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保障。陕西立足关中、陕北、陕南区位条件和资源禀赋持续推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在实践中形成了具有区位特色的“陕北模式”“关中模式”和“陕南模式”三种区域模式。文章从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在发展中如何突破“谁来发展”“如何发展”“如何持续”的现实困境出发,以三种区域模式为例,从资源共建机制、价值共创机制、收益共享机制三方面探索构建陕西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并提出整合多元主体联动的资源基础,构建可持续发展基础;创新农村资源价值增值路径,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增进组织成员主体权益,激发可持续发展内生动力的路径优化建议。
关键词: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路径创新
新时代,如何持续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成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首要任务。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2018-2022年)》强调了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作用。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了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重要举措。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对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重要作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共同富裕、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保证。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本文对陕西三种区域模式进行案例分析,探究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运行机制和实践路径,为进一步增强农村经济发展内生动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提供可供借鉴的发展经验。
一、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框架
(一)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
1.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学术界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尚未形成共识,主要包括三种理论:强调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论”,强调将生态、经济、社会三大系统结合起来的“三位一体论”,强调人类发展的“全面发展的人本论”。这三种理论都强调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可持续性和共同性原则。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作为我国农村经济的基本形态,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促进农村资源资本化,从根本上实现由外部输血到内部造血的转变,增强农村经济发展内生动能。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生态的可持续性,即在识别农村资源经济价值的基础上,实现农村生态资源有效利用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平衡;二是经济可持续性,即在推动资源资本化过程中,实现集体成员收益分配与集体资产积累的平衡;三是社会可持续性,即在实现资源资本化过程中,实现农产品稳定供给与满足人类社会发展对农产品需求的平衡。
2.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在发展中需要解决“谁来发展”“如何发展”“如何持续”的问题,概括而言,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在发展中面临实施主体困境、经营管理困境、收益分配困境。
实施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是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基础,实施主体困境主要体现在:一是在实践中新型集体经济组织普遍遵循以政府或资本为主导的发展逻辑,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无偿的资源要素,而集体成员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导致集体与村民之间利益失衡,难以形成发展合力;二是受限于资源单一,部分农村地区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仍然很低,特色资源长期被忽视和闲置,可持续发展基础薄弱。
经营管理的高效运作是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实施主体困境直接影响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集体产业发展、资源开发利用、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方面作用的发挥。经营管理困境主要体现在:一是发展过程中具有较强的外部依赖性,如依赖政府投资和帮扶项目,自我持续发展能力不足;二是内部运行管理的依赖性和盲目性使产业发展同质化严重,缺乏自我创新能力和迭代升级,创造价值的潜力有限,导致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缺乏持续发展能力。
收益分配的公平合理是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收益分配困境主要体现在集体成员收益分配与集体资产积累的矛盾关系。部分村民只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实现个人致富,认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会带来潜在风险,不会实现村民共同富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市场经济中兼具公共性和市场性,处于相对弱势地位,但却承担着较大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一些村民“等靠要”思想严重,缺乏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总是以旁观者的心态被动参与集体经济组织活动,因此,难以形成合力,制约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充分发展。
(二)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分析框架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构建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分析框架,以解决发展过程中的实施主体困境、经济管理困境、收益分配困境为导向,从生态维度、经济维度、社会维度构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保障发展的共同性、持续性和公平性(如图1所示)。
