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七山一水两分田”,全市现有集体林地面积100.83万公顷,占市域面积的59.8%和全市森林面积的91.5%。近年来,杭州市深入探索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新路径,稳妥发展林业适度规模经营,有效转化区位生态资源优势,全面推进林业产业集聚链式发展,积极拓宽林业新质改革通道,走出了一条林业改革推动乡村共富的新路子。2023年,全市实现林业总产值963亿元,连续10年居全省首位。
放活林权经营
破解林业改革“成效难”问题
加快推进林权“三权分置”,拓宽林权融资渠道,稳妥发展林业适度规模经营。
放活林地经营权。杭州以《浙江省林地经营权证管理办法》为基础,发动各地结合本地实际,制定配套办法,进一步厘清林权管理职能,规范林权登记和林权抵押登记事项与程序,畅通林事办事渠道,鼓励以项目带动流转,盘活集体林地经营权。截至目前,杭州全市林地流转面积约242万亩,带动当地农民就业50.6万人。
强化金融服务保障。开拓林权融资路径,组织开展林地流转经营权、收益权抵(质)押贷款和担保反担保业务,打通林权融资渠道。淳安县农商银行等机构推行大户大额林权抵押贷款与反担保业务,推出林农小额循环贷款等林权抵押贷款产品,在全省率先探索集体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全县累计办理林权抵押贷款3.96亿元,集体生态公益林收益权质押贷款近2.54亿元。
着力培育规模经营主体。积极推广股份制合作社建设,探索“公司+合作社+农户”产销联结机制,采用“保底+分成+薪金”合作方式,实现企业、村集体、村民“三增收”。例如,淳安县成立林业合作组织423家,其中竹笋类、干果类、油茶类等林业专业合作社226家,通过实施订单林业,构建了企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股份合作机制。着力培育家庭林场、林业大户、林业专业合作社、林业股份制企业等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山核桃、毛竹、油茶、花卉苗木等优势产业,推动林业产业化和规模经营。全市现有新型林业经营主体2753家,经营林地面积超137万亩。
盘活山林资源
破解林业改革“转化难”问题
系统整合山林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开展跨区域占补平衡指标交易,开拓生态资源向生态价值的转化路径。
开展林地规模收储流转。推动淳安县实施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创新“营造林工程建设+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林业碳汇开发交易”建设模式,依托国家开发银行百亿贷款,完成收储、流转23个乡镇214个村林地共计33.41万亩,为林业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奠定坚实基础。
创新林地资源优化配置。支持淳安县开展林业“标准地”改革,提升林业综合效益。创建省级林业标准地建设试点,出台林业“标准地”指标体系与认定办法,推动“七有”标准地建成1.1万亩,吸引社会资本“上山入林”,年均新增资本投入2000余万元,为村民增加务工收益955万元。
探索跨区域指标交易。通过实现生态效益横向补偿,进一步扩大林业生态优势。出台《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立“种楼”与“种田”利益分享机制促进西部县(市)共同富裕的实施意见》,实行林地跨区域占补平衡补偿机制。发挥“山海协作”优势,多方资源互补,推进共富示范先行,2024年度完成市域内补充林地指标交易1200亩。同时,积极探索开展淳安、建德与嘉兴、舟山、义乌等地的跨市域林地指标交易,2023年共签订林地指标交易协议1.24万亩,合同金额超22亿元。
强化政策赋能
破解林业改革“发展难”问题
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因地制宜打造“一地一品”特色林业产业,引导产业集聚链式发展。
出台扶持政策。制定《关于科学利用山林资源推动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设立市级林业专项补助资金,每年补助林业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古道保护资金950万元,统筹“林下经济+”新业态扶持培育资金2850万元。计划到2027年全市建成高效生态山林经济示范基地100个、木本粮油种植面积100万亩以上、林下利用面积200万亩以上。
促进传统特色产业提档升级。因势利导,推动临安区出台《“临安山核桃”亮牌战略三年攻坚行动方案》和《临安区竹产业振兴三年行动计划》,区财政每年各投入资金不少于1000万元,大力推进山核桃和竹笋两大林产业生态化改造,实施“退果还林”、规模化流转和生态化经营示范点建设,挖掘产业发展潜力,“临安山核桃”多年蝉联中国果业品牌坚果类榜首,“天目笋干”获评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推进品牌振兴战略,扶持培育一批杭州林业特色品牌和区域公用品牌。注册临安山核桃证明商标,品牌价值达29亿元,“天目山宝”“淳六味”“千岛农品”成为地方金名片。
引导产业集聚链式发展。助力余杭区围绕竹子全生命周期打造产业链,带动村民参与产业建设,走出一条“以竹促富”的绿色发展新路径,2023年实现全区竹产业产值40.93亿元。推动淳安县以“中药材+”为核心,构建淳北片区“中药材+”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体系,组建中药材产业联盟,建造浙西最大中药材交易市场,实现全县中药材年加工量突破8100吨,产业年产值达5亿元,惠及农户2.3万户。
创新试点驱动
破解林业改革“通道窄”问题
鼓励先行先试,积极探索林业多元化试点,拓宽林业新质改革通道。
深化林业数字化改革。全面推进林业信息化工作,持续推进西溪湿地智治中心全国数字化试点、西湖区林业生态全域智治“多感合一”试点、余杭区公益林管理应用场景和临安区“临农一件事”为农服务平台建设,探索林业业务感知系统整合,提升林业治理现代化水平,为全省林业数字化改革贡献杭州经验。
探索“以山富民”新路子。依托良好的区位生态优势,全市大力发展森林旅游、康养和休闲产业,打造森林康养共富经济。积极推动淳安县创建浙江省林业共同富裕试点县,临安区昌化镇森林康养共同富裕综合体被列入省级林业共同富裕综合体。目前,杭州建有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2个、省级森林康养基地16个、省级森林康养名镇12个,2023年全市森林旅游实现产值297亿元。
实施林业碳汇发展行动。倡导绿色低碳发展,积极开展林业碳汇试点建设,推动淳安县、余杭区入选第二批省级林业增汇试点县,建德市林业总场、余杭区长乐林场等入选省级林业碳汇先行基地。积极开发“浙林碳汇”项目,减排量1.64万吨,捐赠国有林场碳汇1.13万吨。创新碳汇交易方式,成功运用林业碳汇补偿方式实施生态损害赔偿,有效探索林业碳汇价值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