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组织理论视域下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建设研究

2024-12-31 00:00:00蔡晓棠
职业技术教育 2024年23期
关键词:产教中心区域

摘 要 建设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的重要内容。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建设有助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改革,推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当前建设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面临各资源要素相对缺乏、多主体利益不易协调、实体化运行效率低下、学生主体性需求难以满足等问题。基于现代组织理论,从环境、规模、战略、技术和结构四个方面讨论了建设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的基本逻辑,在此基础上提出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的建设路径:营造积极有利的组织环境;形成合理适度的组织规模;制定特色鲜明的组织战略;强化技术支撑,构建有机式组织结构。

关键词 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现代组织理论;产教融合;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4)23-0006-07

作者简介

蔡晓棠(1996- ),女,河北大学教育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比较职业教育(保定,071000)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成效显著,中高职学校开设专业基本实现国民经济领域全覆盖[1],每年培养1000万左右技术技能人才。但我国技能人才培养仍然面临人才培养规格与企业需求不匹配,学生专业性、实践性与创新性不足等问题,难以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和行业产业的发展需要。实践中心(基地)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区域经济产业发展方面发挥重要功能[2]。自2002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以来,各地大力发展各类实践中心(基地),并朝着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3]。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首次提出建设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以下简称“实践中心”)的战略任务[4]。2023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重点任务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将实践中心建设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的重点任务之一[5],全面提升职业教育实践教学和服务能力,提高我国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深入探究建设实践中心的价值意蕴和现实困境,依据现代组织理论,系统提出实践中心的建设路径。

一、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建设的价值意蕴

(一)深化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之举

产教融合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其核心目标在于推动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和行业企业生产实践的深度对接,形成产业和教育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6]。产教深度融合需要打破空间限制,集合产业、教育和研究等多方资源和力量,打造各方参与、资源融通、产教互补的综合性公共空间。这一公共空间既要考虑教育发展的需要,满足职业教育办学所需;又要考虑产业的发展要求,符合行业企业生产的现实需求。而实践中心建设为深化产教融合提供了现实载体,其以产教融合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产业需求与人才培养的有机衔接。一方面,实践中心以产教融合为基础,通过移植企业生产线、再现生产情境、学生深度参与生产流程等方式强化产业和教育的沟通融合,在促进职业教育办学的同时,满足企业生产和创新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作为产教融合的中间平台,实践中心以各类实践项目为依托,为产业发展提供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实现研究与生产的有效对接,为各类学校开展实践教学提供平台。由此可见,建设实践中心是推动产教融合更加深入、促进教育与产业同步高效发展的关键举措。

(二)推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之策

实践中心是以特定位置为依托,以明确区域边界和范围为前提,根据各地具体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发展情况等因素划定的空间场所,因其地理位置的差异和区域范围的区别而具有独特性和区域性特征。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强调在时间维度上保持发展的持续性,同时在空间维度上要求发展的协调性[7]。在时间维度,实践中心通过教育链培养适应区域产业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服务于人才链,以此为产业链和创新链提供源源不断的知识和人才,形成产教融合的良性闭环互动格局,保障了技术技能人才对区域经济长效发展的持续供给。空间上,实践中心建设要以确定区域边界为前提,立足区域资源禀赋优势,整合利用人力、资金、技术等要素,促进各地区和类型优势资源的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有效提高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实践中心作为教育、人才和科技一体化发展的纽带,可以融通教育、产业和科学研究等多方资源,使区域整体效益实现最大化,推动区域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三)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路径

随着智能化时代的到来,我国产业发展从劳动密集型的粗放式生产逐步转向了技术密集型的集约式生产,产业发展模式的变化带来劳动力市场对人才需求的改变,也对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规格和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我国技能人才整体培养质量有待提升,尤其是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教学内容等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仍存在较大差距[8]。技术技能人才的匮乏制约了我国经济实力的提升和产业转型发展。实践中心作为职业教育集聚产业资源的重要方式之一,对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推动职业教育多形式育人发挥着重要作用。实践中心将人才培养与实际需求相结合,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教学和就业创业等环节中渗透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和专业标准,创新“教学—科研—学习—实践”一体化培养模式,培育学生工匠精神、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服务学生发展,助力学生成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建设的现实困境

