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展览的空间叙事构建与视觉表现

2024-12-31 00:00:00张诗琪秦魏丽娜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4年8期
关键词:视觉表现空间叙事

摘 要:展览叙事是当下博物馆研究的一个重要议题,而空间性是展览作为叙事媒介的独特属性之一,空间叙事理论由此被引入博物馆展览。阐述博物馆展览的空间叙事构建及展示方法,随后探讨博物馆展览的视觉表现,其宣传和内容形式展现基本依靠视觉艺术媒介完成信息传达。最后从走向精细与多元化、博物馆功能的转变两方面展望未来,希望博物馆通过设计赋能,使自身的经济价值逐渐被发掘和利用。

关键词:博物馆展览;空间叙事;视觉表现;观众体验

一、博物馆展览的空间叙事构建

(一)空间叙事的发展

空间叙事由叙事学发展而来,叙事学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在形式主义、结构主义向经典主义的演变过程中诞生。广义的叙事概念为叙述某件物体或事件,从哲学辩证角度来看,是指在时间逻辑或因果关系上有联系的一系列事件符号的再现。这里的叙事是一种信息传达的状态,生活中的文字、影视、绘画、歌舞等都可作为叙事来看待。空间叙事以空间为媒介,借助符号学中能指与所指的含义,用叙事的方式进行信息表达。博物馆作为艺术表达的承载媒介,是一种综合的媒介复合体,在艺术表现中起到重要作用。

(二)公共展览空间中引入空间叙事理论

空间叙事理论是在M·H·艾布拉姆斯提出的文学活动四要素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他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文学是一种活动,由四个相关的要素构成,即作品、世界、作家、读者。四个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其中,世界是文学的基础,作家和读者是文学活动的主体,作品是活动的产物。一切文学作品都有源泉,这就是生活,即世界。生活要经过艺术家的加工,才能创作出有意义的文本,即作品。作品如果不跟欣赏者,即读者见面,就不能构成完整的文学活动。世界、作家、文本、读者四个要素,其中包含了体验、创作、接收三个过程,这才构成了完整的文学活动(图1)。

基于上述可以提出公共展览空间的四要素:作为前提的世界(历史文化内涵)、作为基础的设计者(作者)、作为媒介的物质(空间)和作为受众的空间体验者(读者)。由此,可绘制出公共展览空间中新的关系图(图2)。

其中,叙事指展览行为(叙)和展览所面向的受众(事),即展览活动。展览设计者(作者)和展览受众(读者)是活动的主体,整个展览(作品)包括展品、空间布局、视觉影响等都是活动的产物,视觉体验是作者与读者进行叙述的一种手段。展览活动的产物在展览中与受众见面,完成展览设计者向展览受众的叙述动作,这一整个叙述动作被称为艺术活动。

博物馆展览的空间布局和展品安排是空间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的空间布局可以引导观众按照设计者的意图进行参观,并在不同区域或展示单元之间建立关联,形成故事的连贯性。展品的安排和呈现方式也是构建空间叙事的重要手段。设计者通过将展品的大小、高度、距离和视觉效果进行组合,营造出观众与展品互动的氛围。

(三)公共展览的空间叙事对观众理解和感受的影响

公共展览的空间叙事能够对观者游览体验产生影响。博物馆空间运用有主题的叙事场地,从视觉层面给予观众视觉体验,从文化层面引导观众的情感和认知。合理的空间叙事不仅能够带给观众舒适的视觉体验,还可以向观众提供更直观的主题展览,将视觉引导和文化内涵巧妙融合,帮助观众理解展览主题,使他们逐步深入展览中,感受展览的情感与内涵。除了视觉表达外,公共展览的空间叙事通常从空间布局和情节设计方面,使观众沉浸于一个有机构建的展览环境中,感受展览信息的逐步展开和故事脉络的起伏跌宕。这种视觉体验与情感认知的交互作用能够使观众对展品和主题有更深入的认识和体验,从而提高展览的吸引力和教育性。