1. 资源共建机制实现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共同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谁来发展”,这主要涉及实施主体的参与。通过资源共建机制打破旧有的系统结构和资源依赖路径,将多方参与的实施主体联系起来,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和利用内部要素,凝聚村集体发展共识,包括对土地、森林、河湖等农村资源性要素的保护和利用以及对农村集体经营性要素的开发和利用;另一方面要积极寻求外部要素的有效途径,包括政府项目支持以及工商资本、金融资本等市场主体投资等,整合内外部的要素资源和资金,形成集体成员广泛接受的行为规则,达成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共同目标,为实现价值共创、收益共享。
2. 价值共创机制实现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持续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解决“如何发展”的问题,这主要涉及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经营管理。通过价值共创机制,一方面基于自身要素的资源优势,结合市场需求和现代化发展的要求,创新价值实现形式,发展具有特色的、能够提升要素综合价值、盈利空间大的新产业、新业态,将集体经济嵌入到产业链和价值链中;另一方面基于一定的集体经济积累,通过升级产业业态、延长产业链、转变经营方式,探索先进的农业先进技术如加强数字技术与农业生产的融合,持续推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3. 收益共享机制实现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公平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还需要解决“如何持续”的问题,这主要涉及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主体权益。通过收益共享机制,平衡好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村集体成员之间的权益关系,通过股权配置建立均衡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在共建基础上促成成果共享保障公平,激励组织成员积极主动参与集体经济的发展实践中,提升获得感与幸福感。
二、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模式:陕西三种区域模式基本情况
(一)“陕北模式”——党建引领赋能红色资源模式
陕北即陕西省北部地区,陕北是中国的革命圣地,也是红色旅游和文化教育基地。陕北依托地理优势资源,深度开发红色资源,同时重视党建工作,将基层党组织全面融入农村经济发展和治理,充分发挥其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以党建工作为依托,以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为抓手,将分散农民聚合起来,建立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分散农民的经济利益联结机制,在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陕北模式”。“枣园村模式”作为“陕北模式”的代表,在实践中形成了“红色赋能+盘活资源+租赁经营+服务创收”的发展模式。
(二)“关中模式”——自主经营的民俗文化村集体经济模式
关中即陕西省中部地区,关中平原土壤肥沃,号称“八百里秦川”。关中地区充分发挥独特的民俗历史文化资源和物产丰富的比较优势,以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为抓手,充分调动村集体成员参与集体经济组织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以实现村集体经济收益最大化为原则,在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关中经营模式”。“袁家村模式”作为关中模式的代表,在实践中形成了“产业共融+产权共有+村民共治+发展共享”的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
(三)“陕南模式”——抱团联合的生态文化资源经营模式
陕南即陕西省南部地区,陕南地区自然资源、水能资源和生态资源极为丰富,同时也是连接西北、华北、华中与西南地区的重要枢纽。陕南地区充分发挥独特地理区位和丰富生态资源的比较优势,以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为抓手,通过不断探索创新生态资源多种价值实现形式,吸引资本、人才、科技、信息等生产资料投入,吸引不同的生产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加入,充分发挥人才效用,在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陕南模式”。“土门村模式”作为“陕南模式”的代表,在实践中形成了“集体带动+精英引航+资金推动+农文旅多产业融合”的发展模式。
三、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陕西三种区域模式的案例分析
(一)资源共建机制奠定发展基础
陕西三种区域模式不仅依靠政府、企业等外部力量的推动,还依托乡村内部的特色资源,激发乡村内生活力,从而凝聚外部主体和内部主体的力量,聚合外部财政项目支持和内部资源优势进行融合发展。通过“外部推动+能人牵引+社员联动”的发展模式,打破旧有系统结构和资源依赖路径,将多方参与的实施主体联系起来形成发展共识、整合资源,建立了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基础。枣园村通过试点建设资金撬动各类建设资金,建设大型生态停车场和商业铺面,乡村带头人动员村民依托红色资源、地理优势资源发展红色旅游特色产业。礼泉县政府2006年鼓励袁家村发展农家乐,并将一些公务活动安排在袁家村,企业与袁家村合作在西安陆续开设15家城市体验店,乡村带头人发动本地村民盘活村内老房子,设计村庄发展,动员村干部筹集村庄起步资金40万元,相继开发建设小吃街、书院街、回民街等街区,协调股权配置,调解成员矛盾。丹凤县政府落实各类扶贫资金、协作资金,在土门村等各村建立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同时重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资源,通过各项政策吸引鼓励外地工作的本地村民积累了经验、资本之后返乡创业,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支持。
(二)价值共创机制实现持续增值
陕西三种区域模式在发展中重新配置和整合各种资源,动员组织各利益相关主体参与价值共创,建立价值增值长效机制,以乡村特色资源为基础建立起产业支撑,实现产业结构变革和能级跃升促进持续发展。陕西乡村产业价值增值路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打破对原有系统结构的依赖,将特色农产品与乡村资源(民俗资源、生态资源、文化资源等)相结合,通过农文旅三产融合实现要素的功能性增值。枣园村充分利用地处枣园纪念馆,地理区位、人口聚集的优势,创新发展全方位红色体验式旅游模式,投资1.54亿元打造红色旅游商业一条街。二是延伸拓展产业链,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袁家村最初发展民俗旅游,主要经营小吃街和农家乐,在发展中又拉动手工作坊兴盛,形成了“前店后厂”产销模式,企业不断转型升级进而提升对优质农副产品的需求,又推动了面粉作坊、醋坊、辣子作坊规模不断扩大,最终形成了“三产带二产促一产”的三产融合发展格局。三是挖掘乡村资源的教育功能、品牌价值,提升农副产品的附加值。土门村打破原来单一发展中药材、农产品等优势产业的同质化竞争模式,建成占地70余亩49个日光大棚中药材育苗基地和400亩中药材产业园,打造猕猴桃、葡萄、莲菜等特色产业园。
