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的独辟蹊径

2025-01-01 00:00:00杜东冬
读者·校园版 2025年1期
关键词:航天服航天员载人

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工程,中国人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出了一条不断跃升的航天之路。回顾中国航天发展史,既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更离不开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聪明才智。在破解诸多技术瓶颈时,中国科学家们的奇思妙想常令人拍案叫绝。

减燃料反而打得远

1964年6月,刚从苏联留学归来的年轻中尉王永志作为总体设计组组长,参与了中国自行设计的中近程导弹东风二号的第二次试飞工作。当时,发射阵地所在的戈壁滩骄阳似火,液体推进剂注入导弹后,在高温下膨胀汽化,燃料储箱内不能灌进足量的燃料。若不及时补救,势必导致导弹射程无法达到预定目标。

此时,不少专家建议,再补充燃料以加大推力。无奈导弹的燃料储箱容量有限,无法继续加注。就在这时,王永志突然站起来说:“我认为只有泄出一些燃料,才能提高导弹推力,加大射程。戈壁滩天气炎热,对推进剂密度会有影响。导弹发射时推进剂温度高,密度就要变小,发动机的节流特性也要随之变化。经过计算,要是从导弹燃料储箱内泄出600公斤燃料,这枚导弹就会命中目标。”

“本来导弹射程就不够,你还要往外泄燃料?”现场质疑声一片。

面对质疑,王永志毫不气馁。当晚,他鼓足勇气敲开了技术负责人钱学森的房门,将自己的计算过程、补救方案详细阐述了一遍。钱学森研究过相关数据,认为王永志泄出燃料的意见有道理,于是下令按这一方案实施发射。

1964年6月29日,减少了600公斤燃料的东风二号点火升空,连续发射了3发,都进入了目标区,发射成功!

“模拟人”代替猴子

1992年9月21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1992年11月,60岁的王永志被任命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

按常规思路,在正式载人飞行前,要经过大量的地面试验和无人飞行试验,来验证飞船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美苏两国在首次载人飞行前,都进行了多次无人飞行试验,而且都进行了动物搭载试验。

在航天员系统的复议会上,与会人员大多认为,先送动物上天做试验比较保险。相关专家还提议,可以以云南猕猴为训练对象。为此,要先成立一个动物研究实验室,再买猴子进行训练,估计需要花费3000万元,整个过程大约需要一年的时间。

王永志对此提出质疑。他认为,猴子的代谢能力差,消耗氧气比较慢,在相同的时间里,6只猴子的氧耗量才相当于1个人。飞船是按照搭载3个人来设计的,那么就要18只猴子来模拟。18只猴子上了天,还不得“大闹天宫”呀?他进一步分析指出,飞船升空时会失重,有噪声,猴子要是受惊,因为害怕不吃不喝怎么办?飞船按设计可以在太空自主飞行7个昼夜,如果猴子7天7夜不吃不喝,肯定就死了。到时候他们怎么证明究竟是飞船的问题,还是猴子的问题?

王永志根据试验飞行的原理指出,动物试验能起到的作用,其一是测定其耐受失重、超重的情况,其二是依靠动物不断消耗氧气、排出二氧化碳,来考核飞船自动补充氧气和消除二氧化碳的能力。凭借当今的科技水平,要实现这个目的,只要做一个可以模拟人进行代谢的装置就足够了。这番有理有据的分析,说服了相关专家。

会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承担了研制模拟人进行代谢的装置(以下简称“模拟人”)的任务。这套装置利用物理和化学原理,能模拟3个人的代谢规律及航天员的脉搏、心跳、呼吸、体温、血压等多项生理参数。“模拟人”的生产全程仅耗资600万元。

2002年3月,中国发射了第3艘无人飞船神舟三号,“模拟人”首次上天。经过太空旅行后,“模拟人”记录的数据显示,中国飞船完全可以达到支持3人飞行7天的供氧要求。此外,“模拟人”还提供了其他生理数据。

王永志回忆起这件事时非常感慨:“载人航天,我们比美苏晚40年启动。如果不创造性地前进,中国什么时候才能赶上40年的差距?!”

仿自虾壳的航天服

航天员若要出舱行走,需要舱外航天服。然而,舱外航天服的技术门槛很高。神舟五号发射成功后,某外国航天机构就曾宣称,中国的航天器虽然上了天,但要想实现太空行走,不是那么容易的事。2004年7月,中国决定自主研发舱外航天服,一场攻坚战就此打响。

当时,能查到的资料很有限,引进国外技术需要巨额资金,更何况有些关键技术是用钱也买不到的。研究人员有的只是一些产品说明书,以及网上的公开资料。

根据他国经验,在技术储备缺乏的情况下,即便拥有世界一流的研发团队,研制舱外航天服也至少需要8到10年。彼时距神舟七号发射的预定时间只剩下不到4年。最终,中国的科研人员硬是用最短的时间完成了这项任务。

在研制舱外航天服的过程中,上肢部分的结构问题成了拦路虎。航天员出舱活动的目的是到舱外进行维修、安装等,因而舱外航天服的上肢部分非常重要,既要保证气密性和强度,又要让关节灵活自如。这个难题曾让舱外航天服总设计师李潭秋苦恼不已,经过无数次的论证、推翻、再论证、再推翻,他仍一筹莫展。

一天吃饭时,工艺师李智望着盘中的大虾,脑中突然闪过一个想法:虾的全身也是硬壳,为什么就能行动自如呢?他拿起一只大虾,仔细观察它的身体构造,发现虾的随动结构之所以好用,是因为层叠的虾壳给了它很大的灵活性。李智心想,若把虾壳的结构搬到舱外航天服的上肢部位,那航天员的活动会不会自如得多?

第二天,李智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李潭秋,李潭秋像是久旱逢甘霖一般,立即组织人员仿照虾的构造试做了一个套接式的关节结构。

这个独特的滚、旋、套、叠结构的活动关节,成为舱外航天服创新的亮点之一,而利用仿生学原理来设计舱外航天服,也成为世界航天史上的首创。

(甜甜的鹅摘自《世界军事》,Raven图)

猜你喜欢
航天服航天员载人
写给航天员的一封信
军事文摘(2023年4期)2023-03-22 08:44:26
舱外航天服硬核大揭秘!
军事文摘(2022年24期)2022-12-30 11:43:50
著名的载人深潜器
春节前写给航天员的一封信
军事文摘(2022年8期)2022-05-25 13:29:16
航天服的奥秘
我要当航天员
来吧,少年航天员
军事文摘(2019年18期)2019-09-25 08:08:58
“联盟”MS02载人飞船发射升空
太空探索(2016年12期)2016-07-18 11:13:43
载人大戏再开场
太空探索(2016年9期)2016-07-12 10:00:02
载人火星何日成行
太空探索(2016年6期)2016-07-10 12: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