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视角下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策略分析

2025-01-01 00:00:00解玉
中国集体经济 2025年2期

摘要:内部控制视角下的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策略分析,着重于构建一个全面、系统的风险管理框架,以确保企业财务安全与可持续发展。首先,强调了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思路,包括明确风险管理目标、设立风险管理组织结构和制定内部控制政策与程序。其次,探讨风险识别与评估机制,通过分类识别财务风险、采用定性和定量评估方法,以及运用风险矩阵和敏感性分析工具,实现风险的科学管理。并且又进一步讨论了资金管理与流动性风险控制、信用风险管理、市场风险管理等具体策略,以及通过内部审计与自我评估机制加强内部控制。最后,还突出了培训与企业文化建设,以及持续监控与策略改进在提升企业财务风险管理能力中的作用。通过这些综合策略,企业能够有效预防、识别、评估和应对财务风险,保障企业资产安全,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抗风险能力和管理水平。

关键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风险控制;企业

自疫情结束以来,全球经济形势愈发复杂,国内经济也不容乐观,企业发展受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风险与挑战。这些风险不仅源自激烈的市场竞争、经济周期波动、法律法规变更,还包括技术革新、自然灾害及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的不确定性。财务风险管理因此成为决定企业生存与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有效的财务风险管理不仅能保护企业免受意外损失,确保资产安全和资本结构的合理性,还是维护企业信誉、提升股东价值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同时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管理体系的基石,对于识别、评估、控制和监控财务风险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通过建立一系列制度、流程和控制措施,确保企业经营符合既定目标,同时提高透明度和合规性,为财务决策提供坚实的基础。因此,从内部控制视角探讨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策略,不仅是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更是实践操作中不可或缺的指南,对于帮助企业构建风险防御体系、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具有重大意义。

一、内部控制在财务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内部控制与财务管理的关系密不可分,并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监督与管理作用,具体表现在,内部控制是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基石,通过精心设计的规章制度与操作流程,为企业活动设定了清晰的标准与界限,有效预防并识别潜在的财务风险及业务运营中的弱点。它不仅帮助企业在事前构建风险防控网,还通过系统化收集与分析财务数据,结合定性和定量方法,科学评估风险可能性及其潜在影响,为管理层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将内部控制直接渗透到财务活动的各关键节点,实施诸如授权审批、资产保护及会计记录审核等控制活动,显著降低了由错误、舞弊和不当行为引发的财务风险。此外,一个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还能促进企业内部信息的准确与高效沟通,确保管理层能及时掌握全面风险信息,快速响应变化,同时增强对外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和可信度。而尤为重要的是内部控制的监督机制,依托内部审计和自我评估等工具,不断审视财务风险管理的实际成效,及时纠偏修正,才能保障风险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总之,内部控制为财务风险管理构建了一套全方位的框架,通过预防、识别、评估、应对和持续监控等多层面策略,为维护企业财务安全、增强其抵御风险能力和提升管理水平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二、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构建思路

(一)明确风险管理目标与原则

在构建内部控制体系之初,首要任务是明确风险管理的目标与原则。风险管理目标应与企业的总体战略目标相一致,具体如保护企业资产安全,确保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升运营效率与效果,遵守法律法规,以及维持企业声誉和股东价值。原则方面,则需强调全面性,即内部控制应覆盖所有业务、部门及关键岗位;制衡性方面,要确保不相容职务分离,避免权力过度集中;适应性则是要保证内部控制体系应随外部环境变化和企业发展灵活调整;成本效益原则,即在控制风险的同时考虑成本效率,实现风险控制与经营效率的平衡。

(二)设立风险管理组织机构

风险管理组织是内部控制体系的骨架。通常包括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或类似高层决策机构,负责制定风险管理政策、监督风险管理工作;设立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专注于日常风险识别、评估、监控和应对措施的实施;同时,确保各业务部门设置风险管理专员或团队,负责本部门风险的具体管理和上报。这样的多层次组织结构能够确保风险信息的顺畅传递和风险管理措施的有效执行。

(三)制定内部控制政策与程序

内部控制政策与程序是企业风险管理的具体指导手册,涵盖财务、运营、合规等多个方面。政策应明确企业的风险管理文化、目标、责任分配及接受的风险水平(风险偏好)。程序则应详细规定每项业务活动的操作步骤、控制点、审批权限和文档记录要求。例如,对于财务支付流程,需明确发票审核、资金审批、支付执行及后续对账的具体步骤和责任人。此外,还应建立内部控制文档管理系统,确保所有政策和程序文件的更新、存档与可获取性,便于员工查阅和遵循,同时也为内部审计和外部监管提供依据。

