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探索林业生态价值转化新路径

2024-12-31 00:00:00王小栋杜峰
浙江林业 2024年10期
关键词:林权林农林地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明确指出“生态是衢州最大的比较优势,最响亮的品牌。要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特色产业优势,依靠‘绿水青山’求得‘金山银山’”,衢州矢志不渝沿着总书记当年指引的方向不断探索前行。2023年以来,衢州市以全国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为契机,坚持“三绿”并举、“四库”联动,不断拓宽“两山”转化通道,激活林业发展内生动力,为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山区共同富裕提供示范样板。2024年新流转林地65.24万亩、总面积达到186.6万亩,林地规模化流转率从2023年底的34.6%快速增长到2024年9月底的53.2%,林业产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聚焦“三级联动”

上下齐心承接改革重任

认真对照国家、省级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方案,结合衢州实际,强化顶层设计,建立改革制度体系和工作体系,一体推动改革重点任务落地实施。

省市一体合力攻坚。全面深化落实省政府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签订的《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先行示范战略合作协议》,强化与浙江省林业局的沟通协作,共同制定试点方案,主动承接省级林业强村富民集成改革任务,通过放活经营权、用好股份制、搭建大平台、探索标准地、运用市场化,不断夯实改革基础。

揭榜挂帅联动推进。根据试点方案,选择15项具有突破性的改革内容,制定目标明确的林改“四张清单”,6个县(市、区)结合自身实际“揭榜挂帅”,主动承接改革任务,精准谋划打造“一县一场景”。建立市县例会协调制度,及时掌握试点中遇到的困难,研究解决问题路径,确保“揭榜挂帅”质量。

双向互动探索创新。坚持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与自下而上的基层创新相结合,按照“先行先试、先点后面”的试点要求,从6个县(市、区)选定6个试点乡镇,给予相应政策、资金保障。各试点乡镇围绕改革目标从三权分置、产权交易、效益分红、产业富民、生态益民等方面开展先行先试,为全市改革提供鲜活经验。

聚焦“三权分置”

平台赋能激活沉睡林权

紧紧围绕“一股份两平台”,聚焦解决集体林地分散化、碎片化问题,以林权收储带动集体林地“三权分置”,促进林地适度规模经营,提高林地综合利用率。

国资参与,搭建林权收储平台。推动以国资为主体组建林权收储平台,开展林权收储、林权抵押贷款担保、林权评估等林事综合服务。通过入股、托管、合作等方式推动集体林权有效整合,实现适度规模化经营。全市6个县(市、区)均建立国资主导的林权流转收储平台,累计完成林权流转收储60宗、面积4.3万亩。

机制重构,探索林业股份经营。积极探索“企业+集体+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创新林地经营权“二次入股”模式,即村组集体和个人的林地经营权先折资入股到村级合作社,再二次入股到经营主体,推动“资源变资产、林权变股权、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提高林农“租金、股金、薪金”“三金”收益。以60亩山林为标准,开化县池淮镇石门村林农通过“二次入股”,家庭年收入可提高至10万元以上,与传统流转模式相比,收益提高5倍。

权益细分,实现多种收益同享。立足“三权分置”基础,进一步细分保护地役权、林下空间开发权、林业碳汇开发权等林地经营权益。流转主体根据实际需求对特定权益进行流转,节约成本,林农可同时享受流转收益、林木收益、分红收益等多种收益。

聚焦“三产融合”

产业导入助力共同富裕

立足本地资源优势,探索集群式全链条产业转型升级路径,促进林业“三产融合”发展,带动林农增收致富,2023年,衢州农村居民人均林业收入8772元,增幅8%。

“规划+布局”,形成全市产业地图。初步构建“132”林业产业发展体系,即以龙游竹加工和江山木门为核心,辐射带动形成1个400亿的竹木加工产业;以“双柚”、油茶、茶叶3个具有鲜明特色的地方“土特产”为重点,着力培育三大百亿产业;以森林康养、林下经济为主导,辐射全市域,形成2大产业集群。

“园区+基地”,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加快推进龙游高端笋竹精深加工产业园建设,建成竹木材分解点7个、小微园区4个,不断完善竹木加工体系。深入实施“千村万元”林下经济帮扶工程,建立黄精、三叶青、铁皮石斛等林下经济种植基地100个,鼓励多元化经营。全市林业新型经营主体数量同比增长11%,培育省级以上林业龙头企业61家。

“带动+服务”,共建共享助力共富。大力推广产业订单销售模式,鼓励林业企业与村集体建立稳定产销合同和服务契约关系,实现林农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如开化县大力发展林下中药材种植,同时引入五养堂、同仁堂、康恩贝等一批大型制药企业加盟,建立包种植、包技术、包销路“三包”派单机制,年包收订单金额超过5500万元。

聚焦“三大驱动”

模式创新引领林地“生金”

坚持项目、金融、服务“三大驱动”,推动资金要素集聚、体制机制创新、营商环境优化,激发社会资本“上山入林”。

强化项目引领,多方筹集资金。建立“中央补一点、地方出一点、银行贷一点、市场筹一点”项目工作机制,先后争取中央财政示范奖补项目2个、国家储备林项目2个、省级林业共富项目6个,累计获得中央补助资金5.5亿元、省级专项资金1.6亿元、金融机构授信贷款16.5亿元。

强化服务提质,助力项目招引。紧扣林业全产业链发展土地要素需求,打造水、电、路、设施用地为基础的“四有+”林业“标准地”,解决社会经营主体前期流转难、基础设施投资大等问题。柯城区林下空间标准地、龙游县竹材加工产业标准地、江山市“三通一平两配套”油茶标准地已初步成型,合计规模达1.5万亩。探索建立市场化、区域性的林事服务中心,推广林业科技“四联”帮扶机制,推进“机械强林”和数字化建设。

强化金融创新,支持企业壮大。创新融资租赁模式,以“双柚”、油茶等林业优质资产作为融资租赁物,先转让再返租,后续由企业回购,既降低金融机构信贷风险,又解决林业大户融资需求。如常山县两山合作社出资收购浙江柚香谷公司7000余亩“双柚”基地,再以固定收益率测算租金返租企业,并约定3年后回购,为公司上马新生产线提供了关键性资金支撑。创新开发油茶、茶叶低温气象指数险,毛竹价格指数险,森林碳汇遥感指数险等特色保险,全市林特产品保险参保总面积5.28万亩,总保额超5000万元。

猜你喜欢
林权林农林地
产业教授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林权供求信息
林业与生态(2019年5期)2019-06-03 16:36:04
林权供求信息
林业与生态(2019年4期)2019-05-26 14:27:02
林权供求信息
林业与生态(2019年3期)2019-05-21 15:00:44
丹东市林地分类研究
沙洋停征林业“两金”减轻林农负担
浙江林业(2016年5期)2016-11-30 11:35:49
浅谈林地保护及恢复措施
林业深化改革 林农共享红利
红土地(2016年7期)2016-02-27 15:05:48
林权供求信息
林业与生态(2015年2期)2015-03-16 08:44:27
林地流转模式的选择机理及其政策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