(一)各资源要素相对缺乏

产教融合实践平台建设面临教育资源阻滞与隔断的问题,制约着产教融合的深化与发展。实践中心要在一定区域内利用有限资源完成建设任务,要首先解决资金、设备和师资三方面的资源供给问题[9]。一是资金投入短缺。实践中心建设的三种类型包括学校实践中心、企业实践中心和公共实践中心,分别对应职业院校、企业和政府三大建设主体。职业院校资金来源有限,企业出于“成本—收益”考虑而缺乏投资主动性,加之相关财政拨付机制不完善,共同造成了实践中心建设的资金问题,使基础设施建设难以满足实际需要。二是设备相对落后。先进的教学实训设备是学生了解真实生产技术、培养创新实践能力的物质条件。一方面,现有实训设备类型单一、落后;另一方面,设备缺乏日常管理与维修,影响整体教学产出效益。三是师资力量不足。实践中心需要一支具备实践教学智慧、掌握先进技术知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但部分实践中心教师实践技能和业务水平与社会行业要求脱节,难以胜任解决企业生产关键问题和创新人才培养的任务。

(二)多主体利益不易协调

实践中心建设需要政府、职业院校、行业、企业和科研机构等多元主体形成资源共享、协同共建的长效合作运行机制。但在实际建设中,各主体出于合作成本与利益需求的考虑,往往倾向于追求片面的短期效益,使协同合作停留在低层次的形式化阶段[10]。在政府方面,即使颁布了有关深化产教融合建设实训基地的一系列政策,但仍然面临着政策难落地、执行难监督和过程难保障等问题,难以发挥政策对多元主体利益的调控作用。在企业方面,由于更加关注科研成果和技术创新本身带来的市场利益,因此,企业在参与共建实践中心方面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与企业实际需求存在错位脱节,难以调动企业参与协同育人的积极性。因此,建设实践中心需建立一个长期有效的协同合作机制,才能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发挥多元主体的协同创新作用。

(三)实体化运行效率低下

实践中心的功能定位从教学实践扩展到集教学、研发、生产、服务多功能为一体,其目标定位涉及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技术研发和创新应用及产业转型升级,要求实践中心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资源共享、主体协同和运行管理机制。一方面,由于目前部分实践中心功能定位不准和目标定位不清晰,导致各主体的资源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发挥,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影响实践中心的可持续发展,限制其发挥促产促教促融的应有效益;另一方面,现有实践中心的组织架构、工作流程和人员结构仍需进一步优化,加之实践中心建设的相关政策规范和地方性条例尚不完善,限制了实践中心建设的实体化运行和规范化运作。因此,需要准确把握不同类型实践中心的功能和目标定位,明确各建设主体的权责划分,建立现代化管理制度,以实现实践中心建设的高效运作。

(四)学生主体性需求难以满足

实践中心围绕企业生产经营过程,模拟真实生产环境,依据具体的生产实践流程设计学习内容,强调实践和基于问题的学习,一方面服务于生产中关键问题的解决,另一方面优化学生学习路径。实践中心建设的实质在于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利用先进技术设备提供真实生产环境,创设真实性教学场景,创新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和教学评价等,为学生学习提供全方位的学习支持,帮助学生内化技术技能知识和开展创造性生产活动。就现有的产教融合实习实训基地而言,其实践教学存在产业需求与学习需求相脱节、教学过程的简单异化等问题,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需求,进而使实践教学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难以发挥其应有价值。因此,在实践教学中,应围绕学生主体需求,基于学习需求探索形成系统有效的教学转化路径,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方式,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服务。

三、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的建设逻辑

现代组织理论认为,在组织架构的设计过程中,同时受环境因素、规模因素、战略因素以及技术和结构四种因素的影响[11]。这四种因素对组织的运行效率、功能释放与协作能力等发挥重要作用。实践中心集产教研等各方资源于一体,是多元主体以共同利益为目标构成的综合实体,在其设计和建构初期,需要同时考虑环境、规模、战略以及技术和结构等因素的影响。

(一)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是指组织的外部环境对组织结构的影响,外部环境主要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法律等。组织有赖于外部环境为其提供支持,同时要积极回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一是政治因素。实践中心建设需要稳定的政策环境为其提供支撑,政府通过制定金融、税收、人才和土地相关政策,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建设,为实践中心的建设运营提供更多便利。二是经济因素。实践中心的设计构建要依托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特点,地方财政收入水平直接影响了资金投入的数额及其持续性,且不同类型实践中心的功能定位要以区域产业需求为依据而确定。三是社会因素。实践中心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其人才培养目标要根据劳动力市场的实际需求而制定,劳动力市场用人需求的变化同时会引起实践中心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的变化。四是法律因素。法律法规是实践中心实体化运行的行动准则,对多元主体的职权和责任作出明确界定,从而为实践中心的长效运行提供有力保证。

