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重庆传统文化为研究对象,探讨重庆传统文化在夜间文化中的多样性创新应用。首先,从重庆传统文化和夜间文化的研究背景及文化意义两个方面阐述;其次,通过对背景和意义的分析,针对夜间文化特点当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探究重庆传统文化在夜间文化中的多样性创新应用。旨在加深对创新应用的思考,以探究更有效、更合理的结合方法和途径,使重庆地域性文化与夜间文化共同发展,促进地方的经济建设。
关键词:重庆传统文化;夜间文化;审美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3年度重庆商务职业学院科研课题一般项目“重庆传统文化融入夜间文化的审美研究”(2023XJKTYB16)研究成果。
一、重庆传统文化融入夜间文化的背景
我国具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蕴藏了丰厚的传统文化。如果说,我们要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和理论自信”,最终就要以文化自信为精神引领。文化自信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对传统文化的自信,而传统文化又是由中华文明汇集而成的。传统文化所反映的不仅仅是民族的风貌和特质,还反映了我国各地区关于该地域所经历的各种历史思想文化。重庆文化又称“巴渝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数千年的历史,在重庆这片土地上刻画出了独具特色的巴渝历史文化名城。重庆传统文化包括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传统音乐、民间文学以及民俗等。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文件,对如何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做出了具体要求。
从2021年开始,为活跃城市夜生活,拓展文化服务空间,拉动文化消费,更好地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促进城市夜经济发展,国家大力发展夜间文化和旅游经济。2021年7月5日,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文化和旅游部决定开展第一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建设工作。2022年2月16日,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开展第二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申报工作。2023年8月30日,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文化和旅游等服务消费的决策部署,促进夜间文化和旅游经济健康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和旅游部决定开展第三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建设工作。
例如,相关部门在广州市越秀区北京路主街自北向南打造了灯光亮化工程,提取大量的传统文化元素营造了千树银花(艺术灯光)、名盛广场、天字码头等光亮节点。除此以外,还引入了5G等智慧应用。北京路按照“一街一主题、一段一特色”的原则,营造了多元化的业态,利用动漫文创等元素,同时引入故宫等文创原色,打造了夜间文化、沉浸式体验的综合空间。台儿庄古城位于山东省枣庄市,该古城景区以运河文化为核心、以创新创造为转换,展现了丰富的夜间文化。当地的传统特色文化和夜间文化进一步升级,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夜生活聚集地,将运河文化、区域文化、美丽夜景以及民俗演绎等有机结合。唐山的南湖旅游景区夜间文化的占比达到90%以上,全面构建了涵盖丰富文化内涵的夜间文化链条,极大地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三亚的海昌梦幻海洋不夜城也是集文化、旅游、体验、创新于一体的沉浸式主题文化综合空间,深受各界人士的关注和喜爱。自贡·中华彩灯大世界是首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也是自贡国际恐龙灯会永久的举办地。该地区的夜间文化以灯为媒,传承了自贡地区的彩灯非遗文化,创新了“彩灯+”的大场景营造,推动了彩灯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同时保留了“高、大、新、奇、特”的传统风格技巧,实现了传统灯会与现代新时尚、新媒体、新技术等高科技的融合。
二、重庆传统文化融入夜间文化的意义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人类思想文化水平的极大提高,全球的经济和生产方式明显趋同。然而,传统文化和民族特性则会是永久多元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随着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尤其是夜间文化,逐渐成为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旋律。一方面,以党中央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战略部署为指引,高质量发展就意味着特色化、个性化、多样化发展;另一方面,在发展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新业态新模式的大背景下,夜间文化中的地域性特色融入显得尤为重要,其价值体现为特色性和个性化。夜间文化是一种新兴的文化,指借助相应的夜间景观表现环境,并结合当地独具特色的生活、商业以及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形成有较强辐射带动功能的综合产业集群。发展夜间经济,既具有显著的经济价值,又具有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的意义。我们应该深入挖掘传统资源,从历史文化中汲取养分,为人民创造欢愉的夜间休闲生活。因此,基于本项目的研究和探索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首先是重庆传统文化融入夜间文化的理论研究意义。面对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的重要时期,我们要深刻把握文体产业发展的新机遇。在这个关键时期,致力于创新规划理念、厘清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有利于集聚地方文化特色。通过重庆传统文化的融入,引导不同城市朝着夜间文化的特色化方向发展,以此来避免同质化竞争,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因地制宜地打造既能够展现城市文化又可以加快城市经济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重庆传统文化融入夜间文化的过程中,追求多样化、差异化、品质化,有利于满足消费主体的精神需求,通过无意识、过程式、体验式等模式促进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传播。