三、内部控制视角下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对策探析

(一)风险识别与评估机制

1. 识别财务风险来源

财务风险识别目的在于,通过精确分类来实现更有针对性的风险管理。具体而言,财务风险主要分为几大类别:一是市场风险,该类风险源于金融市场波动,包括利率、汇率、股票和商品价格的不确定性,这些波动可能对企业财务稳定性构成负面影响。二是信用风险,关注交易对手违约的可能性,例如,贷款对象违约或应收账款难以回收,直接威胁企业的资金安全。流动性风险则着重于企业在无须额外成本的前提下,是否能及时满足短期现金流需求,以防资金链断裂。操作风险涉及内部流程、人员疏失、系统故障或外部事件,可能导致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损失。三是法律与合规风险聚焦于企业因违背法规或监管标准而面临的罚款、法律诉讼及声誉损害。通过细致分类,企业更能清晰地识别各类风险特征,为后续的风险评估与应对措施奠定基础。

2. 定性与定量的风险评估方法

定性评估侧重于主观判断和非数值分析用于评估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概率)、影响程度及风险的可接受程度。具体方法如下:一是集体评估。组织行业专家、高级管理层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召开研讨会,凭借他们的经验和专业知识,讨论并评估特定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范围。例如,针对新市场扩张计划,专家会基于历史数据和市场趋势,主观判断进入市场的难度、竞争强度及品牌接受度的风险等级。二是风险问卷调查。设计包含开放性问题的问卷,发放给员工或相关方填写,收集他们对特定风险的看法和担忧。这有助于识别那些不易通过数据分析捕捉到的风险点。假设公司要评估内部控制系统的人为失误风险,通过问卷收集员工对现有控制措施的满意度和改进建议,可以揭示潜在的操作风险点。

定量评估则是通过数学模型和统计方法对风险进行量化分析为风险排序和资源分配提供量化基础。具体方法如下:一是预期损失。比如,银行在审批贷款时,会基于历史违约率计算每一笔贷款的预期损失,如果某类贷款的历史违约率为2%,平均违约损失率为30%,那么对于100万元的贷款,其预期损失为100万*2%*30%=6万元,这有助于银行决定是否发放贷款及设定利率。二是风险价值分析。一家投资公司在管理资产组合时,会计算在正常市场条件下,其投资组合在95%置信水平下,最大可能损失的金额,即VaR值。这有助于公司理解极端市场变动对其投资组合的潜在冲击,并据此调整投资策略。

3. 风险矩阵与敏感性分析应用

(1)风险矩阵。是一种直观的风险评估工具,通过将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与影响程度分别置于矩阵的两个轴上,形成不同等级的风险区域。企业可据此划分风险优先级,决定风险管理的重点和资源分配。如,企业需确定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低、中、高)和风险影响的程度(轻微、中等、严重),这两个维度构成了矩阵的两个轴。然后,将识别出的各类风险根据其可能性和影响程度落入相应的矩阵格子中。例如,一个“高可能性”且“严重后果”的风险会落入矩阵的最高风险区域。通过这种方式,企业能够直观地识别哪些风险是最紧迫的,哪些风险虽可能但影响较小,据此制定风险管理的优先级。风险矩阵不仅帮助管理层聚焦于那些对业务影响最大的风险,还能作为资源分配的依据,确保有限的资源被用于解决最关键的问题。

(2)敏感性分析。主要用于评估单个变量(如,利率、汇率、销售量等)变动对财务结果(如,利润、现金流、资产价值)的影响程度。通过模拟不同情景下的财务表现,识别出关键敏感因素,帮助企业理解风险敞口,如,一家出口型企业通过敏感性分析发现,若美元对人民币汇率波动超过5%,将对其利润产生显著影响。基于这一分析结果,公司可以选择采取一些对冲措施,如签订远期外汇合约来锁定汇率,或者调整产品定价策略以转移部分风险,从而减少汇率变动对公司利润的冲击。敏感性分析帮助企业提前预判潜在的财务风险点,采取预防措施,增强财务稳健性。