二、博物馆展览的空间叙事展示方法

博物馆展览空间与展览设计者的搭建过程和展览受众体验密切相关。叙事空间的存在使建构者、内在文化、受众形成稳固的三角结构关系。从方法论层面加以解析,空间叙事设计建构过程形同文学作品的组织架构,即线索挖掘—文化转译—空间表达。

(一)线索挖掘

博物馆展览在主题确定的情况下,需要大量的叙事线索来充实展览内容。除了概括性的文本描述外,还需要大量的古籍、艺术作品、历史人物等佐证材料来丰富展览。叙事线索在博物馆展览中通常为展览主体,同时为了强化展览设计主题,也可以根据主题来限定叙事线索,或者通过展览主体本身挖掘内部意义,为其搭建联系,创造主题。叙事线索的挖掘在检索和研究历史档案、整理遗产背景故事的基础上,应梳理好时空线索,为空间叙事构建完整的时间坐标体系。

(二)文化转译

在博物馆展览中,展品往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信息。为了使观者能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展品所传达的信息,设计者需要对叙事线索进行文化转译。在转译过程中,所有的场景都要围绕主题展开,保留大量与主题属性相关的元素。通过转译将原有的叙事内涵植入新的空间,如将色彩、建筑、布局等元素转化为主题空间的各种语汇。

(三)空间表达

1.空间布局

空间的划分和展厅的布局是展览空间表达的重要部分。展览空间应根据展览主题和展品的特点进行划分,包括主题区域、时间轴或空间轴的展示等。合理的展厅布局,可以实现展览内容的有机串联和流动,使观众能够系统地理解展览的脉络和主题。

2.修辞手法

展览中的道具、灯光、声音等都是修辞手法,目的是营造与展品相适应的环境氛围,从而增强观众的审美体验。同时,要注意展览空间的安全性和舒适性,确保观众在浏览展览过程中能够获得良好的观展体验。

3.互动引导

展览空间的导引设计也是展览空间表达的重要环节。通过合理设置展览导引牌、地图、指示符等,引导观众顺利游览展览,并确保观众能够理解展览的主题和内容。此外,导引设计还可以根据展览的流线和观众的视觉惯性,引导观众有序地移动,避免拥堵和混乱。

值得一提的是,数字化技术在展览空间表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应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互动设备等技术手段,可以为观众创造更加丰富、沉浸式的展览体验,呈现更多元化的展示方式。

三、博物馆展览的视觉表现

(一)色彩表现

色彩的表现为直接的视觉刺激或基于学习经验的思维活动。在展览中,色彩是最能突出主题的元素之一,同时也能给展览氛围奠定基调。不同的色彩可以营造不同的情感氛围,如温暖、冷静、活力或庄重等。根据展览的主题和氛围需求,选择合适的色彩搭配,以引导观者进入特定的情感状态。同时,色彩也可以用于突出展品。通过对比鲜明的色彩搭配,设计师可以引导观者的视线,使观者的注意力集中在重要的展品上。此外,色彩还可以用来区分不同的展区或展示内容,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展览的整体结构。

(二)形状表现

在博物馆展览中,设计师可以运用如线条、几何形状等设计手法,来呈现展品的形态和结构。这些图形设计不仅有助于观众更直观地理解展品,还能够增强展览的视觉冲击力,统一展览的主题风格。此外,形状还具有导向性。在展览空间中,通过特定的形状设计,如箭头、指示牌等,可以引导观众的参观路线和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在某些情况下,形状还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可以强化展览的文化内涵和主题表达。图形符号的构建和解读方式相对多元,设计师通过把控形状、布局等图形要素,制造有动态力或视错觉的图像,使受众产生通感,达到既具有形式美感又能表达创作意图的效果。