(二)规模因素

规模因素是指组织的人员数量、业务范围和地理位置等对组织建设运行的影响。第一,实践中心的实训教师既要具有行业背景知识和实际工作经验,又要具备优秀的技能人才教育教学能力,为区域产业发展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第二,参与实践中心建设的相关主体越多,就越容易出现主体间信息不对称、数据共享困难和互信基础缺失等问题,难以形成各方资源聚合优势。因此,实践中心建设需要加强信息共享,构建有效的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提升政行企校研等主体的信息传递效率与共享水平。第三,实践中心所处的区域地理位置不同,决定了各地实践中心具有特色的地理环境。因此,充分发挥实践中心的地理优势是实现多元主体资源共享的前提条件,也是不断完善和开发共享资源的有效途径。

(三)战略因素

战略因素是指组织的功能定位、发展目标和方向对组织结构的影响。建设实践中心既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技术、人力和土地等资源,又要协调各方主体的利益诉求,形成协同共建格局。这要求实践中心基于不同区域类型,明确发展目标和功能定位,以实现组织战略的有效执行[12]。第一,实践中心建设以符合产业发展前沿为目标,具有实践教学、社会培训、真实生产和技术服务等功能。为此,设计和构建实践中心需要依据技能人才培养理论组织教学、开展高质量社会技能培训、面向真实生产环境开发课程内容以及瞄准产业发展前沿进行产品中试和技术开发等。第二,实践中心分为公共实践中心、学校实践中心和企业实践中心,各类实践中心要以实践项目为载体,为学生实习实训、社会技能培训和提供技术服务等提供有效支持,从而实现各类实践中心的既定功能。

(四)技术和结构因素

技术和结构是指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运作流程对组织结构设计的影响。数字技术的创新发展为企业生产活动带来了数字化的变革。如今,数字技术已然成为了赋能经济发展模式创新和加快技术突破的核心力量。建设实践中心,应强化技术技能人才的信息素养培育,使实践项目与职业岗位操作紧密连接,提升学生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推动学生对企业生产新要求、新技术和新方法的认识和掌握。第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为参与实践中心建设的政行企校等提供信息交流与合作平台,创新了多元主体的资源共享方式与合作方式,极大提升了共建主体的信息和资源整合能力。第三,实践中心需要集中管理区域内科技、人才、信息等优势资源,理清不同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构建长效运行机制,以确保实践中心的健康发展。

四、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的建设路径

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建设是职业教育领域的一个全新课题,既要加强理论指导,又要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寻求突破与创新。基于对实践中心建设逻辑的分析,从营造积极有利的组织环境、形成合理适度的组织规模、制定特色鲜明的组织战略,以及构建有机式组织结构四个方面提出实践中心的建设路径。

(一)营造积极有利的组织环境

1.构建积极稳定的政策环境

政策环境是实践中心有序运行的根本保障[13]。首先,要优化实践中心建设的政策供给。综观现有实践中心的相关政策(包括《意见》《通知》和《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建设指南》),多以实践中心的内涵、价值、建设目标和任务为主要内容,在可操作性方面仍有待提高。对此,实践中心建设要根据区域产业发展状况科学布局,统筹规划各类实践中心建设工作。各省应结合本省范围内实践中心建设的优势条件和现实困难,提出具有前瞻性和地方性特点的建设方案,完善从国家到省市再到职业院校和企业的政策支持体系。其次,加强与相关政策的协调配合。政府应加强实践中心建设政策与金融、财政、土地、人才、资金等相关政策的协同配合,形成组合式政策群,多方位调动共建主体的参与动力。例如,山东省发布了《关于印发“金融+财政+土地+信用”产教融合10条激励措施的通知》,突出强调了“碎片化”政策整合、多部门协调合作对推动产教融合发展的促进作用[14]。最后,提高政策的可操作性。政策的可操作性直接影响政策的落地实施。政府应在政策制定环节摸清市场需求、产业基础和政策期望,听取相关部门、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等意见;在政策落实环节,应和各方参与主体保持良好沟通,保证政策落实的一致性和执行性;在政策监督环节,各级政府应开展对政策实施的监督和评估,及时反映税收、土地和信贷等优惠政策的落实效果,保证实践中心建设的平稳运行。