(二)强化内部控制制度

1. 保证会计信息真实性与完整性

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是落实内部控制的基础,这对企业提出了多方面的严格要求。首先,企业必须制定详尽且符合法律法规的会计政策与程序,遵循国家会计准则及国际财务报告标准,以维护会计处理的一致性和准确性。所有交易事项均须有合法、齐全的原始凭证作为支撑,并严格执行凭证审核流程,杜绝任何虚假信息的渗透。在关键会计处理环节,如大额交易处理和期末财务结算,实施双人复核制度,有效减少错误和防止潜在的舞弊行为。此外,企业应充分利用ERP等先进的信息技术平台,自动化会计业务流程,同时严格设定数据访问与修改权限,实现权限分离,确保数据安全无虞,防止未授权修改。最后,通过外部审计与内部审计的双重监督,定期检验会计信息的准确度与财务报表的真实性,一旦发现错误或异常,立即采取行动进行纠正,以此不断提升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2. 把控财务审批流程与控制节点

为了有效控制财务风险并提升管理效率,企业必须精心设计财务审批流程,并在核心环节实施严格的控制策略。这包括根据交易的金额规模及业务特性,分级设定审批权限,确保重大的财务决策经过充分的管理层审议。细化并明确财务审批流程,通过流程图形式展示,界定每一审批阶段的责任主体、审批准则及必备文件,旨在限制个人自由裁量空间,提升决策的规范性和透明度。通过引入OA系统或专业的财务管理软件,实现审批流程的数字化,不仅加速了审批进程,还保留了审批轨迹,为后续的审计追踪提供便利。在财务操作的关键节点,如付款、收款、资金调配及预算超支等方面,设立专控点,实施职责分离原则,确保审批与执行职能的独立,进一步加固内部控制体系。同时,构建异常交易监控系统,对异常高频、大额或非常规交易进行重点监控与审查,及时预警并解决潜在的财务风险,确保企业财务活动的健康与安全。

3. 完善内部审计与自我评估机制

构建高效的内部审计与自我评估机制,这要求企业需设立一个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或专业团队,负责周期性地审查公司的财务报告及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性,基于审计结果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同时,企业应鼓励各部门自主开展内部控制的定期自我评估,运用问卷调查、面对面访谈、流程图分析等多种方法,系统识别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和潜在风险点。对于审计和自评过程中发现的所有问题,企业应建立起一套明确的整改跟踪机制,指定责任部门与整改期限,确保问题能够得到有效解决。此外,通过举办培训、专题会议等教育活动,提升全体员工对内部控制的认识,激发员工主动报告内部控制问题的积极性,培养一种积极向上的风险管理文化氛围。内部审计部门还应承担着定期评估内部控制整体效能的任务,确保内部控制体系能够紧跟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持续进行适应性调整和效能优化,从而为企业的稳健发展保驾护航。

(三)资金管理与流动性风险控制

1. 现金持有量与负债结构优化

资金管理的核心在于维持适宜的现金持有量,既能满足日常运营和突发需要,又不至于过多占用资金影响收益。企业需通过现金流量预测模型,结合季节性波动、业务扩展计划等因素,确定最优现金水平。同时,优化负债结构,平衡短期债务与长期债务的比例,减少利息负担,降低偿债压力,确保企业财务的灵活性和稳定性。例如,通过发行债券、银行贷款与股权融资等多种方式合理搭配,既保证资金供给,又控制财务成本。

2. 多元化融资策略

为了降低对单一融资渠道的依赖,企业应采取多元化融资策略,包括但不限于银行贷款、债券发行、股权融资、资产证券化、贸易融资等。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多选择,降低融资成本,增强资金链的稳定性。特别是在经济波动时期,这种策略能有效分散融资风险,确保企业能够持续获得资金支持。

3. 应收账款与应付账款管理

有效的应收账款管理对于保持良好的现金流有着重要影响,企业应建立严格的信用政策,对客户进行信用评级,合理设定信用期限和折扣政策,定期跟进账款回收情况,必要时采取催收措施或信用保险,减少坏账损失。同时,优化应付账款管理,合理安排付款周期,利用供应商提供的信用条款,但需平衡好与供应商关系,避免因延迟支付损害信誉。通过精细管理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企业可以在不影响业务合作关系的前提下,改善现金流状况,减少流动性风险。

(四)人员培训与企业文化建设

1. 人员财务风险管理意识培养

培养全员的财务风险管理意识是构建风险防御体系的第一步。这要求企业通过多种途径提升员工对财务风险的认知,包括定期举办风险管理专题讲座、研讨会和案例分析会,让员工理解风险的多样性、潜在影响及其与日常工作的关联性。企业还可以通过内部通信、知识库分享风险管理的最佳实践和最新动态,使风险管理成为每位员工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促使员工在做决策时自觉评估风险,形成预防为主的思维习惯。

