其“迷惑”,保持对现实世界的清晰认知。另外,教师在进行童话教学时,还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讨论。通过与学生分享观点和思考,不仅可以帮助他们建立对虚构与现实的理解,还能让他们从中获得乐趣的同时,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判断能力。只有让学生正确理解虚构和现实之间的界限,才能让学生在想象和创造中获得更有意义的体验。
童话故事就像一场神奇的舞台表演,巧妙地演绎着每个学生独特的思维世界,为学生打开一扇通往奇幻世界的大门。在这个奇妙的世界里,学生可以尽情地探索、想象和创造,拓展他们的思维边界。同时,这些故事也像一面镜子,反射出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愿望,使学生在心灵上得到共鸣与启迪。通过共同聆听、讨论和思考这些童话,学生之间能建立起一种微妙的智力共鸣,互相激发想象力和智慧,共同探索和成长。将童话教学与科学教育有效结合,不仅能让学生保持持久的好奇心,还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在课堂上正确地运用童话教学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综上所述,教学不仅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它需要将科学性和艺术性完美融合在一起。正如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教育的方法必须是科学的,我们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学生。也只有如此,教学才会进步,教师才会进步,学生才会进步。
参考文献
[1]胡卫平,刘守义.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
[2]刘新明.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意识科学素养实践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6):175-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