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用“守井”和“跳井”教育官员的两段话,虽然是为官而言的,其实也益于做人。今天读来,仍颇受启发。
一次,朱元璋与侍臣们闲谈时打了一个十分形象生动的比喻,他说:“守俸如井泉,井虽不满,日汲不竭,渊泉焉。”也就是说,你老实做官,守住俸禄,就好像守着一口井,井水虽不满,但可天天汲取,用之不竭。另一次,他针对朝中一官员贪赃受贿,事发后跳井自杀之事说:“彼知利之利,而不知利之害,徒知爱利而不知爱身,人之愚孰有甚于此?”意思是,“只知道物质利益有利的一面,而不知道它有害的一面,只知道爱财而不知爱护自身的品德名誉,人还有比这更愚蠢的吗?”
古今中外,确有一些官员不好好守着自己的那口“井”,而是肆无忌惮到“井”外弄“水”喝。当他们谋取的“井”外之水滚滚涌来而兜不住之时,也就是他们“跳井”之时。
唐朝宿州太守陈蟠,因贪赃被处死刑时写下一首诗:
“积玉堆金官又崇,祸来倏忽变成空。
五年荣贵今安在?不异南柯一梦中。”
到“跳井”时才晓“利之害”,方知取“井”外之水无异于“南柯一梦”。贪官们的忏悔警示着人们:欲念固然美妙,倘若不知止,堕落往往会随之而至;美色固然迷人,倘若不知止,祸端往往会随之而至;金钱固然诱人,倘若不知止,危险往往会随之而至。你不守“井”,就终究会“跳井”。
守“井”,首先是要守心。就是要守住自己的一颗心,在思想上筑牢“守井”的防线,“其行已不敢有愧于道”。面对各种诱惑,要始终能保持一颗平常心、警惕心和畏惧心,“见理明而不妄取”。正所谓“尔心贵正,正则不敢私”,你不去“玩黄”,自己就黄不了;你不去“玩赌”,自己就输不了;你不去“玩毒”,自己就倒不了;你不去“猎色”,自己就迷不了;你不去“敛财”,自己就栽不了。要明白:泛舟欲海者,最终都会被欲浪掀翻,直至被欲海吞没;贪欲金钱者,最终都会被金钱绊倒,直至被金钱埋葬;玩弄权术者,最终都会被权术玩弄,直至被权术玩完。
守“井”,其次是要守初。面对诱惑要“慎始”,坚守住“第一次”。“贪除则五盖尽去,犹如破竹,初节既破,余节皆去。”人生如同一竿竹,为官者会遇到众多这破竹的“节”,但只要你守住“初节”不破,旁的就奈何不了你这竿高洁挺拔的“竹”。要“慎微”,“千里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很多干部从基层做起,慢慢成长起来,最后毁于一旦,一失足成千古恨。贪官们就是因为不能坚守住“第一次”和从收受“小利”开始而“逐物意移”,“小疾”终成“大患”,直至“跳井”。
守“井”,再次是要守终。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拒绝一次诱惑并不难,难的是一生都能拒绝形形色色的诱惑。守“井”是一刻也不能松懈的,否则,“井”外之水随时都会将你淹没。
春秋时期鲁国宰相公仪休很懂得“守井”的哲理。他很喜欢吃鱼,有人就送鱼给他,但他却拒而不收。其弟子问原因,公仪休说:如果我收了人家的鱼,会被免去宰相之职,那我还能再吃到鱼吗?我现在做宰相,买得起鱼,自己可以买鱼来吃。《菜根谭》有云:“风斜雨急处,要立得脚定;花浓柳艳处,要著得眼高;路危径险处,要回得头早。”
明朝首辅曹鼐初入仕途,担任江西泰和县典史,专司擒拿捉盗之事,一来管缉捕,二来管监狱。属于一不入流,二无品阶的小官儿。一次,他捕得一名绝色女犯。因天色已晚,来不及押回府衙,便在一座古庙中就宿。那晚,女犯几度色诱曹。曹难忍,便在纸上写下“曹鼐不可”四字,然后烧掉。如此这般多次,捱到天亮,得以把女犯押解回衙。曹在“花浓柳艳处”守住了自己那口“井”,值得称赞。也正是因为守住了自己的那口“井”,曹鼐在仕途上平步青云,一路升至内阁首辅,累官至吏部左侍郎兼翰林学士。
正如朱元璋所言,也许,属于你的那口“井”水并不丰盈,难以让家庭生活富丽堂皇,但还不至于整天风吹日晒奔波于生计,或在一个个市场风险面前度日如年。但,你的那口“井”水清澈、干净,喝起来放心,且取之不竭。“井”外之水看似浩淼,你走近了会湿鞋,喝了会伤身,若一头扎进去那就自己“跳井”了。因此,不管你有多大的欲求,心里始终要明白:一旦失足,你原本拥有的一切都将输得精光,而你的一切欲求所得都不能挽救你人生的彻底失败和保障你不“跳井”。
须知:守住了知足,就守住了幸福;守住了感情,就守住了家庭;守住了本分,就守住了自由;守住了清廉,就守住了平安;守住了理智,就守住了人生。守住了属于自己的那口“井”,喝清白水,干清白事,做清白人,就能避免自己不“跳井”,多好啊!
(作者系四川省杂文学会副会长,四川省直机关工委原副巡视员、副教授)