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建设项目,标准化,用地保障,营商环境
DOI编码:10.3969/j.issn.1002-5944.2024.12.017
0 引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后,对建设项目用地保障服务的要求越来越严格、越来越规范。要想提高用地保障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优化营商环境、提高产业竞争力、提升政府服务效能,标准化成了一种重要的解决方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明确提出,标准化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着基础性、引领性作用[1]。从全国来看,在建设项目用地保障服务领域,欠缺系统、整体的服务标准体系。部分用地单位对用地保障工作流程、相关标准缺乏系统的认识,业务办理流程存在不同程度的冗余环节,保障服务效率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淄博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完成组织机构改革后,对原国土、规划、林业政务服务事项进行了全面梳理,形成了《淄博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政务服务事项业务流程规范》。2022年8月,淄博市国土资源保障中心以“山东淄博建设项目用地保障服务标准化试点”为题,成功申报全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项目,成为全省自然资源和规划系统首个获批的国家级标准化试点。通过开展标准化试点建设,构建标准体系,推动标准的实施与应用,提高建设项目用地保障服务水平与行政效能,优化营商环境,助力服务型政府高质量发展。
1 标准化建设目标
1.1 提高整体业务水平
通过对标准体系的梳理、构建和宣贯实施,进一步规范整体业务流程,细化业务办理过程,实现业务办理的标准化、透明化、高效化,防止出现因人而异、因事而异的问题,做到业务办理的公平、公正、公开、高效,提升整体业务水平,提高保障服务能力,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夯实国土资源保障能力。
1.2 优化营商环境
项目用地保障是社会广泛关注的课题,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内容。通过建设项目用地保障服务标准体系的宣贯实施,可以帮助企业、社会民众更加直观地了解用地手续办理全流程服务的事项名称、办理方式、要件材料、办理时限等内容,帮助企业进行项目用地策划选址,提高用地保障效率,提升城市整体营商环境水平。
1.3 培养锻炼业务人才
加强业务人员标准化知识培训。通过“搭平台、压担子”锻炼年轻干部,构建培训学习、工作锻炼、总结提升的业务人员培养模式;通过试点工作发现、培养、锻炼一支业务精湛、标准化意识强、干事创业的人才队伍,形成比学赶帮超的工作氛围,为国土资源保障事业提供坚实支撑。
1.4 提升单位整体建设水平
在构建业务标准体系的同时,将单位岗位职责、日常管理及相关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巩固全员标准化意识、营造整体标准化氛围、形成各项标准化成果,全面提升单位整体建设水平,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1.5 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淄博样板
建立“建设项目用地保障服务标准体系”,全面推进宣贯实施,定期评估评价,不断提升改进,最终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淄博样板。
2 标准化建设情况
淄博国土资源保障中心高度重视标准化试点工作,将标准化工作列入年度重点任务清单,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推进措施,成立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及标准化工作专班,制定《“建设项目用地保障服务标准化试点”(国家级)工作实施方案》《建设项目用地保障服务标准化管理规定》,详细规定了试点项目建设任务、标准体系的编码规则、标准制修订、标准实施、评价与改进、标准复审、信息安全、资料管理等内容,全力保障试点项目建设。
2.1 数据资源标准化,初步构建标准体系框架
围绕建设项目用地保障服务主线,收集整理相关规范性文件、各级标准等材料,科学、规范划分建设项目策划选址、建设用地征收报批、土地储备、地价评估、土地供应、要素保障六个阶段。结合《淄博市自然资源和规划数据资源目录》,通过对各阶段业务系统数据的整合分析、合规性审查,完成数据属性结构、字段定义、逻辑关系、数据交换内容和格式的规范收集编制,构建标准化数字模型,提高信息交互速度和质量,提升用地保障服务效率。按照2023年新发布的GB/T 24421.2—2023《服务业组织标准化工作指南 第2部分:标准体系构建》要求,初步构建《建设项目用地保障服务标准体系》框架,由服务通用基础标准体系、服务保障标准体系、服务提供标准体系、岗位标准体系四大子体系和外部指导文件组成,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
2.2 业务流程标准化,完成核心标准体系建设
按照建设项目用地划分的六个阶段进行分工,全面梳理、优化再造建设项目用地保障服务涉及的全部业务流程。严格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要求,将服务事项名称、范围、依据、办理方式、要件材料、业务流程、办理时限等事项统一明确,根据完善的服务流程图,细化服务环节和节点,发现标准“盲点”,根据需要制定“缺失”的服务标准,进行体系内标准编号并发布。新编制业务规程共计23项,按照用地服务的六个阶段,与上级标准共同组成服务实现标准子体系,同时也是建设项目用地保障服务标准体系的业务核心体系,实现了建设项目用地审批服务规范化、标准化。服务提供标准子体系结构如图2所示。
2.3 整合全链条标准,形成整体标准体系成果