2.创造良好的资源环境

实践中心的资源管理是其建设发展的核心[15],创造良好的资源环境需要从加强资金管理和引进先进设备方面入手。首先,充足的资金是保障实践中心运行的关键。对此,应积极探索混合所有制和股份产权制建设模式,吸引市场力量形成建设共同体,构建以政府拨款为主,多渠道融资方式并存的投资体系。制定科学合理的资金预算,合理调配建设资金,控制成本支出,避免不必要的浪费,从整体上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16]。同时要加强内部审计,对实践中心的资金使用状况进行全面的监督和审查,对资金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进行及时有效的评审和纠正。其次,在设备管理上,既要积极争取企业的支持,还要优化设备维护和报修流程,减少人力、时间和材料成本,提高设备维护与保养效率,确保实践教学正常开展。

3.主动适应市场环境变化

实践中心发展的重心在于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人才培养应与国家需要、市场需求相对接。因此,实践中心建设应基于市场环境的变化,对中心设计进行顶层规划,了解职业岗位、专业标准、职业标准、社会服务等内容,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实现培训内容与岗位内容的有机衔接,提高岗前和生产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以实践项目为依托,创造真实职业环境,依托专业群优势,将专业群和职业群相对应,以培养核心职业能力为目标,整合跨专业和跨学科知识与技能,实施各专业特有的实践项目,以此提高专业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积极回应就业岗位的需求变化。

4.构建成熟完善的制度环境

实践中心建设是推动实践教学和校企合作、科教融汇的重要载体。实践中心的良性运转不仅需要稳定的政策、资源支持,更需要构建具有区域性和职业性特征的制度规范体系。例如,实践中心发挥平台优势,及时联动区域内专业群发展和跨领域技能应用,促进不同专业和行业的技术、资源和知识共享,形成新时代跨区域产业发展和技术共享的专业调整机制[17]。另外,“岗课赛证”作为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的综合育人模式,对高质量专业技能人才培养具有创新性作用。实践中心应立足企业岗位需求,设计专业群课程组块,将证书考核标准与技能竞赛准则和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相统筹,形成育训结合的可持续良性运转模式。

(二)形成合理适度的组织规模

1.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实践中心高效运行的关键要素,“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组建可以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深化实践中心与企业的人才共享和互培互聘,持续扩大“双师型”教师规模[18]。首先,一方面,“引进来”是指引进专业技术人才,优化“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实践中心应密切联系区域内的优秀企业,从中引进一部分高技能产业人才担任专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将一线生产相关的先进知识和技术融入到实践教学中。另一方面,“引进来”是指聘请技术精湛、作风优良的能工巧匠担任培训导师,对实践中心的专业教师开展项目式培训,提高专业教师的业务素质。其次,“走出去”指的是促进专业教师深度参与企业实践,建立企业见习机制和待遇保障机制等,加强教师在企业实习的身份认同,为教师参与企业过程中的组织管理、教师评价和薪资待遇等提供有力保障。最后,通过实践中心与行业企业共享专业技术人才等方式,专业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就技术研发、产品升级和实践教学等任务展开密切合作、协同育人,不断提升实践中心“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水平。

2.搭建产教融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实践中心的运行过程也是各利益主体的信息交互过程。为保证实践中心的高效运行,需要打破多元主体之间信息不对等、解决多元主体之间信息交互质量低下等问题。对此,实践中心应搭建产教融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实现“三个对接”:一是对接政行企校各主体的信息系统,实现通过产教融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与其他主体交换共享数据;二是对接各级信息共享平台,实现跨区域、跨省市的信息数据交换;三是对接学生档案信息、专业教师信息以及有关实践中心设备、管理等信息,实现实践中心基本信息的实时交互和有效整合[19]。

3.整合利用区域优势教育和技术资源

整合利用地区教育和技术资源,塑造区域资源优势,是实践中心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策略。省市各级政府应根据当地经济规模、产业规划等对各类实践中心进行统筹规划布局,依托区域职业教育和产业技术优质资源,实现各类实践中心的特色发展。一方面要发挥地区职业院校和应用型高校的科研和教育优势,满足学生实践技能和专业知识需要,培养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更好地服务于区域产业优化升级;另一方面要整合产业技术资源,加强关键技术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解决生产经营和制造问题提供支持。同时,吸引企业将先进技术投入到实践中心的实践项目中,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和技术水平。