(三)文字表现

文字是博物馆展览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承担着解释展品、说明背景、介绍历史等功能。设计师通过选择合适的字体、字号和排版方式,确保文字信息的清晰易读和美观大方。文字本身是有含义的,其“表意”功能是对展览可读性的直接补益。然而在视觉传达领域更加强调的是文字的“形态”,它不应仅有对展览的“阐释”功能,如果由里及表,其“意”经过设计而成为新的“形”,传达出与其字义相匹配的视觉形态,可以单独作为图形符号呈现,表达其他的知觉感受。以直接将字义与其代表的实物形态相结合的创作手法,调动触觉等其他感官的参与,增强视觉信息的通感力。

四、对未来的展望

(一)走向精细与多元

未来,博物馆的表达方式会更加精细,以讲故事为特色的叙事型展览会受到更多关注。博物馆展览的策划与设计也日益注重精细化和多元化,与观众建立起对话系统。博物馆展览的视野将逐渐扩大,涉及更广泛和更多元的社会文化现象。展览可突破单一的文化视角,将不同的文化放在同一个展览空间中对话,或可通过对目标人群更细致的划分和定位,深入研究展品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以及观众的兴趣和需求,制定出更加精准、深入的展览主题和内容。在展览的布局、灯光、色彩、材质等细节上,也力求精益求精,以营造出更加舒适、引人入胜的观展环境。在多元化方面,博物馆展览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历史、文化和艺术领域,而是向更广泛的领域延伸。

(二)博物馆功能的转变

博物馆从静态到动态,从物到人,为观众营造了个人文化空间;从参观到参与,从体会到体验,为观众提供了社交空间和不同的交流形式,也提供了文化思考和文化消费。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进步,其在博物馆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数字化展览、虚拟博物馆、在线互动等方式为观众提供了更加便捷、丰富的参观体验。这种转变使得博物馆的展品不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任何人都可以在任何地方远程参观博物馆。同时,数字化技术也为博物馆的藏品管理、修复和研究工作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法。设计赋能的博物馆文创相关设计使博物馆的经济价值逐渐得到发掘和利用,通过与相关的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和当地特色产业融合,博物馆的文化消费价值逐渐显现出来。

参考文献:

[1]孙俊桥,田钦佩.基于空间叙事建构的建筑历史遗产活化保护研究[J].新建筑,2020(5):83-88.

[2]潘艺.博物馆空间叙事设计思维研究:以《图画众生:河西画砖古人生活》展览空间设计形式为例[J].设计,2022(5):61-64.

[3]吕倩盈,冯荟.基于记忆体验的博物馆展览设计[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463-470.

[4]任震,王钰.基于景观叙事理论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以任继愈先生纪念广场为例[J].建筑与文化,2022(10):100-102.

[5]杨红,周宇杰.历史文化类阐释性展览策展理念研究:以“重置餐桌:食物和我们不断变化的口味”展为例[J].艺术与民俗,2023(3):4-10.

[6]周婧景.“阐释性展览”:试论当代展览阐释的若干问题[J].东南文化,2019(6):95-103,127-128.

[7]周寅韬.博物馆展览视觉传达的通感设计研究[J].东南文化,2022(增刊1):17-21.

作者简介:

张诗琪,湖北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秦魏丽娜,湖北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猜你喜欢
视觉表现空间叙事
平面设计元素视觉表现的多维化
人间(2016年32期)2017-02-26 00:14:43
滴滴出行品牌形象视觉传达的设计应用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空间叙事的结构与功能
中州学刊(2016年11期)2017-01-06 02:30:16
论《三城记》空间叙事艺术特征
电影文学(2016年22期)2016-12-20 15:19:04
浅谈中韩电视剧、电影的叙事差异
今传媒(2016年11期)2016-12-19 11:26:01
论徐则臣小说的空间叙事
文教资料(2016年22期)2016-11-28 13:22:24
杨家埠年画中的八仙图像视觉表现探究
戏剧之家(2016年16期)2016-09-28 18:02:07
光影随形
科教导刊(2016年9期)2016-04-21 03:00:04
多层住宅建筑立面色彩设计因素的整合与研究
科技资讯(2015年11期)2015-06-29 18: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