全面整合标准体系外部指导层文件,分为基础法律法规及政策文件和建设项目用地保障服务六个阶段的相关政策文件,共计183项,涵盖了建设项目用地全链条业务的指导文件;重点按照试点任务分工,将通用基础标准体系、服务提供标准体系、服务保障标准体系以及岗位标准体系丰富完善[2],包含标准化工作标准、运行管理标准、服务评价与改进标准、安全与应急标准、财务与审计标准、决策层岗位标准、管理层岗位标准等,共计267项标准,其中创新编写标准共计102项,通过全面征求服务对象、业务科室相关意见和建议,最终形成一套完整的标准体系成果,并进行了发布。
2.4 强化标准宣贯实施,不断持续改进标准体系
注重标准的宣贯实施,组织专业队伍参加全国标准日活动、省自然资源标准化专题宣贯培训、标准化创新发展业务工作培训班等各类专题活动和培训,邀请国标委、山东省标准化研究院相关专家进行内部培训,制作标准化宣传栏等,营造标准学习及实施标准的环境氛围。标准体系发布后,组织“学标准、讲标准、用标准”专题学习活动,参加人数达300人,有效提升了全员执行标准的素质和能力。制定《淄博建设项目用地保障服务标准实施措施》《淄博建设项目用地保障服务标准运行实施检查制度》《淄博建设项目用地保障服务标准体系持续改进工作方案》等一系列保障运行文件,成立标准体系自我评价和持续改进工作小组,建立标准体系持续改进程序,认真开展自查和自我评价,做好检查、评审分析、纠错等持续改进记录,即时修改调整,不断完善改进标准[3]。
3 标准化创新工作经验及成效
在构建标准体系的过程中,聚焦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的指导意见》,做好结合文章,开拓创新,全力推动建设项目用地保障服务智慧升级。
3.1 夯实数据地基,做好支撑
保障基础数据是业务分析决策的依据和灵魂。完成数据整合分析是做好建设项目用地保障服务标准体系的前提。为提升建设项目用地保障服务水平,首先理清、明确各阶段数据资源的管理科室,解决了数据“多头管理”问题。主要是对所有需要入库的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将不同数据格式和载体,不同建设标准的数据进行统一的规范化、标准化整理,达到数据入库标准。其次实现业务数据实时共享,与全市政务服务平台、全市共享交换平台、电子证照系统对接,实现业务数据的实时共享和电子证照核发,为社会公众提供便捷服务。
3.2 简化业务流程,提升办事效率
充分运用“统一、简化、协调、优化”的标准化原则,全面实施业务流程优化再造。一是按照国家标准化要求,将服务事项名称、范围、依据、办理方式、要件材料、业务流程、办理时限等事项统一明确,编制了业务流程规程和政策规范,实现业务工作标准化。二是精简办理环节、压缩办理时限,实现业务流程简约化。其中,要素保障环节对土地整治项目受理、审查、补正、论证、办理、备案及存档等节点流程进行优化,明确提出科室审查、区县补正、专家提意见、备案及存档等环节的时限要求,将审批时限和环节压缩50%以上。三是按照“一次提交、重复应用”的原则,打通各阶段业务办理事项之间审批材料、审批成果共享利用的通道,极大减轻用地单位申报工作量。
3.3 创新科技赋能,推动服务升级
创新应用信息化手段,给服务插上智慧的“翅膀”。一是通过优化构建业务工作信息模型,建立网上业务审批系统。通过业务标准化网上运行,出让方案预审等核心业务由纸质串联变为网上并联,审核时间由原来的10个工作日,变为现在最快2个工作日,大幅缩减了审批时限。二是积极拓展实景三维数据应用,加快推进三维供地会审系统建设,实现业务与三维数据有效融合。目前系统已开发完成三维数据管理、应用,三维效果展示,业务数据处理、供地会审展示等功能,通过系统应用,改变原有PPT上会汇报模式,更加直观展示地块属性信息及相关配套建设,从而提高供地会审效率。
3.4 加快成果转化,加强经验推广
优化升级标准体系中相关技术标准,其中《“一张蓝图”区域评估地理空间数据汇交规范》《建设项目选址空间分析技术规范》2项标准已通过数字山东工程标准的审批。2023年9月,建设项目用地保障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被纳入省自然资源厅科技项目清单,成为淄博市唯一入选项目,在省厅组织的标准宣贯会议上作典型经验分享,展现了标准化在建设项目用地保障服务领域应用的规范引领作用。
4 标准化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及思考
4.1 注重标准化专业队伍建设
标准化是一门科学,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从标准编写到标准实施,以及标准体系建立之后对标准体系的更新和维护,都需要有专业的标准化人才。人才培养是开展标准化工作和标准组织治理的基本保障,标准化人才是标准化事业长远发展的基础[4]。注重加强标准化专业人才培养,包括参加各类标准化专题培训、参加“1+X”标准编审职业技能培训考试等,建立一支结构合理、技术过硬的标准化队伍,培养一批懂标准、技术精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标准化发展需求[5]。
4.2 注重提升全员执行标准意识
标准化意识是标准化工作有效开展的前提,直接关系到组织标准化工作的成败。标准实施的关键还在于执行标准的人员素养。注重标准宣贯培训,以提升全员标准执行意识为出发点,通过现场宣贯培训、宣传展板、网络等媒介宣贯培训标准化知识,有效推动全员更深入地理解实施标准对规范行业发展的意义,明晰标准的推广和应用对用地服务的作用,以及如何实现运用标准化手段指导本岗位工作,切实将执行标准变为自觉行动,“让标准成为习惯,让习惯符合标准”。
4.3 注重实施应用和持续改进
在标准化工作中,易出现标准及标准体系重制定和建立,轻运行监督和实施改进的问题。标准及标准体系制定的目的在于应用,必须高度重视标准及标准体系的持续改进,加大对标准执行的检查督导力度,合理制定绩效评价和奖惩激励等配套的机制。按照标准化持续改进的PDCA循环、标准体系自我评价和持续改进工作小组“纠正和预防措施记录”、面向服务对象广泛收集关于标准体系的《满意度测评调查问卷》等方法,不断改进和完善相关标准规范,让每项服务都能适应现实工作需求,使建设项目用地保障服务更具规范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5 结语
建设项目用地保障服务标准化工作是自然资源系统提高科学化管理水平,提升用地服务水平的创新举措。标准化工作相对复杂,单位领导需要高度重视,做好“结合”文章,科学构建标准体系框架,融合信息技术,推动标准化成果转化,切实让标准体系成为提升服务质效的有效手段。
作者简介
国强,本科,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土地资源管理,项目用地保障及标准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