(三)制定特色鲜明的组织战略

1.全面理解实践中心建设的战略目标

实践中心的战略目标关注于服务区域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推动区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最大程度实现实践中心共建共享、辐射周边的建设效果[20]。全面理解实践中心建设的战略目标,需要从价值目标、根本目标和实践目标三个维度进行。第一,实践中心的价值目标在于实用性,即实践中心要切实满足产业行业的技术开发和技能人才需求,通过实施具有前瞻性的实践培育项目,使实践中心能在满足现有技术需求的基础上适度超前,有效引领区域产业技术创新发展。第二,实践中心的根本目标在于教育性,即实践中心要将职业教育与生产实践相联系,为学生提供真实场景,使学生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能够主动思考,会运用跨专业、跨领域知识和技术解决真实生产问题,实现优化学生专业知识结构、提升学生技术技能、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目标,从而培养出企业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第三,实践中心的实践目标在于共享性。实践中心要整合区域人才、设备、土地、资金和信息等资源,促进多元主体的优势资源互补,通过对接产业领域和教育领域在管理、教学和人员等方面的标准,推动校企协同合作、联合培养技术人才和解决科技成果转化问题,实现实践中心多元主体资源的共建共享共创。

2.把握不同区域和类型实践中心的目标定位

学校、企业和公共实践中心应明确目标定位和服务重点,避免由于定位不准而导致的重复建设等问题。首先,学校实践中心以政府投资为主,其建设目标主要是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未来岗位需求,为区域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提供服务。为此,学校实践中心应以学校教育体系为基础,提升实践教学质量,主动对接行业企业,了解行业企业的实际用人需求,为学生争取更多实习机会和先进技术资源。其次,企业实践中心由企业单独出资管理,其建设目标在于通过技能培训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和技术创新水平,主要服务于企业的技术和人才战略。为此,企业实践中心应基于企业生产活动,明确企业培训目标、做好培训规划、完善培训制度,同时积极寻求与职业院校和其他培训机构的合作,不断提升培训质量与运作效率。最后,公共实践中心由政府及相关部门牵头出资,面向全社会,为提高社会劳动者素质提供技术培训,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质量技术人才,具有公益性和公共性的特点。为此,公共实践中心应深入了解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和技术变革趋势,加强政策、资金和资源的整合利用,推动公共实践中心的市场化运作,为区域产教研合作提供支持。

(四)强化技术支撑,构建有机式组织结构

技术对组织的影响可以从两个层面进行分析:一是技术对整个组织结构的影响;二是技术对组织内部不同部门产生的影响。因此,建设实践中心既要关注技术发展对科研开发、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方式的影响,又要加强实践中心内部不同参与者和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

1.强化技术支撑

实践中心应立足国家科技和人才发展战略,紧密对接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和行业企业需求,加强学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建立产业—教育—科研之间的立交桥,广泛开展技术研发、社会服务、教育教学等实践培育项目,为区域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技术创新、技术培训和成果转移等支持,帮助企业实现关键技术的突破,进一步占领行业发展的新赛道。此外,实践中心要加强学生信息素养的培育。要创设真实、复杂的项目情境,广泛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将其有机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各类实践项目要以学生为中心,再现真实生产场景,还原企业生产与工作流程,进而激发学生对学习、应用和研究新技术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构建有机式组织结构

实践中心的建设运行有赖于多元主体间的密切协作。为保证对多元主体的开放共享和灵活参与,实践中心应建立稳定、开放的有机式组织结构。有机式组织结构是一种具有高度适应性的组织形式,与传统组织结构相比,有机式组织结构更加强调对市场环境变化的迅速反应,以及组织内部的信息交流与共享。实践中心应针对实体化运行问题,优化完善现代管理制度,制定实践中心共建共享、教学质量管理、经费和设备使用管理等相关办法,依法依规实现科学化管理。因此,应由各级政府牵头,广泛吸纳企业、职业院校、科研机构和行业专家等成立实践中心管理服务理事会,在决策过程中动员多元主体深入参与,增强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要成立专家委员会,为实践中心的建设、管理和发展提供专业咨询服务。