其次是重庆传统文化融入夜间文化的研究实践价值。重庆传统文化融入夜间文化,能够创造出一种具有高文化价值的地域性特色体验。通过此次实践,我们可以深入重庆传统文化中,充分挖掘有利于发展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新业态的新模式。挖掘手工体验式的夜间文娱,探索具有创意性与互动性的形式,如手工刺绣、手工吹打、手工龙灯等,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让消费者体验和传承当地的传统文化。重庆传统文化融入夜间文化的实践,打造具有重庆传统文化主题的消费场景,营造沉浸式的空间氛围,从而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引导线上购物,重视便捷化、互动化的功能体验,进一步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播。
三、重庆传统文化在夜间文化中的多样性创新
应用策略
(一)民族特色、传统与现代、传承与发扬的结合
重庆传统文化融入夜间文化时,我们应当以多样性的手法对夜间文化进行创新应用,从当地民族特色、传统与现代的审美结合、传承与发扬等方面探索创新应用的路径。首先,通过运用当地的区域传统文化,进一步发扬民族精神。重庆传统文化是广大劳动人民经过长期生活积淀下来的智慧,体现了中国传统民族精神,故对重庆传统文化进行运用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对当地民族精神的进一步发扬,例如重庆綦江农民版画、铜梁龙灯、秀山花灯、乌江船工号子、土家族摆手舞等,都可以通过现代视觉、参与交流等表达方式传达可视化、互动式的民族精神,保证夜间文化体现出区域民族特色和传统文化特点,实现重庆传统文化与夜间文化的结合。其次,在夜间文化中运用重庆传统文化时,我们应当用多样性的手法对夜间文化进行创新,既能够体现时代精神,又可以满足大众的现代审美需求。面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我们应在满足现代化需求的同时,坚持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尊重,对传统文化有充分的了解,不能盲目地进行改造或滥用,以免设计作品出现传统文化的堆砌,甚至与主题不符的现象。最后,重庆传统文化的融入可以为不同城市的夜间文化的特色化发展提供方向和依据,促进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传播。在传承与发扬的过程中,创造一种具有高文化价值的地域性特色体验,挖掘有利于发展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新业态的新模式,打造具有重庆传统文化主题性的消费场景,营造沉浸式的空间氛围,从而吸引更多消费者,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播。
(二)重视地域特色文化,激活传统文明
重庆传统文化融入夜间文化时,我们必须做到传统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并对重庆具有代表性的地域特色文化进行调研分析,包括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音乐、民间文学以及民俗等。然后对其涵盖的艺术价值和审美特征进行深入挖掘,提炼出空间形态、色彩构建、特色风格等。最后引入夜间文化,为重庆地域特色文化提高审美自信。我们可以大量地开展实地调研,到重庆当地具有特色传统文化的博物馆、纪念馆等进行实地考察,以访谈、拍照、文字记录、电子记录等手段获取信息,为激活传统文明提供丰富且真实的资料。随后对已有的地域文化和夜间文化进一步分析,针对传统文化和夜间文化所存在的问题,加深对其创新设计的思考,探究更有效更合理的结合方法和途径,激活传统文明,使本土地域性文化与夜间文化共同发展,同时加强重庆传统文化的审美自信研究。例如乌江船工号子,此文化本是由于乌江的江险浪高,需要集中各船人力共同拉纤,这个时候就需要巨大的号子声压过江水声,远传数十里。然而在当下的生产活动中,我们已经改变了传统的合作方式,船工号子逐渐被人们遗忘。针对夜间文化如何体现此文化的问题,就需要我们从当地文化中重新去寻找突破口。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参观者的参与互动,去体验号子的山谷回音,在体验中传承文化。
通过对重庆地域特色文化的弘扬与传承,其文化所蕴含的文化特性、人文精神与价值观念,能够对类似的地域特色文化的传承实施提供借鉴。面对地方夜间文化的现状,可以通过对夜间文化发展的客观条件、优势及设计的分析,探讨解决夜间文化的发展方向、发展模式等问题,为民族化和地域化的夜间文化提供理论指导。
(三)优化重庆传统文化融入夜间文化发展的政策
面对重庆传统文化融入夜间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重庆传统文化的发展政策提出优化对策。首先,对于已经明确的政策,我们可以通过分析政策并结合实际问题去找到偏差,总结相关政策无法实现当前重庆传统文化融入夜间文化发展的主要原因,例如面对夜间文化的基础保障问题——严重缺乏规范管理。针对这种问题,我们需要在重庆传统文化融入夜间文化发展政策的结构和内容上重视基础保障的规范问题。其次,需要弥补相关政策的结构性缺陷。例如,一些政策在设置过程中就存在滞后性,必须在实施过程中进行弥补、解决。相比之下,面对重庆传统文化融入夜间文化发展的优化,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做出调整,并指出更加清晰、具体的发展方向。最后,提升发展政策的适配程度,探索发展政策的优化对策。针对政策发展的不平衡问题,需要进行调整,提升其适配度,调整比重。我们只有在过程中注重统一、同步,才能做到稳定前进,让重庆传统文化融入夜间文化的发展政策更加合理,使其发挥出应有的价值。优化重庆传统文化融入夜间文化发展政策的提出,能够为当地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提供更好的客观环境条件,进而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四、结语
地域传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符号,而夜间文化则是提升当地区域文化的重要部分。以重庆传统文化融入夜间文化的创新应用为例,在研究如何有效地发展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以重庆传统文化融入夜间文化的研究背景和意义为契机,探讨重庆传统文化在夜间文化中的多样性创新应用。在多样性探讨中,从民族特色、传统与现代、传承与发扬的结合,重视地域特色文化、激活传统文明,重庆传统文化融入夜间文化发展政策的优化对策这三方面去寻找突破口,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区域民族文化、推动重庆夜间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重庆传统文化在夜间文化中的融入发展有助于保护地方性的传统艺术,促进地方的经济发展与建设。重庆传统文化在夜间文化中的融入,不仅打开了地域传统文化的发展维度,还创新了夜间文化发展的模式。重庆地区独特的民族文化和人文环境发展到今天,是不可多得的民间文化,洋溢着浓郁纯朴的巴渝光彩。
参考文献:
[1]陈晓霞.新时代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8.
[2]胡尹慧,王喜影.传统文化赋能乡村善治的内在机理与创新实践:以重庆市尚书村为例[J].村委主任,2024(3):31-33.
[3]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M].北京:民族出版社,2022.
[4]谢宇萌.博物馆夜间开放的实践与困境:以南京市博物总馆为例[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2(5):72-74.
[5]赵洋.夜景照明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发展:以泉州中山路为例[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30-35.
作者简介:
李琴,硕士,重庆商务职业学院助教。研究方向:设计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