2. 职业技能培训

为了提升员工在财务风险管理方面的专业能力,企业应设计并实施一系列定制化的培训计划。这些计划应涵盖财务分析、风险评估技术(如风险矩阵、敏感性分析)、内部控制流程、合规性要求等关键领域。培训形式可以多样化,包括在线课程、面对面研讨会、模拟演练等,确保不同层次和职能的员工都能获得与其职责相匹配的知识和技能。此外,鼓励和支持员工获取相关专业资格认证,如CFA、FRM等,也是提升团队专业水平的有效途径。

3. 以风险为导向的企业文化营造

构建以风险为导向的企业文化,意味着将风险管理理念深深植根于企业日常运营和决策过程中。这包括强调透明沟通,鼓励员工报告潜在风险而不必担心负面后果;设立奖励机制,表彰那些有效识别并解决风险问题的个人或团队;领导层应身体力行,通过自身的言行示范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将风险管理视为企业成功的关键要素。此外,企业应鼓励创新和持续学习,认识到风险管理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需要随着环境变化和经验积累不断进化和优化的过程。通过这些努力,逐步形成一个既重视风险防范又鼓励适度冒险、追求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文化氛围。

(五)持续改进监督与管理策略

1. 监督机制的建立与执行

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是确保财务风险管理策略得以顺利执行和及时响应风险变化的关键。这包括设置定期和不定期的风险审查会议,以跟踪风险指标和控制措施的执行情况。企业应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系统,如ERP、CRM和专业风险管理软件,实时监控财务数据和业务流程,实现风险的即时识别和预警。同时,构建跨部门的风险信息交流平台,确保风险信息的准确、及时传递,使管理层能够快速做出决策。监控机制的成功运行还需要明确的职责分配,确保每个环节都有专人负责,并建立应急响应流程,以应对突发事件。

2. 评估风险管理效果

定期进行风险管理效果评估是检验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策略有效性的重要环节。这包括量化评估风险事件的发生频率、影响程度以及控制措施的有效性,比较预期风险结果与实际结果的差异。评估时可采用关键绩效指标(KPIs)、风险价值(VaR)、回溯测试等工具,同时考虑外部环境变化、内部流程改进等因素的影响。评估结果应形成书面报告,为管理层提供决策支持,并公开透明地向关键利益相关者报告,增强外界对企业的信任。

3. 动态调整与优化监督策略

基于风险管理效果评估的结果,企业应采取灵活策略,对现有的风险管理策略进行必要的动态调整与优化。这要求企业保持高度的市场敏锐度和内部反思能力,识别新的风险类型、评估现有风险的变化,并根据评估结果调整风险偏好、风险限额、资源配置等。策略调整应注重前瞻性和灵活性,确保企业能够快速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如经济波动、政策调整、技术革新等。同时,鼓励创新思维,探索新技术、新工具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以不断提升风险管理的效率和精准度。通过持续的策略迭代,企业能够建立更加成熟、高效的财务风险管理框架,为长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结语

内部控制是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核心,通过构建并优化内部控制体系,企业不仅能够应对当前复杂的经济环境所带来的挑战,还能前瞻性地布局未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下,有效的财务风险管理策略应当是全面的、动态的,涵盖风险的识别、评估、监控及应对的全过程,并与企业战略紧密相连。企业应致力于打造一个风险意识强、内部控制严格、风险管理机制高效的文化氛围,确保在面对不确定性时能够灵活应对,稳健前行。通过不断地实践、评估与改进,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将更加精细化、智能化,为企业创造更多价值,保障其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韩秀婵.风险管理视角下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与完善[J].上海企业,2024(06):107-109.

[2]王晓莉.建筑企业项目审计方法应用研究[J].上海企业,2024(06):137-139.

[3]吴思锐.企业会计电算化审计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以A企业为例[J].上海企业,2024(06):71-73.

[4]侯小芳,吴健豪.国有企业财务监管问题与解决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024(16):153-156.

[5]连之莹.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经济后果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24(16):77-80.

[6]侯燕.大数据背景下企业财务共享风险控制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24(15):181-184.

[7]刘超.企业财务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规避措施研究[J].中国农业会计,2024,34(10):112-114.

[8]丁晓.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金融投资风险问题及其对策[J].老字号品牌营销,2024(10):118-120.

【作者单位:长春房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房屋供暖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