(三)收益共享机制促进价值实现
陕西三种区域模式在发展中都是由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代表村民统一经营管理,通过清算资产、折股量化,明确和清晰了乡村特色资源的产权所属关系,奠定了收益分配公平和福利待遇平等的基础,提高了组织成员对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认同感与参与感,推动了集体经济价值的持续实现。枣园村每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00多万元,以户为单位的村集体成员每年可获得1万多元集体经济收益分红;村集体每年出资50万元为村集体成员提供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提升了村集体成员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袁家村2007年成立陕西关中印象旅游有限公司,负责管理外部项目,2015年又成立陕西袁家村文化旅游产业有限公司,负责管理内部项目。并确定了基本股、交叉股和调节股的股权配置方式,确定了基本股、交叉股和调节股的股权配置方式:集体保留38%,其余62%量化到户,每户20万元,每股年分红4万元,具备本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才可以持有;村内各类商铺之间互相持有股份,交叉持股的商铺数额达到460余家,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自由选择入股的店铺,并依据入股比例获得分红。
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创新:陕西三种区域模式的经验总结
(一)整合多元主体联动的资源基础,构建可持续发展基础
通过“外部推动+能人牵引+社员联动”的发展模式形成发展共识、整合多元主体联动的资源基础,挖掘乡村资源的经济价值,奠定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一是以政府主导辅之以市场和社会的外部推动,政府借助政策工具凝聚共识建立思想和认识基础,借助项目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财政资源支持,引入市场和社会资本多方参与,形成发展的资本积累。二是充分发挥乡村能人的管理才能、智慧以及社会资源支持,有效化解矛盾,降低沟通协调等各方面的成本。三是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明确村集体经济中集体企业股份分红的条件、程序和要求,明确村集体经济中村集体成员公益金、公积金等福利的提取条件、程序和要求,使村集体成员感受公平,激发村集体成员参与集体经济组织建设的积极性。畅通村集体成员与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沟通机制渠道,保障村集体成员参与集体企业组织村民的话语权,使村民可以充分地维护自身经济利益,保障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诉求,为陕西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打造资源基础。
(二)创新农村资源价值增值路径,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因地制宜创新价值增值路径,提升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陕北地区可以立足红色资源优势、当地要素资源优势,通过这些优势资源和要素实现农产品附加价值的持续增值,发展具有独特竞争优势的产业体系,建设具有生态循环为特征的多产业融合体系。关中地区可以在提升原有农产品提质升级的基础上,通过延伸和拓展农产品产业链、价值链从而实现价值增值,通过不断提升生态资源的供给结构,满足城镇居民对绿色环保的生态需求,通过推动农村特色资源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促进休闲观光、健康养生、餐饮民宿、民俗体验、周末旅游等新型农村服务业的发展。陕南地区可以立足生态资源优势,促进农业、文化、旅游三个产业融合发展,从而实现生态资源的功能性价值增值。通过转让、租赁、承包、买卖等多种方式,形成清晰的产权关系,实现村集体资本的市场价值转化与升值;通过引入投资公司、专业运营公司等多元化市场主体参与的方式,进一步推动市场化运营;通过持续深度开发特色生态资源,实现绿色生态资源向可量化、可交易、可盈利的生态资本转化。
(三)增进组织成员主体权益,激发可持续发展内生动力
通过股权配置,有效地维护、保障、增进组织成员的主体权益,激发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一是通过收益分配公平,保障和维护组织成员的主体权益。组织成员通过持有股份享受分红和利益分配,促进财产性收入提高,进一步推动利益相关方形成更紧密的联结。二是通过共享公共服务,增进组织成员的主体权益。通过积累的集体资金发展乡村产业,建设村庄,改善村容村貌,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使组织成员平等地享受生产生活服务和集体福利待遇。组织成员通过参与集体组织举办的各类讲座,提升自身能力,提高获得感与幸福感。
参考文献:
[1]周文,李吉良.乡村振兴与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难题破解与实现路径探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06):16-30.
[2]崔超,杜志雄.发展新型集体经济:2020年后农村减贫路径选择——基于陕西省丹凤县的实地调查[J].农村经济,2022(04):35-44.
[3]倪坤晓,高鸣.面向2035年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内在逻辑和动态趋势[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05):68-77.
[4]钟卫华,石雪梅.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促进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分析[J].海派经济学,2022(03):154-168.
[5]张克俊,付宗平.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理论阐释、实践模式与思考建议[J].东岳论丛,2022(10):105-114+192-193.
[6]马荟,王彩虹,周立.资源资本化如何促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基于多案例的探索性研究[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23(05):65-152.
*基金项目:2024年度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青年项目(2024QN348);陕西省教育厅项目(21JK0315);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项目(2023-JC-QN-0780)。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中共陕西省委党校(陕西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