3.建立运行保障机制

组织活动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健全的运行机制保障,因此,实践中心应建立健全资源共享、成本分担和利益分配机制。一是强化资源共享机制。政府和相关部门围绕技术升级、人才需求和岗位变化等搭建区域性资源共享平台,利用该平台发布和共享实践项目、岗位变化和业态最新信息,提高资源数据接口规范化程度,加强多元建设主体的信息流转,打造实践中心的立体式资源共建共享立交桥。二是强化成本分担机制。地方政府应加强对教育、行业、社会和科研等部门的资源统筹,聚焦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探索运用股份制和混合所有制形式吸引市场主体参与实践中心建设,发挥市场主体在要素市场化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促使实践中心的建设运行主动适应市场竞争,保障实践中心的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三是健全利益分配机制[21]。实现利益的合理分配是实践中心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动力源泉,也是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地方政府应基于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和科研机构等在实践中心建设中的义务和权益,把握各主体间的利益共同点与矛盾点,放大共同利益、灵活化解利益矛盾,综合考虑实践中心运行中的潜在风险和收益,确立利益分配方案。此外,要根据实践中心的实际运行情况,对利益分配进行动态化调整,从而满足各主体的利益诉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印发《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EB/OL].(2021-03-22)[2024-05-25].http://www.moe.gov.cn/s78/A07/zcs_ztzl/2017_zt06/17zt06_bznr/zhijiao/.

[2][19]薛虎,王汉江.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1(18):35-38.

[3][15]李树岭.我国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状况、突出问题与推进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1(11):27-34.

[4]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EB/OL].(2021-12-21)[2023-11-20].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3/content_5736711.htm.

[5]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重点任务的通知[EB/OL].(2023-07-17)[2024-05-25].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zcs_zhgg/202307/t20230717_1069319.html.

[6]顾荣军,王华杰.技能型社会视域下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基本逻辑与实践路径[J].教育学术月刊,2023(7):53-59.

[7]李曦辉,黄基鑫.绿色发展:新常态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新战略[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9(8):3-15.

[8]郭轶锋,高珂.新质生产力条件下技术技能人才能力培养的挑战与对策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4(10):34-40.

[9]姚远,魏建军.论建设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的逻辑理路与行动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4(1):58-64.

[10][17]徐洵.现代高职教育实习实训基地协同建设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33):29-33.

[11]耿依娜.价值、结构与行动:当代中国社会组织公共性评价的三维分析[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118-125.

[12]聂梓欣,石伟平.高职产业学院建构的组织战略分析:理念、模式与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1(15):41-47.

[13]张等菊,张侨芮.组织生态学视角下“中——高职教育集团”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4(7):35-42.

[14]教育部办公厅转发《山东省教育厅等11部门关于印发“金融+财政+土地+信用”产教融合10条激励措施的通知》的通知[EB/OL].(2023-03-31)[2024-05-23].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s7055/202304/t20230407_1054744.html.

[16]雷世平.以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推进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24(2):1.

[18]杨会.互嵌共生型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的内涵、要素与构建[J].教育与职业,2021(23):20-26.

[20]贾文胜.关于建设高水平实训基地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7):103-107.

[21]张羽,王伟.高职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建设的关键点、运行机制与实施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2(9):44-51.

Construction of Open Regional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ed Practice Cent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dern Organization Theory

Cai Xiaotang

Abstract" It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the reform of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to build the open regional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ed practice center. The construction of open regional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ed practice center is helpful to deepen the reform of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and improve the training quality of skilled personnel. However, the current construction of open regional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ed practice center faces many difficulties, including the lack of various resource elements, the difficulty in coordinating multi-subject interests, the low efficiency of materialization operation and the difficulty in meeting students’subjective needs. Based on modern organization theor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nstruction logic of building open regional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ed practice center from four aspects: environment, scale, strategy, technology and structure.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paths of open regional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ed practice center: creating a positive and favorable organizational environment; forming a reasonable and moderate organizational scale; formulating distinctive organizational strategies; strengthening technical support and build an organic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Key words" open regional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ed practice center; modern organization theory;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vocational education

Author" Cai Xiaotang, PhD candidate of College of Education of Hebei University (Baoding 071000)

猜你喜欢
产教中心区域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华人时刊(2021年15期)2021-11-27 09:16:42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中国市场(2021年34期)2021-08-29 03:25:38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6:56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商周刊(2018年22期)2018-11-02 06:05:30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关于四色猜想
分区域
北上广操心“副中心”
博客天下(2015年17期)2015-09-15 14:5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